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的音樂製作生活紀錄(2) - 善用第二大腦來幫助創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近期看了《打造第二大腦:多一個數位大腦,資訊超載時代的高效能知識管理術》這本書(以下將簡稱為《打造第二大腦》),作者 Tiago Forte 是一位著名的數位管理大師,他提出了「第二大腦」的概念,主張透過數位工具幫助人們高效整理資訊、提升創造力與工作效率。

藉著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我認為第二大腦可以怎麼幫助創作,也順便讓自己好好消化作者想表達的概念。


平常閃過很多想法,真正要做的時候卻一片空白

辭掉工作開始投入音樂創作以及經營自媒體後,發現自己經常有很多想要嘗試的事情,但卻一直只停留在「想法」的階段,沒辦法有系統的往下發展,最終經常變成坐在電腦前胡思亂想許久,無法有效率的持續產出。

某天神秘的演算法就讓我看到了啾啾鞋的這個影片:

影片裡面提到書中寫的一句話,深深地打到了我內心:

大腦不是用來記事情,而是想事情的地方。

一直以來,我把太多預計要做的、未來想做的、可能可以試試看的事情,全都塞在腦袋裡。甚至於平常瀏覽網頁或看 youtube 有什麼新發現,覺得可以把這個想法應用到哪個事情上時,也只是記在腦海裡,從來沒有想過要把這些想法抽取出來,明確儲存在一個地方。導致真正要開始做事時,還得花時間回想自己曾經想過哪些方案,甚至還可能回想不起來,白花時間在電腦前發呆。

「大腦不是用來記事情,而是想事情的地方。」這完全講到了我的痛點,讓我對這本書有了很大的興趣,立刻向圖書館借來閱讀。

都什麼年代了,讓科技幫幫你吧

仔細想想,大腦真正有價值的地方在於思考與創新,記憶力其實不怎麼可靠,我們沒辦法永遠記住所有的事情,更不用說在網路發達的現在,每天有成千上萬的新資訊要處理,每天都可能有我們想要留下來方便日後使用的重要想法。若是這樣,為什麼還要把腦力花在記憶事情上面,而不讓它致力於做真正有價值的事情呢?

在學生時期,我們都會做筆記,把上課時重要的內容抄寫下來以免忘記,也方便日後複習。但脫離學生身分後,自己卻忘了其實「寫筆記」這個行為並非是專屬於學生才要做的事情。更何況隨著科技發展,現在已經有了更勝於手寫筆記的方式—數位筆記

數位筆記可以讓筆記更具有效益,資料只要儲存到雲端,隨時在任何數位裝置都可以取用,很方便編輯,也很易於搜尋。而這樣的數位筆記,就是我們的第二大腦。作者認為,筆記可以視為一種知識的資產,就像財產一樣,它也可以隨時間推移而產生強大的複利效果,因此,任何的知識工作者都應該勤於作筆記。

作者在書中並沒有特別推薦讀者使用哪種筆記軟體,他認為只要依據自己的使用習慣,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第二大腦即可。與此相對的,作者則是提出了第二大腦的組織資訊系統:PARA ,以及善用第二大腦的四大步驟:CODE。只要按照這些概念來使用第二大腦,就可以順利解放我們的大腦,讓它能專心於創作而不用花心思做記憶。


創作就是一個「擴散與聚合」的過程

《打造第二大腦》書中提到了「擴散與聚合(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的概念,認為這是創作過程中最重要的模式之一。在擴散模式中,要放大視野,探索一切可行的選項;在聚合模式中,則要忽略所有新的資訊,專心的根據手上素材去追求目標。

圖片取自《打造第二大腦》

圖片取自《打造第二大腦》

接著就要先說明《打造第二大腦》的核心概念「CODE 四大步驟」

  • C(Capture):把激發共鳴的資訊保存起來。
  • O(Organize):著眼於可操作性,有條理的保存與管理資訊。
  • D(Distill):萃取出筆記內的精華。
  • E(Express):把筆記內容重新組合,成為自己的產出。

其中 C 跟 O 便構成了「擴散過程」,D 跟 E 則構成了「聚合過程」。

擴散過程:獲取(Capture)

你將失去所有未保存的資料。

如同之前提到,因為大腦的記憶力不可靠,資訊若是不立刻記錄到數位筆記裡,都有可能會丟失。作者建議,把能激發共鳴的資訊都保存起來。而資訊可以是任何形式,凡舉在網路上看到的影片、相片、甚至一句話。也可以是自己內心一閃而過的想法、感觸、見解。

到底該保存哪些內容?

