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社會後,會發現隨著工作經驗的累積,有時希望能獲取一些理論知識與實作機會,但不一定有時間和意願投入研究所,期待以兼職/實習的角色參與又苦無管道。
因此,這篇文章想跟你分享,我在 2024 年偶然認識 School 28 社會創新人才學校 這個計畫,如何讓我打開對職場的想像,得到一個除了就讀研究所、觀看線上課程之外的學習機會。
另一方面,趁著近期是 School 28 申請季,希望可以給猶豫報名的朋友們一些經驗分享,與我一起回顧 2024-2025 年參與這段旅程的收穫。

我將用第四屆校友的身份來分享以下歷程:
- School 28 是什麼樣的學校?
- 我為什麼想要參加 School 28?
- 參加 School 28 前,我做了什麼準備?
- 半年課程期間,我的經歷與收穫是什麼?
- School 28 帶給現在的我什麼影響?
- 我想對準備報名計畫的人說什麼?
我相信每個人參與培育計畫的起心動念不同,而我的經驗也無法代表整體學員的感受,因此閱讀本篇文章時,建議你可以開啟文章的「目錄」功能,選擇有興趣的章節並當成個人經驗來看
,而我將在最後一個章節「我想對準備報名計畫的人說什麼?」提供提醒與建議,讓你同步思考這個計畫適不適合你。
School 28 是什麼樣的學校?
網路上可以查到蠻多計畫簡介(亦可閱讀上圖第五屆的計畫懶人包),因此在這段落我想從幾個關鍵字帶大家認識這個計畫的定位,來協助理解計畫內容。
School 28 社會創新人才學校=社會創新+人才發展+發展舞台+生態系支持
- 社會創新:本計畫特別關注於「NPO 非營利組織/NGO 非政府組織、社會企業、B 型企業、影響力企業」領域(以下將簡稱為「社創組織」),期待能協助致力於「社會公平、永續發展」主題的組織。
但是,School 28 要怎麼協助呢?
- 人才發展:以培育社創組織的「二把手」為目標。大多數的培育計畫,都聚焦於「一把手」(也就是組織創辦人、一級主管等),「二把手」(泛指中高階主管,需管理團隊/促成組織穩定營運)的培訓資源相較稀少,尤其以社會創新為主軸的培訓又稀少,大多由組織內部培訓。
然而,只培訓人才的個人能力,並不足以支持社創領域整體缺乏優秀人才的現況。
- 發展舞台:除了培訓課程與專案實作外,School 28「社會創新人才專班」把「職涯發展」與「社群支持」也列入課程中。計畫期間可以向職涯導師諮詢、有機會媒合進社創組織工作,並與社創前輩交流、深度認識工作實務、申請轉職獎學金等(畢業成為校友後也終身保固,可以持續與社創組織媒合),為人才持續創造舞台。
不僅是創造舞台,另一個面向,School 28 也同時協助社創組織成長。
- 生態系支持:2024 年計畫同時開辦「社創組織關鍵人才提升專班」,培育已投身於社創領域的「未來二把手」。只不過這部分是以「組織」為單位報名,再推舉人才參與。我沒有參與這個專班,因此後面不會詳細介紹這部分,若有興趣的話,可以寫信到 info@school28.org 洽談。
我為什麼想要參加 School 28?
最大的動力是職涯迷惘,我想要轉職!
