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程:接受「不完美」的你
在地球上的生物,都經歷過出生與成長,都曾經「犯錯」並遭遇「失敗」,例如初生的鳥兒,並非一次練習就能展翅高飛,它總會跌跌撞撞,從一次又一次不完美的行動中去學習。
人類也一樣。沒有人一出生就會走路,世界上也找不到任何人,可以不必學習就能夠寫字。從「不會走路」到「會走路」的過程中,人會「犯錯」;在學習並練習寫字之時,人難免會「失敗」。這些過程看似「不完美」,卻又很完美。初生鳥兒試飛的過程,可能遭到羽翼的磨損,給自己帶來疼痛,人類成長的過程也類似。真正的成長看似「不完美」,有許多錯誤,但,在地球上的生物,難道不正是從這種「不完美」的狀態啟動地球之旅嗎?
給人生旅途「加豐富」:從錯誤中汲取智慧
「信念創造實相」,你怎樣思考,就進入怎樣的世界。
你可以為過往某次行為的「犯錯」而難過,為它悲傷,甚至讓它成為你一輩子的遺憾;你也可以因為「那次」的行為有所學習,為它高興,甚至讓它成為你一輩子奮鬥的動力。
許多科學家都具備這種思維模式。相當有名的例子是愛迪生的故事。愛迪生在發明燈泡的過程中,經歷了上千次的「失敗」。有記者問他說:「愛迪生先生,你為了發明燈炮,已經遭遇了一千次的失敗,請問你還要繼續你的實驗嗎?」愛迪生回答說:「我沒有失敗,我只是找到了一千種行不通的方法。」同一個實驗,同一種結果,記者認為是「失敗」,愛迪生認為是「成功」證明了「某個方法行不通」。
我們可以說,這位發問的記者擁有「犯錯」思維,用它評價愛迪生,期待愛迪生放棄實驗。如果愛迪生接受這種思維,就會放棄實驗,讓遺憾成為實驗的終點。然而,愛迪生擁有「犯對」思維:這個實驗結果證明「某個方法行不通」是對的。他認為:結果出來了,一翻兩瞪眼。我不必為潑灑在地上的牛奶而哭泣,我可以啟動另一個實驗繼續「犯對」。
請讀者發揮想像力:對比一下這位記者和愛迪生,誰更有智慧?誰的人生旅程更豐富?當然,如俗語所說「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也許有人認為記者「即時停損」的思考點也很重要,也許即時停損的應對模式,可以讓他避開重大傷害。這種觀點似乎也有某種道理。但,筆者認為:「犯對」思維更能讓人保持積極的心態,即使真的做錯了什麼,也可以從錯誤中汲取智慧,讓人生旅程更加豐富。
性格更加堅毅
「犯對」思維讓人成長,使人性格更加堅毅,更經得起磨難,進而通過生命的考驗。
再舉另一個歷史人物的例子。人類歷史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的首相邱吉爾,展現出鋼鐵般的意志,帶領他的國家走向勝利。邱吉爾的故事,也擁有「從錯誤中汲取智慧」的元素。
邱吉爾在政治生涯中,曾經遭遇多次挫敗,甚至被諷刺為「失敗者」,但他從未放棄,他的決心如同磐石。透過低谷的經歷,他對人性、對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洞察,也為他的性格長出了堅毅。邱吉爾帶領自己的國家走向勝利,這種鋼鐵般的意志從何而來?它不是從順風順水的人生而來,而是經過各種風吹雨打之後而成長出來的。
如果每次挫敗,他都「買單」,認為自己犯錯了,會怎樣?如果別人的批評,他都認同,從內心認為自己是失敗者,會怎樣?如果他的內心失敗了,他能有堅毅的性格,帶領他的國家走向勝利嗎?當然不能!然而,歷史的結果告訴我們:他透過從錯誤中學習,使自己的性格(人性)有所成長,愈發堅毅,以至於當他身居高位之時,能夠用他足夠豐盛的人生歷練,帶領他的團隊完成艱難的任務。
意識覺醒在於一念之間
這是人性成長的方程式:從不完美啟動,經過各種「犯錯」;在每一次錯誤中,失敗的人會掉入失敗者思維,成長的人則從中汲取智慧,增加生命豐富,磨練出性格的堅毅。那些汲取智慧的人,讓「犯錯」成了「犯對」。為什麼說是「犯對」呢?因為他們的「錯誤」,使他們學到了「對」的智慧,提供他們養份,將他們帶向成長的新階段。
然而,這個養份不是物質的養份,而是心靈的養份。覺醒的心靈,可以感受到這個養份的能量,讓自己的心靈再成長,性格更堅毅。關鍵就在於自己的一念之間。「犯錯」是機會,有智慧就能使它變成「犯對」。一次又一次,成長再成長。這正是人性成長的方程式。

AI示意圖:沉思生命的旅程,你是「犯錯」還是「犯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