「能激發共鳴的資訊」聽起來有點抽象,因此作者在書中有更進一步解釋可以如何判斷。

可以想想,有什麼自己一直很感興趣的問題?

不妨把這些問題全部騰出來,儲存到數位筆記上也可以。問題盡量是「不必然只有一個答案的開放式問題」。可以是「如何養成運動習慣?」這種具體的問題,也可以是「如何更有信心地做決策?」這種抽象的問題。

有了這份問題清單,即是確認了自己想解決或探討什麼樣的問題。當接收到新資訊時,就可以拿出清單提醒自己,並判斷此資訊是否有助於讓問題有所突破,以此做為是否保存資訊的篩選機制。

以我自己來說,清單上就會有這些問題(簡單舉出 3 項):

  • 如何提升鋼琴演奏技巧?
  • 如何讓編曲更有趣?
  • 如何輕鬆剪輯影片?

如此一來,當我在youtube 或 IG 上(或任何地方)看到跟這些有關的內容,就能更容易意識到該內容是否讓我有「啊,這說不定對我有幫助!」這樣的感覺,並將有這種感覺的內容儲存起來。

小提醒:若有資安疑慮的資訊,不建議使用數位筆記紀錄喔!

擴散過程:組織(Organize)

環境會強勢的形塑你的內在思維,而第二大腦就是你的數位環境。

所謂的「大教堂效應(Cathedral Effect)」,是一個講述環境會影響思維模式的理論。若人處在很開闊的空間,比如像大教堂這樣的地方,思維會變得比較天馬行空、充滿創意;反之,若是在比較狹小的空間,此時的思維比較適合專注思考細節。而第二大腦就是我們的數位環境,若不好好整理,讓蒐集來的資訊散亂成一團,便無助於後續有效的組織跟取用,那麼就失去最初蒐集起來的意義了!

組織資訊系統:PARA

作者建議將蒐集來的資訊分為以下四大類別:

  • P(Project):你的職涯或人生中正在努力進行的短期任務

簡單來說就是會有明確的產出結果,並且發生於一段特定期間的任務。例如職場上的專案、出國旅遊計畫、工作室的裝潢布置......等等。

  • A(Area):你想要逐步掌理的長期責任範圍

生活中有些任務沒有明確的終止日期,是自己長期來說必須不斷精進的領域。例如維持身體健康、財務管理、網路行銷......等等。

  • R(Resource):未來可能有用途的題材或旨趣

Resource 就比較是一個包羅萬象的類別,涵蓋所有自己感興趣的任何主題。例如日文學習、習慣養成、AI 繪圖......等等。

乍看之下跟 Area 好像很類似。我自己的解讀是:Area 比較偏向「我不一定有興趣,但是我必須了解」這類型的內容;Resource 則是偏向「不懂對生活也沒有影響,但我很有興趣知道」這樣的資訊。

  • A(Archives):來自其他三大類別的備而不用的事項

當有些事項已經不再屬於前面所述的三大類別,比如已完成或取消的專案、因為失去興趣而不再關注的主題、工作關係終止而不用繼續負責的領域......等等。這些就可以納入 Archvies 裡面存放。

這個字對我來說再熟悉不過。還在科技公司工作的時候,因為資料庫的容量有限,我們會定期將距今已經超過 3 年的工程生產資料匯出到傳統磁帶上儲存,我們將這稱為「 Archive 作業」。為什麼不是直接刪除呢?因為這些資料對於製程研究很重要,但因為已經過時,使用到的機率已經非常低了,所以改存放到磁帶上(存取速度慢很多但成本較低)。

我認為這邊的 Archive 類別也是類似的想法,曾經對你很重要的資訊不應該輕易刪除,而是改存放到一個不會佔據你的視線和心思的地方。(實際上,在職期間確實也遇過不少次同事打電話來,詢問是否有方式可以再次取得很久以前的工程資料,Archive 作業可說是救了不少人的報告!)