差不多在去年同一個時間點,當時我已取得職游的 CNC 職涯導航諮詢師 認證,對於個人職涯有了更多的認識與想像。我很明白自己看待工作,希望不只是賺錢,我還希望做一份有意義的工作(不管是對自己有意義,還是對社會有意義都好)。
補充:我大學的背景是社會工作學系,雖然沒有做過第一線的社工,但過去曾經短暫於社區營造領域工作,因此社會創新、社會公平議題,以及 NPO、NGO、社會企業這類型單位,對我來說並不陌生。
我做的第一步與大多數人相同,就是搜尋市面上有哪些職缺可以符合我的期待。偶然從 為台灣而教 TFT,看見一個我有興趣的職缺,但我又不是很確定脫離助人領域多年的我,是否還有機會加入這樣的組織?!況且,教育新創又是另外一個未知世界。
面對跨領域的轉職,我內心其實是矛盾的。我一直都明白助人領域需要高張力的情緒勞動,對於高敏感性格的我會很辛苦,且薪資漲幅並不高。而投入商業領域,我能夠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可是我對於幫公司賺大錢實在是不太感興趣(儘管我會有獎金,但激勵的成分偏小,工作意義感還是會冒出來自我探問)。而就我有限的理解,教育新創產業好像也不是上述兩者的工作情境,實在太難做判斷⋯⋯
正當一切都像毛線球一樣混亂時,我在 TFT 的社群看見了 「School 28」這個培訓計畫,得知 TFT 是 School 28 的夥伴組織,同時也是當屆計畫的行動專案出題組織。同時花了一點時間理解「社會創新」,才發現這跟我過去接觸的社福單位不太一樣,這些社創組織大多不會只靠捐款維生,為了組織永續發展,需要商業思維來維運,這大大的激起我的好奇心——社創組織是怎麼邊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同時又能賺錢呢?
儘管好奇心能驅使我,可是老實說,在這之前我並未參與過如此大規模的培訓計畫,內在阻力還是很高。但是,我實在是受夠自己對於現況不滿意,卻又不行動的狀態,因此在 School 28 第四屆計畫申請截止前兩週,我終於決定要報名了。
參加 School 28 前,我做了什麼準備?
申請資料準備
在準備時間不長的狀況下,也不曉得 School 28 在報名期間會提供豐富的申請資源,我只做了兩件事。
截止前一週,拜託 Google 大神給予指引,看到有校友分享心得。
截止當週,偶然在 School 28 官網看見當時的同事是第一屆校友,馬上約了聊聊,把我內心的疑惑全盤托出。
關於計畫,當時我最好奇的是以下四大方向:
- 你是參與 School 28 後才被引介、轉職到現任工作嗎?(註 1:我們當時的服務單位也算是社會創新組織之一)
- 你覺得參與計畫收穫最多的是哪個部分呢?例如:導師提點、社群支持、轉職資源、課程學習、行動專案等。
- 對於參與計畫的新生,有沒有什麼建議呢?
- 附上我目前準備的申請資料,想請你協助提點 🙏🏻
由於不方便代為分享同事的經驗,且校友們有被交代不適合為申請者做履歷健檢,因此我會針對這部分在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我的收穫,並在「我想對準備報名計畫的人說什麼?」章節提出我的想法與建議。
申請資源分享
近期看到 School 28 的第五屆招生,我才發現 School 28 官方的免費資源真的很豐富(我去年完全沒使用到),極度推薦給大家!!
- 預約校友熱線:校友分享經驗,一人限申請一次。
- 註冊 School 28 官網,點選「立即申請 > 校友熱線服務」即可使用。可自由選擇校友背景諮詢,包含:「一般企業」或「NPO/社企/B 型企業」兩大類。
- 參與徵件說明會:與校友與社創前輩實際接觸、深入認識計畫內容。
- 2 場社創對談講座 × 2 場校友經驗分享 × 1 場優勢探索工作坊,共 5 場次。
- 直接進入 ACCUPASS 活動通 報名。(註 2:我也會擔任 8/3 的優勢探索工作坊講師喔!)
