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題:
針對三分鐘熱度無法堅持習慣的人,書本提供一些建議讓你維持良好習慣,也順便提供讓自己戒除不良習慣的方法論。
📌推薦程度:⭐⭐⭐⭐理論型書籍,書本有很多心理學及行動科學相關的研究,並有各種理論來解釋人類習慣的形成,就像天動說的科學家提出的理論不符合現實狀況,本書的理論也可能部分不符合現實,此外書本並沒有給予非常詳盡的規劃,閱讀後要自己深度理解文章內容再規劃習慣。
📌心得感想:
這本書我最喜歡的故事是愛爾蘭腳踏車隊奪冠的故事,教練透過修改任何可能影響到結果的細節讓車隊奪冠,這些細節我們往往都會質疑真的能帶來幫助嗎?就像FPS玩家最愛說的一句大話,強者永遠不抱怨環境,這其實是錯誤的迷思,如果你看那些職業級的選手,他們的滑鼠和螢幕及硬體及網路,往往都是最頂尖的,所以我們是應該要抱怨環境。
書本圍繞以下四個習慣獎勵機制:提示→渴望→回應→獎賞,並將這四個機制各立一個章節,每個章節佈滿研究理論,但是我不會完全認同書本的所有理論。
不認同的理論範例 1. 我們只要建立身分認同就可以擁有習慣,比如重視健康的人設一旦建立,就能漸漸養成習慣運動,我覺得這有點像是自我催眠,假設我對某個東西完全缺乏興趣,這個人設根本就無法發揮作用,我們能長久堅持一個習慣,並不是因為身分認同,而是因為興趣,這是我跟書本理論看法不同的地方。
不認同的理論範例 2. 狄德羅效應,我覺得這個效應只適用在商業推銷,但不適用於個人建立習慣,你看有多少人買了瑜珈墊不運動,多少人買滑板擺著生灰塵,多少人花重金買健身課程結果還退不了費,這個就是理論派的缺點,有些現象硬要解釋套用,但不符合現實。
不認同的理論範例 3. 兩分鐘法則,這個技巧我以前就已經嘗試過了,結論是沒辦法幫助我建立長久的習慣,只能讓我偶爾開始一兩次而已,有點誇大其辭的法則,實際上效果非常有限。
書本還是有很多我覺得很有趣的理論,四個章節我各選幾個紀錄:
- 提示:指差習慣/執行意向
- 渴望:誘惑綑綁/動機儀式
- 回應:海伯定律/最小阻力法則
- 獎賞:迴紋針策略/習慣契約/立即獎賞
以上關鍵字可供各位上網搜尋理論內容及實際應用。
我的建議是,由於這本書幾乎只有理論,具體方法並沒有非常詳細列出,這樣無法實際應用書本的知識,因此最好每個章節的理論都仔細詢問GPT如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像是習慣契約,你可以請AI列出10個結合到日常習慣中的契約,討論並幫助自己建立真正的好習慣及戒除壞習慣,否則如果只看書,而不去制定計畫的話,這本書等於對你來說是完全沒有任何幫助的,我目前覺得最有效的理論是誘惑綑綁,我和GPT討論建立實際的運動飲食計畫,如果以什麼樣不健康的頻率吃了那些不健康的東西會有什麼懲罰,如果運動次數達標可以有哪些獎勵,請GPT發揮想像力給我一堆懲罰獎勵的例子,然後我再從中挑選執行這套計畫,個人覺得非常有用,兩個禮拜就減了一公斤,要知道我過去兩年胖了五公斤,花了兩年的時間想要減肥都辦不到。
最後還有一個感想,撇除書本的理論,我回顧所有我已經形成的習慣,全部都是因為單純的興趣,意思是真正的習慣完全不需要用到這本書的任何理論,真正的習慣就是純粹的興趣、純粹的熱愛,我養成寫日記及看理財新聞的習慣,是因為我喜歡我想要,這是我每天都迫不及待完成的事情,就像你每天都很想打電玩一樣自然,而且不論多忙你都會抽出時間玩遊戲,真正的習慣就是要到這種程度。這本書寫的方法論都是給那些並不是真正發自內心想要的人,為了強迫他們遵守習慣而設計的一套理論一套規則,可想而知,這種強迫機制也只能幫助你在一開始走一小段路,但是要到長久習慣的形成,還是需要真正的興趣,習慣=興趣,這是這本書完全沒有討論到的核心價值,也是為什麼書籍評價是四星,因為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可能看完書仍無法形成永久習慣,何況書本主要集中討論理論,沒有協助一步一步建立計畫的流程,儘管如此,內容仍然算是非常扎實,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