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忘記我讀國小一年級時,是什麼樣的狀態,我只記得小學6年我都是班上前三名。「以前我的老師會在考完試後,帶全班前三名的學生去吃牛排」周日午後我跟兒子閒聊著。事過境遷,兒子也上了小學,進入小學之前在幼兒園就已經學會了注音符號,上學期的第一個期中考,已經學會了拼音;期末考,已經開始寫國字。當下我只覺得,小一就寫國字不會太早嗎?還沒認真回應這個思考的我們,已經結束小一下學期的期末考,兒子現在已經可以在沒有注音標註下,認識很多國字。
總結兒子在這一年級的考試,我其實沒有怎麼陪讀,畢竟他每天下課都會去安親班,考試前爸爸也會幫他複習,我只有在他期中考考得不盡理想時,要求他每周日要抄寫一課國語課文;期待藉由抄寫可以把該學會寫的字寫對。的確,儘管期末考國語還是考得差強人意,但國字都會寫。至於考試,因為不同的題型,以及考生本人就不是個細心謹慎的孩子,分數總是很難達到考前我們理想的目標。
而我想記錄的,是我深刻的記得,上學期期末放寒假前,學校發回成績單;「媽媽,成績單給你」,上學期還看不太懂沒有注音的國字,兒子對於成績單沒有太多的感受。現在的小學制度好像是級距分數,依據學習狀態以及考試成績,將每個考核項目打上「優、甲、乙、丙、丁」,沒有排名,兒子班的考卷上也沒有寫幾分到幾分有幾個人。下學期期末放暑假前,兒子會到家「媽媽,你看我的成績單都是優,對吧」,「對!」,「上學期也是優」。兒子沒有多說什麼,但那語氣盪漾在我心裡的語言是,「看吧,雖然我考試成績沒有100分,沒有90幾分,但我綜合成績仍然是優」。我思考著,也許這就是這世代教學體制想要傳遞的,教育看得是整個學期的學習狀態,不是期中或期末考的分數和排名。的確跟我們小時候不一樣,我想對於小一的孩子來說,這樣的考核方式反而能提升學習自信。
儘管現在的我們都會說「成績不重要」,但我們經歷的成長背景,分數已經占據生命太大的比重,實在很難不去用分數當作衡量標準。如果這世代的孩子可以不用被分數束縛,他們的成長歷程是否會有不同的選擇?
昨天聽一個podcast提到,如果你以30歲的年紀回頭去看當時的分數,還會覺得非常重要嗎?現在看著我的孩子當前的考試分數,覺得他應該可以更好,但想想,人生是場馬拉松,現在跑得快,不代表是最好的配速方式,應該怎麼在每個階段依據自己的狀態配速,父母又該給予怎樣的指導和支持,沿途會出現哪些風景,我想這就是所謂的人生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