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既溫柔又暖和,似乎一一擺正我皮膚底下的骨頭,以特殊的治療法暖和我的身子。我決定整個早上就這樣,一動也不動。
查了一下發現沙岡的作品有很多,最有名的就是日安憂鬱,但我也只看過日安憂鬱。這本書一定程度的反應了當時的年代背景,虛無、奢靡、憂愁,也反應了沙岡的中產階級身份。作為處女作品這本書奠定了沙岡的主要寫作基調與風格,劇情大綱如下:
少女瑟西爾生性浪漫不羈,與喪妻多年、同為浪蕩子的父親雷蒙隨心所欲地四處玩樂。父女倆終日出入社交場所,飲酒狂歡,日子過得既熱鬧又盡興,既虛假又空泛。十七歲這年的暑假,她與父親及父親年輕情婦艾樂莎來到海邊的避暑小屋,認識了英俊青年希里樂。不料父親竟也邀請亡妻的多年好友安娜來到海邊,並忽然公布兩人的婚期。 對新家庭的不安,以及即將憂慮成年後必須正規無趣的普通生活和道德教條,瑟西爾的內心掀起各種交戰,引發了一場情感爭奪和一齣悲劇……。看完一本書之後,多多少少都會對內容留下一些印象,不管是對白也好、劇情也好,但我覺得能殘存更久的,是這本書留給你的氣息與感受,好像吃完一道珍饈後殘留在味覺深處的感覺,又好像探索一個新城市時空氣所輕拂過你的每一刻一般。
單就劇情來說,並不是個複雜的故事,但我覺得沙岡最令人驚艷的是她的文筆,雖然我看的文字已經過翻譯,但那種冷靜又感性的剖析口吻,一種看透性格與生命本質的坦白,是最讓人一看成癮的地方。就如同她筆下的瑟西爾,直白的思考著自己的享樂主義與不願被受拘束的愛情觀。
瑟西爾:「我對愛情所知甚少,只知道包含了約會、接吻、以及厭倦。」
今天,一股莫名的情結就像絲縷一般把我纏繞其中,又煩人又溫柔,使我和其他人疏遠。這些沙子如時間一般流逝......一個膚淺的想法,而有膚淺的想法是很美好的。因為這是夏天。我們三人坐在露台上,心中是沈默、無言的恐懼,還有幸福感。
瑟西爾的父親是一個風流浪子,她提起父親在健身消肚子,因為「凸腹和風流男子的形象是不能並存的」,這體現出雷蒙是有意識的想成為一個受女性歡迎的對象,他並不是被動接收情感,而是一直都主動獵取,對照之後瑟西爾的計畫,就知道她有多麼了解父親的性格,也完全了解父親無法忍受自己成為不被選擇的那一方。
「如果不為討人喜歡,那我們追求的又是什麼呢?」因為父親是個外貌協會,只跟好看的人來往,瑟西爾進而開始思考著這個命題。
伴隨著一系列的疑問與思考,安娜出現了。
「她態度既和藹又冷漠,全身散發出一股堅定的意志,一種讓人畏懼的內在平靜感。」
「您所說的知性,只不過是年齡而已。」安娜這句話讓我想拿出筆記本記下來。
安娜這個角色,一句話概括而論就是情商很高。她知道怎麼做在檯面上不得罪別人,(能不能博得好感是另一回事,有點講話不知禮貌卻帶刺的感覺)同時又因非常確立自己的人生價值觀進而達到了完全忠於做自己的行為。
瑟西爾說她「只在想笑的時候才笑,不像一般人為了禮貌而笑。」她跟瑟西爾可以說是在性格與想法上都完全相反的人,也導致了他們的互相牽制與撞擊。劇情上比起是愛樂沙與安娜搶雷蒙的鬥爭,其實更準確的是瑟西爾與安娜的鬥爭。
表面上瑟西爾一直處於下風,不管是出於年齡或身份,她都處於劣勢。安娜的存在令她感到害怕,她對安娜是一種崇拜、畏懼、甚至是有點奇怪的愛慕。但後來她抓住了與安娜的相處辦法,不再處處針對而是臣服於她,放低身段,暗地裡拉上了希里樂與愛樂沙,上演了一齣戲。
我在看書時一直感到疑惑,不知道為何雷蒙在有情婦愛樂沙的陪伴下,還會想讓安娜過來一起度假,也不知道安娜為何願意從原本的生活圈脫離到此,書中有提到兩人的交際圈是幾乎不重疊的。
我想這兩個人的結合是一種各取所需,對雷蒙來說情婦要多少有說少,但能讓這樣知性優雅的女性臣服卻是難得的,滿足了他的虛榮心,而安娜為何會想跟這樣風情的男人結婚?因為她需要一種控制感,表面上是屈服於雷蒙,但實際上掌控一切的卻是她,一種柔性的權威,如果她嫁給比她更聰明優雅知性的男人,也許就無法如期所願了。
我覺得希里樂的象徵是瑟西爾心中的那塊對糜爛生活的美好憧憬,她想戀愛卻又不想被束縛,她喜歡希里樂卻不覺得自己「深愛」著他。她跟父親是相反的,被動接受著愛,卻不想給出,她覺得自己不能被定型,卻不想改變。希里樂永遠就是抬頭可見的白月光,一直存在著,想看的時候抬頭一望,其他時候可當作不存在。
最後瑟西爾的計劃成功了,但她自己卻開心不起來,她跟父親一樣陷入恐慌中,兩人像做錯事的小孩一樣想給安娜賠罪,但一切卻都無法挽回......。
我想在這個故事中,不管她的計畫有沒有成功,迎接她與雷蒙的終究是不斷到來的空虛,還有像太陽一般每日喚醒它的憂鬱。
日安憂鬱給我的最終感受就是隔天起床的宿醉與慵懶感,一種歡慶後的空虛、無奈的嘆息、令人頭暈目眩的矛盾與悲傷至極卻哭不出來的荒蕪。
恩,看來藥劑不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