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電動車市場掀起百家爭鳴之際,鴻海(Foxconn)的 MIH 開放電動車平台,以「底盤即服務(Chassis-as-a-Service, CaaS)」的全新商業模式,悄悄改寫產業遊戲規則。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拆解:MIH 平台到底由哪些核心模組組成?鴻海如何透過它,把傳統「造車」演進成「賣底盤+服務」的創新思維? ---
一、MIH 平台三大核心:底盤 × 動力 × 電控 MIH 平台聚焦於「模組化」與「開放式架構」,主要分為三大模組: 1. 底盤模組(Chassis Module) 鋁合金與高強度鋼材混合設計,搭載標準化懸吊、轉向與制動系統,可依客戶需求快速調整車身長度與軸距。 2. 動力模組(Power Module) 包括電機、減速器與冷卻系統,前驅/後驅/雙馬達 AWD 版本都能共用相同電機海綿座,降低開發與測試成本。 3. 電控模組(E/E Module) 從高壓電池管理(BMS)、車輛控制器(VCU)到車載網關(Telematics Unit),皆採用統一接口與 OTA 升級機制,確保軟體可持續優化。 這樣的設計讓 MIH 平台能支援從微型 BEV、跨界休旅到中大型 SUV,以至於商用巴士的多種車型,只要把「外殼」與「內裝」替換,就能快速量產。 --- 二、「底盤即服務」的四大商業優勢 1. 降低客戶開發門檻 傳統車廠要從零開始開發底盤,至少要兩年時間與數十億元成本;使用 MIH 平台,只需聚焦品牌與車身設計,最快半年即可推動量產。 2. 加速跨品牌授權 MIH 採開放授權模式,車廠可支付一次性平台費用+年化維護服務費,進入者眾。這對新創車企或傳統車廠「轉型試水」尤其友好。 3. 提升產能彈性與規模經濟 鴻海在高雄、休士頓、印度等地具備智慧化生產線,可以隨時切換不同車型的底盤組裝,保持高稼動率,並透過規模生產降低單位成本。 4. 創造後市場持續營收 電控模組的 OTA 更新與遠端診斷服務,讓鴻海能在車輛售後階段,繼續收取軟體訂閱費、維保費與電池健康管理費,延伸「服務即收入」的商業曲線。 --- 三、已落地案例與未來展望 Luxgen n⁵:台灣首款 7 人座 MPV,採用 MIH 底盤與電控模組,Q4 開始交車,驗證平台的市場先機。 Model B:百萬內跨界休旅,從底盤到雲端遠端升級,測試 MIH 平台的彈性與功能擴充能力。 海外 OEM:與日本三菱 Fuso 商談電動巴士外銷合作,證明 MIH 模組可向右駕商用車市場延伸。 美國休士頓廠:正在進行 Model C 美規版的試量產,未來將為平台授權車廠提供「美系生產+在地化服務」樣本。 未來,鴻海計畫將 MIH 平台推向更多地區,並持續優化電控與智慧座艙功能,衝刺 2026 年全球 10 萬輛底盤出貨目標。 --- 四、投資人關注重點 1. 新授權訂單數量:每一次與品牌車廠簽訂 CaaS 合約,都是平台商業模式成熟的證明。 2. 產能利用率與毛利率走勢:高稼動率+平台授權費用,可望穩定推升毛利。 3. 後市場服務收入占比:若 OTA 與維保服務快速成長,將為 EPS 帶來長期加乘。 --- 🌷粉色小結 MIH 平台的「底盤即服務」模式,不僅讓鴻海從純代工跨足整車製造,更是打開全球電動車多品牌、多車型佈局的關鍵。未來的戰場,不再只是硬體拼裝,而是「平台+服務」的競賽。小資投資人若看好 EV 生態系,就別錯過這波鴻海 CaaS 模式的突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