
書名: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
作者:吳乃德推薦度:★★★★★ 5/ 5
購書平台:讀墨
一個人能同時澎湃激動又平靜療癒嗎?會不會太衝突?但這就是我讀完吳乃德老師《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最真實的感受。
⬛歷史書怎麼讀?像讀寓言一樣地思辨
推薦歷史書或寫心得,很難;
推薦近代歷史書或寫心得,更難。
這本書討論的時間是1977-1987,嚴格說來,根本非近代史,而是現代史,寫心得就難上加難了。
因此,我想用讀小說的方式來切入。
⬛沒有標準答案的歷史:人的選擇,歷史的展開
這本寫的是歷史,但寫作手法倒像寓言,而且是像親子共讀那樣,有父母在旁邊帶旁白,一起思考故事發展的可能性。
故事還沒開始前,作者就先帶讀者思考,民主制度發展的條件是什麼?作者提供了近十種的學說。有的說要先有錢才有閒搞民主,有的說社會要有特定的基因或文化,有的則說要有英雄,有領袖。
眾說紛紜,沒有答案。
沒有答案,才是故事開展的動力。
於是,有了某一年某個人因某件事採取了某種行動然後有了某個結果。然後這某結果又引領了下個某人因採取某行動又有了某某結果。
每個歷史事件的發生與轉折,都在回應問題,摸索可能的答案。
跟著作者找尋答案的過程,明明讀的是一本歷史書,但卻好像在算命的感覺。
算命,講出生時落土命,生辰八字似乎就決定了命好命壞。
但一命二運三風水之外,還有四積陰德五讀書的,環境重要,人的意志也不容小覷。
⬛身處威權之中,怎麼選擇?
講臺灣民主化的過程,臺灣當時內外環境和社會結構當然很重要。
經濟發展、都市化、中產階級、教育普及,無法理所當然地與政治體制改變劃上等號。歷史從來不是也不可能按部就班的前進。多數時刻,在歷史發生的當下,人在迷霧裡,往左走,往右走,還是乾脆不走,是人的選擇。沒有「人的意志」,無法解釋歷史的變動。
所以,作者談歷史事件的同時,也帶著讀者做靈魂的拷問:
如果身處在威權時代,你選擇如何自處?
如果選擇要幫威權政府辯護,你的論述是什麼?
如果選擇抵抗,有想過被抓被捕被刑求的情形嗎?妥協還是犧牲?如果是犧牲,然後呢?如何犧牲又能延續反抗的意志?
還有,如果你是威權政府,面對國際外交壓力和內部排山倒海的異議聲浪,當全世界都跟你過不去,你的下一步又是什麼?
⬛在亂世中尋找療癒:歷史讓人平靜的力量
當然,歷史不能重來,現在的歷史,已是當時臺灣人做出的選擇,但作者提供其他民族的選擇,讓我們思考平行時空下另一個可能的歷史面貌。
這樣的書寫方式,強調人的意志對歷史進程的影響,是我在這本書中獲得最大平靜和療癒的力量。
尤其是在時局紛亂的現在,有很多的無力感和無奈感。在面對種種諸多不可思議的荒腔走板,每個當下的決定才是更重要的。「民族的存在,是每一天的公民投票。」這句話,深深鼓舞了我。無力歸無力,但前方還有希望,還能繼續前進。
⬛記憶與遺忘之間:你會選擇哪一個?
故事來到尾聲,在結局之前,作者拋出一個我覺得是全書最重要的問題:
如何看待過去,選擇記憶?還是選擇遺忘?
我本來以為,這還用問,當然是選擇「記憶」啊。俚俗些,是前事不忘後事師,修飾些,是真相才能帶來和解。遺忘怎麼可能是選項!
但有趣的是,在某些時刻,「遺忘」似乎又是必要的。
比如說,調解。
在調解的場合裡,調解委員總說,大家坐下來好好談,談好以後,事件就翻篇了,不要糾纏。言下之意,就是要遺忘,遺忘才能往前走。
要記憶什麼,要遺忘什麼,人才能成長?而一個國家或民族,又要選擇記憶什麼?遺忘什麼呢?
所以,故事的結局,是個開放式結局,作者把筆交給讀者。故事之後,輪到讀者去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