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有趣,做資安也好,做資訊科技也好,喜歡互相輕蔑的人着實不少。
很多年前,筆者當時還沒有轉型成為資安人,仍然在比較普遍的資訊科技範疇裡學習,那時候公司為了容易操控年輕的同事,主管們總是在使用「這兒是少林寺,你待在這兒兩三年再出山,外頭都會覺得你很有實力!」這種幻術,有些初出茅廬的小伙子信以為真,真的就心甘命抵的接受廉價勞工式的待遇留在公司打拼。(其實當年我也沒有比他們多很多經驗,就3年多一點經驗,但已經一眼就破解了公司的幻術)。
我不是說這公司沒有東西學,某程度而言也真的有點少林寺的紥實功夫可練,只是練得比較慢,秘笈也故意分散不讓一個人能盡窺全豹,好讓大家能留耐一點,或者學不全全套武功。但對於我這種比較清醒又不受哄騙的人,我當然有自己一套學習方式,所以留了半年就另覓方向了。
最慘情是很多年輕同事「邪教洗腦」般,午膳坐埋一起都是在說自己「做了甚麼甚麼設定」、「學了甚麼廠商的型號」......午膳一如華山論劍,大家都在炫耀自己學了甚麼,我看在眼裡就覺有趣。
其實設定或型號說穿了,其實就是一套流程。好的公司當然可以找人做一套全面的步驟,一步一步的。而很多廠商都已經進入了介面時代,幾乎都是按"下一步"就完事。而且筆者覺得所謂廠商其實都是其次,主要是學概念,一理通百理明就是這種情況。
事實多少有證明,我當年所持的理念是正確吧。隨着廠商在市場上新興衰落更迭,相較十多年前,廠商中立的證照比起廠商推出的更吃香更受肯定。而當年有些如日中天的廠商都已經沒落,更甚者很多廠商都在自家產品大更新了,昔日學的背的指令或者設定,現在都已經用不着。
勾起我這些回憶的,是前天去了一個大廠商的新品發佈,因為是「特選合作伙伴」,所以受邀人數就只有20人以內(我是代老闆去啦,我範疇上很少接觸這個廠)。然後因為我早到了,剛巧小型會議室裡就只有我和另一行家早到,我就社交一下打個招呼,但換來的真的有點不太舒服喇,對方竟然像電視上的處境喜劇那種狗眼看人低的樣子向我由下至上,再由上至下打量了一片,然後嘴角還好像想挑釁似的。我心裡立刻想到,雖然大家是行家,在某些投標上會競爭,但不是來打架吧?
後來廠商新加坡來訪的同事一邊做新產品發佈,全場不斷唯一問問題和插嘴的就是這位行家,也就是那種「我已經懂了!我知道你想說甚麼了!」的意思的詰問態度。雖然不算令場內氣氛凝結,但確實有礙了發佈的流暢,他發問完一些有的沒的,大家都忘了廠商同事剛才說到哪了。
我想這位行家大概以為是來KO別的行家或者想在廠商面對炫耀自己的相關知識吧,但就有點不看場合。
我在會議前的事沒有告訴我身旁遲來的同事,但他一下樓就急不及待向我說,剛才那位某某幹甚麼的這麼「跳掣」,好像上來擺擂台似的。我笑而不語,不過至少證明了不是我一個人有這種感覺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