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 EV 競爭激烈,鴻海如何突圍?從品牌合作到代工實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近年來,Tesla、BYD、Volkswagen、Toyota……全球重量級車廠輪番發表新電動車,市場競爭可說是「硝煙瀰漫」。在這波電動化浪潮中,鴻海(Foxconn)究竟憑什麼殺出重圍?今天就讓我從品牌合作與代工實力兩大面向,帶妳一探鴻海的突圍秘訣~ ---





一、品牌合作:拚出多元戰略地圖 鴻海不只做代工,更積極與頂級品牌結盟,讓「Foxconn 製造」成為一張閃亮的名片。最受矚目的,莫過於日產 Nissan與三菱 Fuso的潛在合作,不但有助於鴻海在日本這個成熟市場取得立足點,也讓 MIH 平台能直接在當地試水溫。 此外,與Luxgen 裕隆的合資,讓鴻海得以在台灣市場快速推出 n⁵ 7 人座 MPV,並將量產模式複製至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再加上與歐洲新創品牌的洽談,和北美休士頓工廠的試生產腳步,鴻海透過「在地合作」與「平台授權」的混合策略,成功在多個區域建立品牌能見度。 --- 二、代工實力:iPhone 級精密+敏捷製造 說到全球製造實力,鴻海的競爭優勢來自於多年累積的智慧工廠與垂直整合供應鏈。無論是 iPhone 超薄機殼的雷射焊接技術,還是伺服器主機板的高密度布線,鴻海都能將精密度帶入電動車底盤、電池管理系統與電子控制單元的生產中。 鴻海的工業富聯(FII)在 AI 伺服器領域已展現超過 60% 的業績年增,這些高度自動化與品質管控經驗,可直接移植到 EV 代工線上。當全球車廠還在用傳統「大規模線性生產」時,鴻海能快速「小批量+多樣化」交付,幫合作品牌縮短開發週期,降低前期風險。 --- 三、平台優勢:MIH 生態系的開放紅利 鴻海推出的 MIH 開放電動車平台,透過底盤/電機/電控三大模組化設計,讓任何車廠都能在極短時間內拿到「可量產的 EV 核心」。這種開放式策略,不僅吸引了各路代工車廠試用,也為鴻海帶來平台授權費與後續維保、OTA 升級等長期收入。 更重要的是,MIH 的整合電池管理、遠端診斷與車聯網能力,讓鴻海在後市場服務上有機會與 Tesla、蔚來等大廠一較高下。當其他代工夥伴必須仰賴 OEM 的封閉系統時,鴻海卻能用「一個平台、多款車型」的彈性優勢,快速搶占 B2B 與 B2G(政府採購)市場。 --- 粉色小結:差異化突圍,就在「合作 + 實力」的雙引擎 在這場 EV 大戰中,鴻海最大的祕密武器不是單打獨鬥,而是結合全球頂級車廠合作與iPhone 級製造實力,再搭配開放式平台的生態紅利。這三者交織出的「品牌背書+製造敏捷+平台多元」模式,正是鴻海能在群雄環伺中,穩穩突圍的關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25歲努力上班投資鴻海的白領女孩
23會員
122內容數
我從17歲開始出社會打工兼投資股票,到現在25歲當一個白領女孩雖然薪水不高,但是搭配價值投資股票,這段期間的資產也慢慢累積起來!在價值投資的過程中,想分享投資心得跟即時產業的分析給在投資路上迷茫的朋友們~
2025/07/09
最近最令人關注的產業新聞,就是百年車廠日產(Nissan)與代工龍頭鴻海(Foxconn),正醞釀一場電動車合作。日產面臨內部燃油車產能調整壓力,神奈川追濱工廠可能關廠;鴻海則渴望快速累積整車製造能量。當「傳統車廠求生」與「科技代工想造車」相遇,究竟能擦出什麼火花?能否實現雙贏局面?
Thumbnail
2025/07/09
最近最令人關注的產業新聞,就是百年車廠日產(Nissan)與代工龍頭鴻海(Foxconn),正醞釀一場電動車合作。日產面臨內部燃油車產能調整壓力,神奈川追濱工廠可能關廠;鴻海則渴望快速累積整車製造能量。當「傳統車廠求生」與「科技代工想造車」相遇,究竟能擦出什麼火花?能否實現雙贏局面?
Thumbnail
2025/07/08
隨著第二季財報即將揭曉,市場對於鴻海集團與旗下工業富聯(FII)的表現期待值正節節攀升。工業富聯憑藉AI伺服器與車用電子訂單的持續放量,獲利能力俏紅;同時,鴻海母公司穩健的蘋果代工、電動車與AI布局,讓整體財報亮點可期。今天就跟大家聊聊,為何投資人對下半年充滿信心~
Thumbnail
2025/07/08
隨著第二季財報即將揭曉,市場對於鴻海集團與旗下工業富聯(FII)的表現期待值正節節攀升。工業富聯憑藉AI伺服器與車用電子訂單的持續放量,獲利能力俏紅;同時,鴻海母公司穩健的蘋果代工、電動車與AI布局,讓整體財報亮點可期。今天就跟大家聊聊,為何投資人對下半年充滿信心~
Thumbnail
2025/07/08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則重磅台日合作消息!根據日本媒體最新報導,鴻海(2317-TW)正考慮以部分收購方式,取得日產汽車神奈川追濱工廠的股權,並將該廠轉型為其 MIH 電動車平台的海外生產基地。這不只是一次單純的併購行動,而是鴻海全球電動車供應鏈布局中的關鍵一役!
