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納帕有機種植先鋒釀酒師 Steve Matthiasson 史提夫麥迪森
葡萄園裡還留著好多老藤。是在1982年種下的。釀酒師Steve正彎著腰查看其中一株的主幹。我問他,這樣的老藤還可以活多久 (或者,還可以產多少年的葡萄) ?「只要好好照料,再五十年也沒問題!」他爽朗地回答。
在Steve成為第二波新加州葡萄酒的代表人物之前,他已經是是納帕谷著名的有機農法專家,是許多名莊產出優質葡萄的幕後推手。他曾擔任傳奇釀酒師Warren Winiarski的鹿躍酒窖 (Stag’s Leap Wine Cellars) 葡萄園顧問長達16年,和Warren成為了忘年之交。直到去年Winiarski已95歲高齡辭世為止。前年我還曾見到Warren來訪,和Steve在園中切磋經驗,佇立良久,老人家學無止盡的精神毅力令人望塵莫及。傳奇絕非偶然。
Steve在1996年取得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UC Davis) 永續農業碩士學位之後,創立了自己的有機栽培顧問公司,指導協助納帕谷和加州中央山谷 (Central Valley) 的許多酒莊和葡萄園實施有機種植。Steve和同樣學農的太太Jill在唸書時相識,兩人都喜歡品酒,交往之後就決定一起釀酒。開始的契機一方面是因為興趣,另一方面是當時納帕谷的酒多濃郁厚重,不像他們偏愛的舊世界酒款酒精度較低口感輕柔的風格,因此決定自釀喜歡的酒來自飲。嘗試幾個年份之後,因緣聚合,在2003年成立了家庭品牌Matthiasson,以離經叛道之姿展開了他後來也成為傳奇的釀酒旅程。
在創業的頭十四年間,Steve白天擔任有機顧問,在不同的葡萄園間穿梭。晚上則借用客戶的設施空間,釀自己的酒。Jill負責經營品牌,從財務,行銷,到品酒接待全包。他們白手起家,沒有家族遺產或世襲莊園,一開始買不起園地更蓋不起酒莊,便用這樣的權宜「兼職」方式推動他們的家庭事業。2006年,他們在Napa覓得一處農舍當家,在兩英畝的後院建立起一塊小葡萄園,總算有了自己的田。Steve釀的酒與眾不同,相較於納帕主流,橡木桶的影響極少,強調果實純粹風味;酒精度低,酒體更顯輕盈,無論紅白酒皆清爽易飲。因此漸漸吸引了尋求不同風格的愛酒人,及想要嘗試新風格的酒莊。因此他也開始受邀擔任顧問釀酒師或幫其他品牌釀酒。
2017年,Steve和Jill遇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Steve當時管理的一座葡萄園隔壁有個叫做鳳凰園 (Phoenix Vineyard) 的酒莊,莊主貝德先生年紀老邁,已經多年無力採收,看到Steve在隔壁工作,便央請他以地利之便順便協助管理,收成則由Steve接收做為報酬。原莊主在1982年買下了這塊在馬雅卡瑪斯山腳下的地塊,開發出六英畝的葡萄園,建了小釀酒廠,還蓋了自己一家住的小房子。一直經營到2008年,遇上了美國次貸危機造成的金融衰退,他的生意一落千丈,只好減少產量,將大部分葡萄出售。他的子嗣無意繼承衣缽,酒莊因此漸漸成了半關閉狀態。就這樣慘澹撐了近十年,終於等到Matthiasson夫婦出現。
其實幾年來都有資金雄厚的企業酒莊向貝德提出收購意願,納帕寸土寸金,葡萄園開發已經飽和,這麼一塊在納帕谷西側山腳下好地段被細心照料數十年的田地要釋出,在今日實不可多得。然而貝莊主有所堅持,不希望他的畢生心血最後成為大企業的一個小註腳。他想將莊園傳承給同樣重視自然,家庭和社群的在地農人。Matthiasson就是那有緣人。因為貝家自宅跟葡萄園在土地劃分上處在同一地號,Matthiasson收購葡萄園時自然將房子一併買下了,但Steve跟Jill提供貝莊主夫婦「終身產權」(Life Estate)的條件,即在貝夫婦有生之年,房子使用權仍無償屬於他們。因此他們不需搬走,可以在自己建造的房子裡安享天年。Matthiasson以此善意的舉動表達他們對原莊主及農人的敬重,是我在Napa聽過最動人的故事。如今仍可看到八十高齡的貝先生時不時到田裡走動 (為了維持他的健康,Steve特意留了幾列葡萄藤讓貝先生照料)。
鳳凰園隱身在谷地西側不顯眼的山坡上,在納帕既非受人追捧的排水良好河口沖積扇地塊(benchland),也不是可產出緊緻果實的較高海拔山區。然而這園地可不簡單,她土壤獨特,與大部分納帕谷屬火成土壤不同,這裡是少見的頁岩沈積土,其母岩四千萬年前還靜靜沈睡在太平洋底,是古老海床的一部分,經過長久歲月緩慢的地質變動抬升到地表,變成今天納帕谷的一小部分。原莊主在這六英畝地上種植了三種經典的波爾多葡萄品種,卡本內蘇維濃為主,梅洛和卡本內弗朗從之。Steve接手後,全面採用有機農法復育農地,根據藤蔓和土壤特性管理樹冠,加速果實成熟但維持足夠酸度與適量糖分,因而能在九月中下旬即採收葡萄 (是納帕谷最早的),釀出了一款獨一無二的納帕卡本內,酒精濃度僅有12%,清新木質和草本香氣,爽口的新鮮紅色漿果在味蕾上綻放,輕盈卻又紮實,Winiarski評論這款酒「有份量但不沈重」(weight without heaviness) ,實在畫龍點睛。
Steve果然沒讓老莊主失望,短短數年間不但恢復了鳳凰園昔日的風采,更將她推向了世界。英國權威酒業雜誌品醇客(Decanter)酒評家Jonathan Cristaldi去年來訪,驚豔於鳳凰園卡本內的獨特風格與陳年潛力,在雜誌上盛情讚賞,還在Steve不知情的狀況下,給2021年份的這款酒打了99分。Steve從不主動送酒給酒評家評分,畢竟他的酒從不主流,因此也不在乎這種市場取向的評分制度。然而時代更迭,近幾年來因為自然酒的興起,他的酒風雖然仍屬於經典老派,但他已堅持多年,回歸自然的技術層面和理念,包括使用天然酵母,最少人工干預,極低二氧化硫添加等等,早就領先了市場趨勢,如今也越來越受歡迎。因此被打了高分雖感意外,但既然是個好評價,Steve也決定改變想法,樂觀其成。如果能因此打開市場能見度,讓更多愛好者接觸到他的酒,何樂而不為。
在這座屹立將近半世紀的葡萄園裡,Steve細心復育歷經時光淬煉的老滕,以開拓者之姿另闢蹊徑,釀出了加州葡萄酒的新風貌。鳳凰園也正如其名,在經歷困頓磨練之後閃耀重生,準備迎接下一個五十年的挑戰。

(Steve在鳳凰園裡為品酒客解說有機耕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