PARA 並非依照資訊本身的類型來做分類,而是以可操作性為基礎。讓使用者不用花費太多心思苦惱如何將數位資料整理得有條不紊,同時也可以迅速地在需要時指引我們找到所需的知識。

PARA 不是檔案系統,而是生產系統

作者建議,若想開始使用PARA系統作為組織資訊的方式,先不用急著花時間把自己手上已經成堆的舊檔案整理歸類,畢竟不知道自己現在是否用的上這麼多的資訊。直接把所有的資料丟進 Archive 裡面保管,需要的時候再透過筆記軟體的搜尋功能查找,並審視是否需要移動到別的類別裡面。同時練習寫作新的筆記,並將新的筆記使用PARA系統組織起來。

  • 試著想了一下使用情境......

某天我聽到了一首很喜歡的Kpop歌曲,立刻把連結存下來放進 Resource 裡,或許順手查了一下該位歌手的出身背景,以及做這首歌的心路歷程,這些資訊都一起丟進Resource 裡面。另一天在外頭吃飯時靈感乍現,覺得可以把這首歌跟另一首歌做remix,立刻把idea 記錄下來,在 Project 內開啟一個新的主題區塊。回到家之後到 Resource 裡翻找,搭配搜尋功能把這首歌的相關資訊都找出來,移動到 Project 底下。當我新做的remix 版本完成後,就可以把整個專案主題區塊移到 Archives 底下保存。

聚合過程:萃取(Distill)

把知識封包傳送給未來的自己,把筆記的價值「推銷」給未來的自己。

記錄了成堆的筆記後,這些筆記是否能在未來配上用場,還必須讓它具備一個重要的關鍵因素-可發現性

若一個youtube 影片對你來說很具有啟發性,但你只是把它的連結把存下來,下次當你看到這份筆記時,打開面對的可能仍是一個長達30分鐘的影片,而你也忘記自己當時是因為影片中的什麼部分而想要保存它。缺乏重點的筆記,無法讓人一眼就看出可以怎麼利用它,那麼這份筆記就失去了可發現性。

為了提高筆記的可發現性,作者提出了「累進式摘要」的技巧,讓筆記內容經過以下四層的步驟慢慢精煉:

圖片取自《打造第二大腦》

圖片取自《打造第二大腦》

  1. 筆記摘要:節錄於外部來源(文章、影片、對話......等等)或自己的思維。
  2. 粗體字摘要:將覺得重要的字句以粗體字標示。
  3. 螢光筆點出重點:進一步將更重要的字眼或觀念使用螢光筆點出來。
  4. 執行摘要:用自己的話語精煉出摘要。


下方為《打造第二大腦》書中提供的一個範例。《大腦如何凝止時間》是作者看到的一篇論文,下圖為使用了「累進式摘要」筆記技巧之後,最終萃取出的筆記內容。

圖片取自《打造第二大腦》

圖片取自《打造第二大腦》


聚合過程:表達(Express)

唯有實際運用才能使資訊成為個人化、具體化和經過驗證的知識。

前面蒐集了這麼多資料,也整理了這麼多筆記,都是為了最後這個階段-秀出你的成果!

