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鬆開手,讓心輕舞
親愛的你,是否曾經感覺自己相當緊繃,就像一條拉滿的弦,快要到達極限,若再出一點點力,可能就會不小心斷裂?
如果你曾有這種感受,就代表你需要放鬆了。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大,有些人把工作當成全部,從來都不放鬆,就成為身心疾病的候選人。大多數人雖然也懂得調節身心,卻也可能因為付出的時間不足夠,無法健全調節,於是,身體裡經常殘留著外界所施加的壓力。
“根據「臺灣民眾常見精神疾患盛行率之變遷」研究顯示,國人常見精神疾患包括憂鬱、焦慮等,以30-45歲人口群盛行率最高,近十年(民國99-109年)的統計盛行率更高達25-27%,也就是每四人中即有一人有心理困擾。”(註1)以上文字引自衛生福利部網站,「每四個人中即有一人有心理困擾」,比例很高。簡單說,我們走到街上,每遇到四個人,就有一個人可能有心理困擾。這樣想一想,感覺狀態似乎有些嚴重。但是,心理困擾是怎麼來的呢?通常是由於「弦」繃得太緊,又沒適度放鬆,長期累積而來。這時,人的身心靈已經「彈性疲乏」、失去靭性,沒有充足自我調節、自我恢復的能力,當然就會產生心理困擾。
因此,如果手頭工作一時做不完,家庭任務一時安排得不妥當,但,心理已經感受到壓力了,就請記得安排時間減壓。該放手的時候,要放手。事情做得再如何差,天不會塌下來;反之,如果不鬆手,身體可能會先垮下來。該鬆開手,就鬆開手,你的心才能因為手的鬆開而鬆綁。手鬆開,心將輕舞。
請呵護自己,像鬆開的弦那樣,有時間恢復靭性。這時,你的心不僅能夠輕舞,還能自我調節,就不會落入彈性疲乏的困境,你也會自然而然脫離心理困擾候選人的名單。
鬆弛有度:智慧與活力的泉源
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為什麼有些人做不到放鬆?為什麼有些人明明很緊繃,卻不去休息,反而繼續工作呢?那些放任自己停留在緊繃狀態的人,也許陷入了一個思想的誤區:認為只有持續不斷地努力,才能獲得成功。他們相信,休息會耽誤成功。於是,他們不敢休息。
然而,科學研究告訴我們: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下,大腦會分泌過多的皮質醇,造成記憶力降低,也會影響人們的專注力與判斷力。過長的工作,使人產生「智力降低」、「靈感枯竭」的身心症狀。因此,休息不會耽誤成功,反而不適度休息,才會耽誤成功。
那些懂得適度休息、放鬆的人,更能獲得工作的智慧與活力。「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這句話從著名物理學家阿基米德身上,獲得了驗證。阿基米德曾被國王交付難題,他苦思冥想卻毫無頭緒,只能暫停工作。他放下工作,去浴池中放鬆身心,沉浸在溫水中。突然之間,靈感猶如一道閃電般劃過腦海,他猛然頓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他興奮地跳出浴池,大喊「尤里卡!」,意思是「我發現了!」他獲得靈感,也解決了問題。(註2)阿基米德懂得鬆弛有度,在身心靈自我調節之時,獲得寶貴靈感,提供他智慧去解決工作的難題。明白這個道理,你將會脫離「誤區」,同時找到智慧與活力的泉源。
想像與創造:解鎖內在潛能
人的身體有其潛能,心靈更有無限的想像力,但,在緊繃的壓力之下,大腦陷入「防衛狀態」。這時,正在運作的大腦是「下層大腦」,運作的目的是「預防危險」;與此相對的,具備規劃、想像、洞察、靈感、能做出智慧決策的「上層大腦」,則被「下層大腦」所劫持,陷入停滯狀態。有創意的「上層大腦」被壓力鎖住,無法正常運作,身心靈有再多潛能,也發揮不出來。因此,我們需要辨識自己的大腦,並在「下層大腦」過熱的時候,選擇停下手頭工作,放鬆身心,直到「上層大腦」重新接管,才能恢復想像力,解鎖內在潛能。
那些體驗過「上層大腦」創造力的人,都懂得進入放鬆狀態,透過無邊的想像力,讓心靈馳騁在無限的可能性之中,藉此創造出各種文學、藝術、哲學……的成就。例如,知名的哲學家康德,每天固定在下午三點半外出散步。(註3)這時,他放掉手邊工作,完全進入放鬆狀態,解鎖身心靈的潛能,與高維能量對接,就獲得各種奇思妙想。康德晚年能夠以一名出色的哲學家聞名於世,不是沒有道理的。
人類彼此之間的智商與情商,並有沒多大的差別。但那些懂得放鬆、解鎖身心靈能量人,從內在潛能中汲取靈感、活力與智慧,就活出了他們人生的最佳狀態。我們是否從他們身上學到秘訣,並且活出屬於自己的最佳狀態呢?

AI示意圖:在森林公園中放鬆散步的老人
註1:延伸閱讀:青壯的心誰傾聽?心理健康支持擴大方案來了! 衛福部「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8月1日上路 (衛生福利部:焦點新聞,113-7-19) https://www.mohw.gov.tw/cp-16-79408-1.html
註2:請參考維基百科:阿基米德「真假皇冠」軼事。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98%BF%E5%9F%BA%E7%B1%B3%E5%BE%B7
註3:請參考維基百科:康德。”康德的生活十分有規律,以至當地的居民在他每天下午3點半散步經過時來對表,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因為讀盧梭的《愛彌兒》入迷,以致錯過了散步的時間。”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C%8A%E6%9B%BC%E5%8A%AA%E5%B0%94%C2%B7%E5%BA%B7%E5%BE%B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