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與人-胡塞爾的現象學心理學》第八章閱讀摘錄
第八章〈現象學與生活:胡賽爾的提案〉已正式進入本書的第三部分:現象學心理學、生活世界與人文社會科學。
這章在概念說明與論述上十分清楚,主要有三個理解,摘錄引用四段書上文字。1.現象學心理學提供了前往超越論現象學的另一條途徑
「從胡塞爾本身的立場來說,他的哲學是有最後歸宿的。走到底都是徹底的反思,而也只有一種途徑可以達到徹底的反思,就是超越論的徹底轉向。笛卡兒之路可被比喻成,當人們面對懸崖時做一個攀岩的動作,或者拉一個繩索,直接一路上去。但如果走的是現象學的心理學之路或者生活世界之路的話,就是面對一個緩坡,慢慢地爬,最後的目標還是頂點,這個頂點也是胡塞爾心目中最後的目的地。」
__ P.157
2.現象學心理學的重要性亦在於其作為倫理的體現
「世界的面貌永遠是相對於我們對世界的經驗而呈現,世界跟我們對於世界的經驗是一體兩面的,所以現象學心理學的重要性在於,世界是相對於我們的經驗來說的,而面對世界的無非是這個意識,所以說世界不是獨立於人的世界。如果我們肯定獨立於人的世界,它就會變成作為在己的世界本身。這圖像很明顯忽略掉人的經驗與世界之間的密切關係,而現象學還原的目的就是要把我們思想裡面所包含的這些東西都暫時放下,試圖把最原初的意義展現出來,最原初的意義源自原初經驗,這時候我們才能明白在我們身上所繼承的這些文化、所學到的科學概念以及它們所造就出來的世界是怎麼回事。如此一來我們就不會無條件的接受這些思想的框架,這就是自由與責任的表現;對胡塞爾來說,直接被經驗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在己世界的基礎,真正在己的世界是科學家建構出來的,前者(直接經驗的世界)是根源,後者則是衍生出來的結果。」
__ P.165
3.意識是客觀性的根源
3.1用事實證成「意向性」
「…我們人類缺乏這種能力-一次把一個東西的所有面相全部看完。可是胡塞爾要說的一個道理就是,視覺上的限制不會使得我們的視覺經驗完全被侷限在這些狹隘的部分而已,反而總是透過狹隘的部分看到了對象本身。...胡塞爾在這個地方想要表達的就是人的意識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具有意象性這個特質,這是他的前提--人就是有辦法指出那個對象是什麼,這是人的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在近代哲學沒有被開發和肯定。」
__ P.166
3.2思考的起點不是從「世界的客觀存在」開始,而是「意識」
「胡塞爾的論證是:不論我們怎麼把自我對象化,作為思考的對象,人們會發現永遠無法把它窮盡,也就是說在對象化的同時人們總會意識到有一個在思考問題的、在思想的這個東西;這事實上就是笛卡兒的論證,在這情況下我們會發現有一些殘餘,這殘餘就是我們沒有辦法去否認的部分,這也是為什麼意識是作為我們最終根源的主要的理由。」
__ P.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