但要先認知到一個觀念:資料收集永遠沒有完備的一天。我們總是認為自己還沒做好準備,因而感到害怕而止步不前。我們無法忍受自己缺乏一點資訊,並且認為只要資訊齊備就可以使一切完全改觀。但這樣的想法只是形成我們創作的阻力。

不要等一切完備再來分享成果。

所有的創作者都是透過不斷的創作來持續改善。我們要盡早測試各種方法,確認哪個行得通,接著收集他人的回饋意見,並將其再次納入第二大腦,使這些意見成為下一個反覆回饋過程的起點。

保留創作過程的初稿

我們可以維持最高品質專注力的時間有限,因此負擔不起丟失任何創作過程中間產物(例如:設計原型、歌曲試聽帶、建築草圖......等等)的代價。書中作者統整出了 5 種高機率可以進行再利用的中間產物封包:

  • 去蕪存菁的筆記(利用前面提到的累進式摘要技巧萃取出來的筆記)
  • 先前未獲採納的構想
  • 半成品
  • 過去曾交付的成品
  • 他人創造的文件(使用時需記得註明引用來源)

付諸實踐-We only know what we make

作者十分強調實作的重要性。要真正的「認知」某件事情,不能光是吸取知識,也不能空有想法。著手去做才能真正讓自己的想法堅持下去,把知識用來解決實質的問題,經由實事來學習。


其實多數事情你已經在做了

打造第二大腦,聽起來好像要非常勤學,而且還要做很多新的事情。但其實不然,必須做的多數事情,我們在平常都已經在做了。

我們在工作或生活上不斷在學習新事物,瀏覽網路時吸收了很多有趣的想法,與親朋好友打屁聊天激盪出許多獨特觀點,或許不知不覺自己已經了解所需要知道的資訊。需要的只是多一些企圖心,和一個深思熟慮的資訊管理方法以及習慣(PARA & CODE)。


結語:對於創作的改變

以前一直以為創作是一個很吃靈感的事情,靈感來了就整天坐在電腦前瘋狂輸出,沒靈感的時候就呆坐在沙發苦惱,等待下一波靈感。

看完《打造第二大腦》這本書,讓我了解靈感不是等待來的,而要自己主動去創造火花。生活上任何我接觸到的事情,不管大或小,一定會有那些讓我特別有感觸或想法的事件,這些都是創作來源。即使只是小小的念頭,都要記到筆記中,讓這些念頭留下來讓未來的自己看到,未來的自己才有機會因為這些零散的念頭而進一步有更多想法。

再來,就是發現記筆記習慣的重要。休閒的時候經常會滑 IG 或 youtube 短影音,看見覺得有趣的創意,或是很有道理的想法,我只是讓他留在腦海裡,而沒有真的實在的儲存下來!我太深信自己的腦袋,覺得這麼有趣的東西我不會忘記,殊不知每次想動手做點什麼,「咦?我之前看到的那個是什麼來著?」這個疑惑不知道出現了多少次,然後也不知道該去哪裡找回靈感源頭。喜歡的當下就要留住它,實在太重要了!



這篇文章就是我創作型態的新起點,已經迫不急待要來打造第二大腦了!

