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Tesla、BYD、Volkswagen、Toyota……全球重量級車廠輪番發表新電動車,市場競爭可說是「硝煙瀰漫」。在這波電動化浪潮中,鴻海(Foxconn)究竟憑什麼殺出重圍?今天就讓我從品牌合作與代工實力兩大面向,帶妳一探鴻海的突圍秘訣~ ---
一、品牌合作:拚出多元戰略地圖 鴻海不只做代工,更積極與頂級品牌結盟,讓「Foxconn 製造」成為一張閃亮的名片。最受矚目的,莫過於日產 Nissan與三菱 Fuso的潛在合作,不但有助於鴻海在日本這個成熟市場取得立足點,也讓 MIH 平台能直接在當地試水溫。 此外,與Luxgen 裕隆的合資,讓鴻海得以在台灣市場快速推出 n⁵ 7 人座 MPV,並將量產模式複製至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再加上與歐洲新創品牌的洽談,和北美休士頓工廠的試生產腳步,鴻海透過「在地合作」與「平台授權」的混合策略,成功在多個區域建立品牌能見度。 --- 二、代工實力:iPhone 級精密+敏捷製造 說到全球製造實力,鴻海的競爭優勢來自於多年累積的智慧工廠與垂直整合供應鏈。無論是 iPhone 超薄機殼的雷射焊接技術,還是伺服器主機板的高密度布線,鴻海都能將精密度帶入電動車底盤、電池管理系統與電子控制單元的生產中。 鴻海的工業富聯(FII)在 AI 伺服器領域已展現超過 60% 的業績年增,這些高度自動化與品質管控經驗,可直接移植到 EV 代工線上。當全球車廠還在用傳統「大規模線性生產」時,鴻海能快速「小批量+多樣化」交付,幫合作品牌縮短開發週期,降低前期風險。 --- 三、平台優勢:MIH 生態系的開放紅利 鴻海推出的 MIH 開放電動車平台,透過底盤/電機/電控三大模組化設計,讓任何車廠都能在極短時間內拿到「可量產的 EV 核心」。這種開放式策略,不僅吸引了各路代工車廠試用,也為鴻海帶來平台授權費與後續維保、OTA 升級等長期收入。 更重要的是,MIH 的整合電池管理、遠端診斷與車聯網能力,讓鴻海在後市場服務上有機會與 Tesla、蔚來等大廠一較高下。當其他代工夥伴必須仰賴 OEM 的封閉系統時,鴻海卻能用「一個平台、多款車型」的彈性優勢,快速搶占 B2B 與 B2G(政府採購)市場。 --- 粉色小結:差異化突圍,就在「合作 + 實力」的雙引擎 在這場 EV 大戰中,鴻海最大的祕密武器不是單打獨鬥,而是結合全球頂級車廠合作與iPhone 級製造實力,再搭配開放式平台的生態紅利。這三者交織出的「品牌背書+製造敏捷+平台多元」模式,正是鴻海能在群雄環伺中,穩穩突圍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