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那年,我不用慌忙地在人力銀行投履歷。
因為我大學還沒畢業,早就已經「被內定」進一家只有 20 人的小型融資公司,理由很簡單 — 經理是我媽的多年同事,公司其他員工則是看著我從小長大的叔叔阿姨。
跟媽媽當同事,看似穩定又有人罩,聽起來是不是很幸福?但這段經歷卻是我職涯惡夢的起點。
小公司的多工人生:身兼粉專小編與萬能行政機器?
這間小公司是做融資貸款的,業務以信用貸款、房屋貸款、小額貸款為主,員工主要是電話銷售業務。而我,雖然被招募進來時的名義是「粉專社群小編」,但實際上同時也是什麼都要會的「萬用行政助手」。
我做的事除了本職的粉專社群小編必須做的:
- 幫公司建立 Facebook 粉專
- 寫 Facebook 粉專文案
- 自行發想貼文主題
- 網路上找素材來做貼文圖
- 投放 Facebook 粉專廣告並進行廣告成效分析與追蹤
- 想 Facebook 粉專留言如何回覆
還要做其他包山包海的行政工作:
- 紙本客戶資料 Key in 建檔轉電子數位化
- 催收客戶逾期款項
- 跑實價登錄查&試算客戶房屋可貸金額
- 客戶貸款風險評估
- 整理地籍設定資料給同事送件⋯⋯
講白一點,這不是粉專社群小編,根本就是萬能行政,沒人想做的雜事,我都必須要做。
這些年回頭看,這段經歷對我來說是種磨練。
但也很清楚,那是一段我幾乎無從選擇、也無法喊停的過渡時光。
家族企業?
公司小歸小,問題卻一點也不少。
老闆是個「傀儡」,沒有自己的主見,只一昧聽從經理或股東的話;經理本人更是老闆的左右手,整間公司幾乎變成經理在掌握,影響大多決策。
公司不過才逾 20 人,就有近半數是經理的關係人:一位業務主管是經理的孩子,其他幾位業務則是經理的小孩及他們各自的伴侶,甚至還有一位業務是經理的太太。
而我媽媽跟經理是多年老同事,我的身分像「親戚延伸包」。
這樣的公司氛圍,說好聽是熟人有默契,說難聽一點就是「制度不存在,關係最大」。
公司制度與規則更新的速度比粉專廣告還快,沒人清楚哪一版才是真的。
雖然表面上當時剛出社會的我「被內定進公司」很幸福,不用擔憂找不到工作,還有媽媽接送上下班又供餐,三不五時同事阿姨也常常買點心餵食我。但實際上我在職場上沒有選擇、沒有籌碼,甚至一人身兼多職、領的薪水要加上全勤獎金才能符合勞基法最低薪資,稍微和媽媽吭聲抱怨薪資太低,還會被指責:「現在外面工作很難找,妳領這樣已經很高了」—— 我就是那個不能辭職、不能抱怨、什麼都要配合的最底層。
很多事不敢講、不敢管、不敢碰,甚至連一些明顯不合理的狀況,也只能默默忍耐,權力和壓力都來自關係,這是我出社會第一份正職工作的體悟。
小公司自由?背後其實有風險?