等實作一陣子有些心得後,再來分享實際怎麼運行,以及我選用哪個筆記軟體來作為我的第二大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suan Music 從零開始的音樂製作生活
1會員
14內容數
斜槓跑來玩音樂的IT人,分享自己的音樂作品以及任何跟音樂有關的有趣事物。 主要使用的DAW是Ableton Live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面對著記憶衰退與低效的困擾。本文探討瞭如何透過建立第二大腦來有效管理和選擇資訊,提升生產力。這裡分享了建立第二大腦的四個步驟,幫助讀者在生活與工作中更快速地找到有用資訊。透過這些方法,讀者可以更深入瞭解自己的興趣和目標,真正過上豐盛而精彩的生活。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面對著記憶衰退與低效的困擾。本文探討瞭如何透過建立第二大腦來有效管理和選擇資訊,提升生產力。這裡分享了建立第二大腦的四個步驟,幫助讀者在生活與工作中更快速地找到有用資訊。透過這些方法,讀者可以更深入瞭解自己的興趣和目標,真正過上豐盛而精彩的生活。
Thumbnail
這一本書作者是提亞戈.佛特 Tiago Forte,是本有關於知識管理的書籍,下面選一些書中觀念,以及寫出給我的心得
Thumbnail
這一本書作者是提亞戈.佛特 Tiago Forte,是本有關於知識管理的書籍,下面選一些書中觀念,以及寫出給我的心得
Thumbnail
《第二大腦》是一本關於信息管理與知識應用的書籍,提供了處理資訊爆炸時代的解決方案。本文分享了該書中的重點精華,以及作者的閱讀筆記,包括信息管理法則、如何應用第二大腦,以及養成習慣的方法。
Thumbnail
《第二大腦》是一本關於信息管理與知識應用的書籍,提供了處理資訊爆炸時代的解決方案。本文分享了該書中的重點精華,以及作者的閱讀筆記,包括信息管理法則、如何應用第二大腦,以及養成習慣的方法。
Thumbnail
曾經自己好像看過這資訊,可是卻想不起來記錄在哪邊或是用什麼形式記錄下來,導致每次遇到相同的問題都必須重新花心力再找一次或再整理一次筆記。剛好看到《打造第二大腦》簡介,可能是對現在的我有幫助的一本書,期待看完這本書可以讓我使用自己的資料庫更加上手。
Thumbnail
曾經自己好像看過這資訊,可是卻想不起來記錄在哪邊或是用什麼形式記錄下來,導致每次遇到相同的問題都必須重新花心力再找一次或再整理一次筆記。剛好看到《打造第二大腦》簡介,可能是對現在的我有幫助的一本書,期待看完這本書可以讓我使用自己的資料庫更加上手。
Thumbnail
作者Tiago Forte以自己的短期記憶缺損問題為出發點,提出了打造第二大腦的想法。文章包含打造第二大腦的四個階段,以及對每個階段的詳細介紹和方法,並結合了作者自身的使用心得。
Thumbnail
作者Tiago Forte以自己的短期記憶缺損問題為出發點,提出了打造第二大腦的想法。文章包含打造第二大腦的四個階段,以及對每個階段的詳細介紹和方法,並結合了作者自身的使用心得。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擅長的是思考與創造,而不是記憶,因此我們用第二大腦來儲存資訊,並且用系統化的方式整理這些資訊,有了第二大腦,就可以讓我們工作與創造的過程更加順利。作者提出CODE四個步驟來建立數位大腦,分別是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擅長的是思考與創造,而不是記憶,因此我們用第二大腦來儲存資訊,並且用系統化的方式整理這些資訊,有了第二大腦,就可以讓我們工作與創造的過程更加順利。作者提出CODE四個步驟來建立數位大腦,分別是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
Thumbnail
週計畫(Weekly Review)在坊間又稱為週檢討,或最近最常見的「週覆盤」、「週復盤」。本文介紹了知名能效人士 Tiago Forte 的週計畫方法,以及其特點、優點和缺點。
Thumbnail
週計畫(Weekly Review)在坊間又稱為週檢討,或最近最常見的「週覆盤」、「週復盤」。本文介紹了知名能效人士 Tiago Forte 的週計畫方法,以及其特點、優點和缺點。
Thumbnail
在現代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如何讓我們的大腦和身心得到放鬆及休息,將會是重要的課題。 本書提供了一些方法及觀念,幫助投資心智,用來對抗壓力,化危機為轉機,協助我們創造美好幸福的人生。
Thumbnail
在現代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如何讓我們的大腦和身心得到放鬆及休息,將會是重要的課題。 本書提供了一些方法及觀念,幫助投資心智,用來對抗壓力,化危機為轉機,協助我們創造美好幸福的人生。
Thumbnail
1.憑藉第二大腦,我們可以記錄所有的想法、過去發生的事情以及未來的計畫,還有任何我們看到的有用的資料,也就是記錄過去、現在和未來;作者依據實際應用的角度,將需要紀錄的區塊分成4大類 (1) 各個領域的知識 (2) 需要完成的專案 (3) 日記,即個人日常生活和活動的記錄 (4) 備忘訊息
Thumbnail
1.憑藉第二大腦,我們可以記錄所有的想法、過去發生的事情以及未來的計畫,還有任何我們看到的有用的資料,也就是記錄過去、現在和未來;作者依據實際應用的角度,將需要紀錄的區塊分成4大類 (1) 各個領域的知識 (2) 需要完成的專案 (3) 日記,即個人日常生活和活動的記錄 (4) 備忘訊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