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覺得教育最困難的階段在國小。從無到有需要的時間與付出幾乎不可控,要循循善誘到孩子走上正常的軌道,陪伴的重要性甚至多過單純的授業。後來,我又覺得國中階段的挑戰也絕對不小,在台灣的師長必須同時面對升學考試與孩子體內賀爾蒙風暴的雙重壓力,沒有片刻不兩面為難,只能兩利相權取其重。
昨天和一位大學講師聊天,他告訴我,以前針對普遍考不好的段考,老師可能將成績開根號乘以十來計算;現在私立學校老師往往需要開根號乘以二十。還不能當太多人。還要安撫成績原本更好,調分後反而分數變低的學生們。
但這不全然是孩子的問題。問題的層面很多。首先是孩子極可能本來就不在自己喜歡的科系裡。我們很少看到知道自己想讀什麼的學生;在少數知道自己想讀什麼的人之中,更少看到知道自己為什麼想讀這個科系的孩子。國小的老師們非常努力地建立這一塊,以各種方式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找尋興趣;這一切在升上國中之後往往於瞬間分崩離析,在升學考試面前任何其他事物都不值一哂.選科系也常常以出路為前提,找尋別人已經拓好的道路前往收割,少有人想播種,於是荒蕪的道路注定永遠荒蕪,縱使偶有花木,也難蔚然成林。而大學階段的孩子們,如果對金錢的需求尚無迫切,即使以出路為導向,依然不知為何而戰。
所謂的一零八課綱是另一個問題。不只一位大學講師聊到過,一零八課綱的學生程度與之前出現明顯的落差。他們對於創造與各類電腦工具的使用的確更出色了,但在基礎知識弱化的前提之下,應變的能力不見了。例如,在既有的經濟架構之下,突然拋出川普關稅這個變數,可能對經濟造成什麼影響,他們往往沒有頭緒。
一零八課綱有幾個顯著的特色,造成幾乎必然的結果。增加自主學習的課程,但缺乏具備引導能力的師資,除了極少數了解自己興趣的學生之外,對多數孩子形同虛設,甚至多了一份耗時又無實質成果的作業。增加課程的結果是壓縮本來的課程,這個壓縮的課程不會是本來就屈指可數的科目,只能是數學、國文、英文、自然等升學考試的主科。即便將內容大幅刪除、簡化,活生生少了五分之一時間的老師,永遠處於趕課的狀態,提供不了真正的養分。學生只能在補習班中汲取,如此又大大地增加了補習的時間。而主科內容的大幅簡化,恰恰是大學教授發現程度青黃不接的主因之一。如此一來,大學的教育者們要改教學內容以符合一零八課綱嗎?這般循環下去,畢業生的能力,能符合企業的需求嗎?
經常,我們極力鼓吹某件事情時,就是某件事情已崩解到不得不救之時。這幾年升學考試最常聽到的名詞:閱讀素養,就說明了我們的教育機構想導正某些問題。以前沒有這個問題,是因為無論是興趣還是被迫,學生都相對閱讀更大量、更長篇的文字,這在當時幾乎是習慣和必然,是以對文字的誤解多半是個別的少數問題。現今的社會,短影音當道,瀏覽求快求多不求精,文案正著重於吸住眼球的方法而未必是實質內容。脫離高中之後人們幾乎不再書寫,思維觸角也因此更廣泛也更蜻蜓點水不求深入。
但是這些真的是問題嗎?還是時代演進的必然?是下一代喪失了不能沒有的能力,還是上一代追隨不了新產物,於是以舊產物綁住後代,方便執行自己的政策?舉例:姑不論考試制度本身,考試的方式似乎沒有進化的打算。難怪需要閱讀素養,來讀懂考題。
這些問題,我沒有答案,也沒有非得得到結論的迫切。站在不同面向,本來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時代在不斷演進,除了教育的初衷不變,我覺得,沒有任何東西是不能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