Thumbnail
2025/07/08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則重磅台日合作消息!根據日本媒體最新報導,鴻海(2317-TW)正考慮以部分收購方式,取得日產汽車神奈川追濱工廠的股權,並將該廠轉型為其 MIH 電動車平台的海外生產基地。這不只是一次單純的併購行動,而是鴻海全球電動車供應鏈布局中的關鍵一役!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營養級越高的行業越複雜,越具創新性,增長越快。中國電動汽車獨霸全球即是中國完整供應鏈的全面開花。但中國仍遠落後無完整供應鏈支持的美國SpaceX星艦飛船。關稅壁壘、尖端技術(如AI算力)、及晶片管制只能影響全球化貿易的公平競爭。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營養級越高的行業越複雜,越具創新性,增長越快。中國電動汽車獨霸全球即是中國完整供應鏈的全面開花。但中國仍遠落後無完整供應鏈支持的美國SpaceX星艦飛船。關稅壁壘、尖端技術(如AI算力)、及晶片管制只能影響全球化貿易的公平競爭。
Thumbnail
中國電動車行業的持續發展受到了人們的廣泛討論,從對中國車的支持到反感,都有充分的論述。然而,需要釐清中國車企的品質問題,並對能代表中國車的車企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Thumbnail
中國電動車行業的持續發展受到了人們的廣泛討論,從對中國車的支持到反感,都有充分的論述。然而,需要釐清中國車企的品質問題,並對能代表中國車的車企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Thumbnail
全球永續意識抬頭,推行電動車逐漸成為各國施政的默契。 歐盟曾在2021年提出將在2025年禁售燃油車與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然而歷經新冠疫情與經濟起伏的耗損,近期竟紛紛傳出「延期」與「降低電動車普及目標百分比」。這不禁讓人懷疑:電動車還是一門好生意嗎?
Thumbnail
全球永續意識抬頭,推行電動車逐漸成為各國施政的默契。 歐盟曾在2021年提出將在2025年禁售燃油車與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然而歷經新冠疫情與經濟起伏的耗損,近期竟紛紛傳出「延期」與「降低電動車普及目標百分比」。這不禁讓人懷疑:電動車還是一門好生意嗎?
Thumbnail
歐美當初推動電動車產業,無疑是站在環保的道德至高點上,希望透過這樣的產業變革,重新洗牌全球汽車市場。他們期望透過先發制人的戰略布局和專利佈局,於領先科技對全球產業創造下一波的收割機會。然而,幾個關鍵因素讓他們開始重新考慮這個計畫的可行性。
Thumbnail
歐美當初推動電動車產業,無疑是站在環保的道德至高點上,希望透過這樣的產業變革,重新洗牌全球汽車市場。他們期望透過先發制人的戰略布局和專利佈局,於領先科技對全球產業創造下一波的收割機會。然而,幾個關鍵因素讓他們開始重新考慮這個計畫的可行性。
Thumbnail
"自駕車是AI計畫之母"這句話是沒錯的 所以我們才會先賺到電動車想像期財富再來才換AI產業想像期財富 蘋果自駕車確定失敗後,也只是在2020~2025年群雄割據過程的品牌淘汰賽,誰被淘汰跟誰繼續在市場就是2025年後的下一個電動車競爭主角 這個我們在2020年說明過了,就不在多說 蘋
Thumbnail
"自駕車是AI計畫之母"這句話是沒錯的 所以我們才會先賺到電動車想像期財富再來才換AI產業想像期財富 蘋果自駕車確定失敗後,也只是在2020~2025年群雄割據過程的品牌淘汰賽,誰被淘汰跟誰繼續在市場就是2025年後的下一個電動車競爭主角 這個我們在2020年說明過了,就不在多說 蘋
Thumbnail
非特斯拉陣營市占快速成長 我們現在在台灣街頭看到的電動車真的是越來越多了,除了路上很多的Tesla Model 3/Y,其實傳統車廠在2023年的銷售量相比過去也是成長很多,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電動車的選擇是越來越多,有競爭才有越來越進步的車子,也才會有越來越便宜的價格出現。BMW 是傳統車廠占比
Thumbnail
非特斯拉陣營市占快速成長 我們現在在台灣街頭看到的電動車真的是越來越多了,除了路上很多的Tesla Model 3/Y,其實傳統車廠在2023年的銷售量相比過去也是成長很多,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電動車的選擇是越來越多,有競爭才有越來越進步的車子,也才會有越來越便宜的價格出現。BMW 是傳統車廠占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