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對峙不說話,卻張力十足。 職場中那些「你不能走,除非我先飛」的領導者,從來不明說,但控制與懼怕早已寫在細節裡。
在許多企業文化中,有一類主管類型格外常見。他們不會直接對下屬說「不」,也不會明言阻擋升遷申請。但只要組織內有人才表現突出,獲得外部機會時,他們總會以「現在部門需要你」、「這裡才有你能發揮的空間」等語言軟性留人。
乍聽之下合理,實際上卻成為阻礙團隊發展的隱形手段。這種「不明說的控制」,在朋友的職場經驗中表現得極為明顯。
他曾任職於一個部門,領導者外表和善、說話溫和,但當部屬表現優異、獲得跨部門邀請時,這位主管總會溫柔勸退。他不拒絕,只說「我會幫你留意更好的機會」,「這邊更需要你的才能」。
於是,一個個同仁就這樣被留在原地,直到有一天,這位主管自己獲得升遷,才開始主動提名下屬。他們才意識到,過去的「保留」不是因為看重,而是為了維持團隊表象與自身功勞。
控制慾強的領導者,其實來自極度的不安全感。他們害怕部屬升遷、離開、外派後,讓人發現其實團隊運作並非不可替代。
這樣的領導行為,對個人職涯發展形成阻礙,對組織文化則造成長遠影響:
•限制人才流動,阻斷組織新陳代謝
•削弱團隊內部信任感,形成權力鞏固結構
•造成優秀人才因感受到受限而離職,流失成本高昂
更嚴重的是,這類領導者往往在面對組織危機時選擇保持距離。在朋友過去任職單位的經驗中,曾發生同仁因出差期間中層主管不當行為引發陳情。高層並未即時處理,而是召開內部會議,討論是否「大事化小」。多數主管主張內部勸說,不讓事情擴大。
只有朋友一人堅持,應該正面處理,依照公司機制處理。但他的聲音在場顯得格格不入,也未被接受。
這反映出一個組織現象:當領導層習慣以「維持穩定」為最高原則時,組織內容易形成集體沉默,問題被消音,真相被隱藏。
這樣的領導模式,表面無害,實際上卻在侵蝕組織信任基礎。它帶來的是內部透明度低落、部屬勇於直言的空間縮小,以及一種無形的「只能順著說」的氛圍。
在管理心理學中,這樣的主管屬於「高控制型」領導風格。表面溫和、實則維持高掌控感。他們透過非正式語言、模糊承諾、避免公開決策來維持影響力。他們最害怕的不是失敗,而是失去對團隊的完全掌控。
面對這類型領導者,組織該如何應對?
1.建立更透明、制度化的人才輪調與升遷機制
減少「由主管個人決定」的灰色地帶,讓部屬升遷、調職、外派能透過公開程序進行。
2.鼓勵多元回饋機制,避免集體沉默
引入部屬對主管的匿名回饋,提升領導行為的自覺性。
3.組織層級強化「承擔」文化
建立錯誤處理機制時,要求主管具名負責,而非習慣性迴避。
朋友說,他離開那位主管後,後續在其他單位數次與該主管狹路相逢。對方總會在他提出意見時公開反駁,甚至私下打壓。他並不後悔當年的選擇,但他理解,這類領導者永遠存在。
而我們更需要問的是:
當組織裡只剩下懂得「不說錯話」的人,還能容得下說出真話的人嗎?
我們要的領導,是穩定現況的守門人,還是能放人飛、願意承擔錯誤的領導者?
版權聲明:
本文及照片版權屬於作者本人所有,歡迎分享原始鏈接,但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轉載、複製、改編或用於其他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