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歷史不是記憶的堆疊,而是人的選擇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書名: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

作者:吳乃德

推薦度:★★★★★ 5/ 5

購書平台:讀墨





一個人能同時澎湃激動又平靜療癒嗎?會不會太衝突?但這就是我讀完吳乃德老師《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最真實的感受。

⬛歷史書怎麼讀?像讀寓言一樣地思辨

推薦歷史書或寫心得,很難;

推薦近代歷史書或寫心得,更難。

這本書討論的時間是1977-1987,嚴格說來,根本非近代史,而是現代史,寫心得就難上加難了。

因此,我想用讀小說的方式來切入。


⬛沒有標準答案的歷史:人的選擇,歷史的展開

這本寫的是歷史,但寫作手法倒像寓言,而且是像親子共讀那樣,有父母在旁邊帶旁白,一起思考故事發展的可能性。

故事還沒開始前,作者就先帶讀者思考,民主制度發展的條件是什麼?作者提供了近十種的學說。有的說要先有錢才有閒搞民主,有的說社會要有特定的基因或文化,有的則說要有英雄,有領袖。

眾說紛紜,沒有答案。

沒有答案,才是故事開展的動力。

於是,有了某一年某個人因某件事採取了某種行動然後有了某個結果。然後這某結果又引領了下個某人因採取某行動又有了某某結果。

每個歷史事件的發生與轉折,都在回應問題,摸索可能的答案。

跟著作者找尋答案的過程,明明讀的是一本歷史書,但卻好像在算命的感覺。

算命,講出生時落土命,生辰八字似乎就決定了命好命壞。

但一命二運三風水之外,還有四積陰德五讀書的,環境重要,人的意志也不容小覷。


⬛身處威權之中,怎麼選擇?

講臺灣民主化的過程,臺灣當時內外環境和社會結構當然很重要。

經濟發展、都市化、中產階級、教育普及,無法理所當然地與政治體制改變劃上等號。歷史從來不是也不可能按部就班的前進。多數時刻,在歷史發生的當下,人在迷霧裡,往左走,往右走,還是乾脆不走,是人的選擇。沒有「人的意志」,無法解釋歷史的變動。

所以,作者談歷史事件的同時,也帶著讀者做靈魂的拷問:

如果身處在威權時代,你選擇如何自處?

如果選擇要幫威權政府辯護,你的論述是什麼?

如果選擇抵抗,有想過被抓被捕被刑求的情形嗎?妥協還是犧牲?如果是犧牲,然後呢?如何犧牲又能延續反抗的意志?

還有,如果你是威權政府,面對國際外交壓力和內部排山倒海的異議聲浪,當全世界都跟你過不去,你的下一步又是什麼?


⬛在亂世中尋找療癒:歷史讓人平靜的力量

當然,歷史不能重來,現在的歷史,已是當時臺灣人做出的選擇,但作者提供其他民族的選擇,讓我們思考平行時空下另一個可能的歷史面貌。

這樣的書寫方式,強調人的意志對歷史進程的影響,是我在這本書中獲得最大平靜和療癒的力量。

尤其是在時局紛亂的現在,有很多的無力感和無奈感。在面對種種諸多不可思議的荒腔走板,每個當下的決定才是更重要的。「民族的存在,是每一天的公民投票。」這句話,深深鼓舞了我。無力歸無力,但前方還有希望,還能繼續前進。


⬛記憶與遺忘之間:你會選擇哪一個?

故事來到尾聲,在結局之前,作者拋出一個我覺得是全書最重要的問題:

如何看待過去,選擇記憶?還是選擇遺忘?

我本來以為,這還用問,當然是選擇「記憶」啊。俚俗些,是前事不忘後事師,修飾些,是真相才能帶來和解。遺忘怎麼可能是選項!

但有趣的是,在某些時刻,「遺忘」似乎又是必要的。

比如說,調解。

在調解的場合裡,調解委員總說,大家坐下來好好談,談好以後,事件就翻篇了,不要糾纏。言下之意,就是要遺忘,遺忘才能往前走。

要記憶什麼,要遺忘什麼,人才能成長?而一個國家或民族,又要選擇記憶什麼?遺忘什麼呢?

所以,故事的結局,是個開放式結局,作者把筆交給讀者。故事之後,輪到讀者去寫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這本真的好好看|選書交給我,閱讀交給你
12會員
106內容數
選書時光,翻開每一頁的驚喜。 這裡有—— ✦ 中、英、日三語選書 ✦ 小說、散文、非小說、Audible 有聲書 ✦ 精選書摘 × 真心心得 選書交給我們,閱讀交給你。 如果你也喜歡靜靜讀書、慢慢生活,歡迎追蹤我們, 一起翻開每一頁的驚喜。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法廣的,貼在下面。。。 標題:六四35周年:民主臺灣應接力香港傳承六四精神? https://www.rfi.fr/tw/%E5%B0%88%E6%AC%84%E6%AA%A2%E7%B4%A2/%E8%A6%81%E8%81%9E%E5%88%86%E6%9E%90/2024
Thumbnail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法廣的,貼在下面。。。 標題:六四35周年:民主臺灣應接力香港傳承六四精神? https://www.rfi.fr/tw/%E5%B0%88%E6%AC%84%E6%AA%A2%E7%B4%A2/%E8%A6%81%E8%81%9E%E5%88%86%E6%9E%90/2024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本書作者施益堅是個德國人,原本書是寫給德國人看的台灣導覽指南,烏克蘭戰爭爆發後突然在德國爆紅,就被翻成中文。我想玉山社會翻成中文的原因,當然不是因為單純外銷轉進口,這本書把台灣寫得多好多讚,所以要轉回來台灣鼻香一下,而是本書實在是太精準捕捉到台灣民主轉型過程中涉及的複雜文化歷史議題。
Thumbnail
本書作者施益堅是個德國人,原本書是寫給德國人看的台灣導覽指南,烏克蘭戰爭爆發後突然在德國爆紅,就被翻成中文。我想玉山社會翻成中文的原因,當然不是因為單純外銷轉進口,這本書把台灣寫得多好多讚,所以要轉回來台灣鼻香一下,而是本書實在是太精準捕捉到台灣民主轉型過程中涉及的複雜文化歷史議題。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本書從歷史的縱軸,討論了從一九四五年至二零零零年臺灣獨立的運動歷史,其中包含了臺灣獨立的思考、戰後臺灣獨立運動、海外臺灣獨立運動、整合與轉型這些方式下去對「臺灣獨立」做出了精細的分析
Thumbnail
本書從歷史的縱軸,討論了從一九四五年至二零零零年臺灣獨立的運動歷史,其中包含了臺灣獨立的思考、戰後臺灣獨立運動、海外臺灣獨立運動、整合與轉型這些方式下去對「臺灣獨立」做出了精細的分析
Thumbnail
近日“台灣民主”在網路上成為熱門話題,覺得好像可以借這個機會介紹一本好書,大家出版的《臺灣總統選舉:臺灣認同的成長與爭奪》,作者小笠原欣幸是東京外國語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 這是一本學術著作,作者系統性地分析1996到2020的七屆總統大選,對年紀和我一樣或比我大的讀者朋友而言,內容都是自己親
Thumbnail
近日“台灣民主”在網路上成為熱門話題,覺得好像可以借這個機會介紹一本好書,大家出版的《臺灣總統選舉:臺灣認同的成長與爭奪》,作者小笠原欣幸是東京外國語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 這是一本學術著作,作者系統性地分析1996到2020的七屆總統大選,對年紀和我一樣或比我大的讀者朋友而言,內容都是自己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