小公司沒那麼多層級,在這樣的環境下,最大的收穫就是自由。
粉專依自己的想法去經營、廣告自己下、文章自己發,任何更改不需要報到部長再報到總經理,只需要口頭跟經理報告,經理說「可以做」,我就能不用經過繁複的流程馬上動作,感覺超有彈性。
這也讓我有很多可以默默實驗與學習的空間,甚至練出了不少後來在大公司能派上用場的技能。只是,當時的我已經開始在挫折中自學,沒人教、沒標準流程,隨時都有可能把事情搞砸。
而且只有口頭報告的流程,沒有審核或會議紀錄、沒有 email、沒有系統流程,實際上萬一出事(像是文案寫太犀利被檢舉、圖片用錯導致侵害版權),可能都會需要自己扛責任,這樣「看起來自由,其實沒保障」的狀況,不是自由,是權責不清的風險。
所以後來我才知道 —— 自由,不代表安全。
大公司的規矩與安全感
後來我進入一家金控底下的子公司,員工人數多、體系完整,工作的性質也更專業,我負責的內容主要是網站、App、YouTube 等平台的維護經營,也會支援一點美編和行政庶務。
大公司的優點,除了薪水絕對會符合勞基法,比原本的大幅成長了大約 25% 之外。整體的員工福利、勞健保、年終獎金、休假制度、公司環境,都比小公司好上太多。
公司採用 ISO 國際標準,所有事情都有規則、有制度、有表單、有 SOP 流程,圖文內容有主管審核,任何更動甚至連換一張 Banner 圖都要填表單、跑簽核、確認規範,我這才開始體會什麼叫制度與流程。
剛開始的幾年我覺得好煩、超不適應,覺得光改三個字就要等三個主管審核好浪費時間、搞不懂意義在哪裡,懷疑公司流程做法本末倒置,甚至疲乏到離職逃離這環境。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各個流程關卡都有存在的意義,是為保障我出錯不需要自己扛所有錯誤的風險,漸漸地,我感受到執行作業時等待審核原來都有道理,慢慢感覺有流程和審核制度好安心。
大公司的學習限制
大公司雖然制度明確,但自由度也明顯低了很多。
以前在小公司,我什麼都可以在上班時間自己摸索;現在的公司則有資安政策,電腦很多網站無法開啟或者無法隨意安裝電腦軟體,且任何平台幾乎每一個改動和操作都要報告、送審、等待上級確認。就連做一個素材、發一則公告,也都有標準流程與主管簽核機制。
因此,有很多操作或技術,我只能在下班後回家練習,避免在上班時間亂動公司資源。雖然時間零碎、學得比較慢,但至少能確保事情不會出錯。
流程的真相:有制度 ≠ 沒問題
不過話說回來,大公司有制度就沒問題嗎?大錯特錯!
小公司是 SOP 很亂、規則也沒地方可以查找;而大公司雖然有 SOP 流程文件,也能隨時查找得到,卻因為要應付各種稽核、風控、主管審查,流程文件往往寫得模糊又廣義——模糊到可以鑽漏洞、模糊到出事時人人都能「依照自行理解的 SOP 規則做辯論」。
實務上,不管在哪間公司,「流程」往往只是用來保護立場的東西。每次當流程遇到「關係」、「業務壓力」、「主管一句話」時,就會彈性處理。而最常被夾在中間的,就是像我們這種執行端人員 —— 收文要收、資料要補、不合規也得想辦法「處理掉」。
最終,還是會有流程被跳過、標準被妥協、文件被照單全收。
因此大公司雖然有制度,但真正守住底線的人,永遠不是那份 SOP,而是每個願意守住規範的基層人員。
職涯的反思與體悟 - 小公司 vs 大公司?
若真的有人問我,小公司好還是大公司好?
我認為沒有哪邊一定比較好,與其要比較哪邊好,不如說是「每個人適合與認同的環境都不同,能接受的優劣勢也不同。」。
小公司讓我提早承擔責任、練習應變,訓練了很多實作技能;但大公司讓我開始理解專業、制度與保護自己的重要。
如果當初沒有先行在小公司的苦難磨練累積技能,我在大公司入職時可能也無法這麼快進入狀況;但如果我一直留在那樣的環境裡,我的職涯可能就非常受限,甚至誤以為那就是職場的全部。
結語:那段回憶起來不算後悔的經歷
我現在偶爾還是會懷念在小公司的那些同事、那些混亂又荒謬的制度、還有那些無奈又讓人成長的瞬間。也許它不是一份「理想的工作」,但它的確讓我更早看清現實,也讓我更堅定地走到今天。
從小公司到大公司,我在職場學到的不是某個技能,而是
在職場沒有人有義務主動教所有事情,一切都得靠自己適應及摸索,
要學會在不合理的制度裡,自己找出口;
要學會在無能主管的陷阱中找活路;
要在關係壓力中,學會設界限;
更重要的,是撐過荒謬、心累、不合理,卻還要持續保持專業的工作態度
— 職場是學校的延伸。
預告|接下來的文章
被「人情」逼成什麼都要做又不能說不的社會新鮮人真實故事,我在小公司的多工上班生活,以及進入大公司的各種辛酸血淚職場生活,留給接下來的文章來細講,敬請期待~
以上的職場轉變分享,你也有覺得心有戚戚焉嗎?歡迎按讚讓我知道我不孤單。
或是你也有職場的各種奇妙荒唐趣事嗎?歡迎留言跟我分享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