- 線上共備團:由 School 28 執行團隊與校友協助,協助計畫申請。
- 加入 FB 社團「School 28 計畫交流討論區」,點擊共備團表單預約(目前尚未開放表單預約,但可以先加入社團持續關注)。
最後,我也分享一個實用管道:
- LinkedIn:關注 School 28 LinkedIn,看看校友名單中有沒有你認識的朋友,約場 coffee chat,直接提出計畫的疑惑,相信也會有不少收穫。
面試心得
計畫甄選日會包含團體面試與個人面試,若團體面試通過,則下午將進入個人面試。
考量甄選公平性,校友們被交代不適合分享的第二件事情就是——面試細節,因此這邊僅分享我的面試心得(詳見以下 IG 貼文)。
對我來說心理壓力最大的是團體面試,因此我建議可以直接拜 Google 大神搜尋團體面試的準備方式,就可以有一些底氣準備應戰了!
半年課程期間,我的經歷與收穫是什麼?
回顧整體狀態
身為 F 人,首先最想與大家分享我在結業日當天復盤的心境變化:

我的情緒心電圖:從 2024 年 8 月到 2025 年 2 月
計畫期間我幾乎是全身心的投入,作為一個容易感到緊張的人,老實說這趟歷程並不好過,內心小劇場真的蠻多(I 人惶恐 😵💫)。計畫期間長、學習新知多、行動專案的扎實討論等,加上我個人的自我要求高,我大概花了 2 個月適應與調整節奏。
不過,透過「情緒心電圖」也可以發現:儘管心情起起伏伏,但我的正向情緒還是多過於負向情緒,且負向情緒也大多是我本身對自己的不自信。所以,若你本來就是自我管理/情緒調節佳的人,應該是不用擔心的!要再次強調:以上是我的個人經驗,也有同學整個計畫期間都很正向積極愉快地走完全程~
計畫內容與投入時數
計畫大致可區分成三大類:
- 培育課程:包含領導力、影響力職涯、社會創新創業、問題解決、策略思維與規劃。
- 實務學習:包含行動專案、影子實習(後者為額外申請之短期專案合作,非必修)。
- 社群支持:包含職涯導師輔導、社創前輩與校友交流等。
以我參與的第四屆為例,計畫期程為 2024/9/7-2025/2/23。我在計畫期間沒請過假,經過計算後,發現我投入的時數共 224hr,比例如下:
- 培育課程:五大課群 43.5hr/19.4%。
- 實務學習:行動專案 56hr、影子實習 96hr,共 67.9%。
- 社群支持:職涯導生聚 15hr、社創前輩與校友交流 13.5hr,共 12.7%。
註 3:每個學員投入計畫的時數有落差是正常的,視每個行動專案的投入時間、學員是否申請影子實習,以及是否增加導師定期 1-on-1 次數等。
培育課程
我最喜歡的課程為「領導力」的系列課程,特別是「領導自我 I 發現之旅」這堂課,我們繪製了「生命之河」,進行人生歷程的自我覺察(詳見以下 IG 貼文)。
行動專案
感謝老師們在分組時,讓我如願以償加入 TFT 行動專案小組。我們這組的題目是「透過分析、釐清現今 TFT 在社群上的爭議,並提供組織後續於對外曝光管道能採取的因應方式。」。
專案內容需要在期中與期末階段,向李吉仁老師與出題組織報告,雖然無法分享專案的細節,但是這個過程讓我重新解構了自己的思考模式,學習拋離以往慣用「歸納」的統計調查邏輯,而以「演繹」來進行「假說思考」,先產生假說、再以最小可行性方案驗證,最終產生 insight。這一趟解決問題的「素養」教育,讓我學習把知識轉換成能力。

期末報告:向李吉仁老師與 TFT 施惠文執行長分享專案成果
除了問題解決能力外,我認為 School 28 行動專案另一個核心精神是「自主學習與團隊合作」。
當每個學員幾乎都有正職或個人計畫在進行,在這個鼓勵自我領導的環境下,如何互助成長、共同追求團體的目標。同時,我也很享受專案之外與組員交流想法的時刻,深度交流參與計畫的想法、過去職涯的困惑、參與計畫的期待、對小組合作的觀察等,也是我這趟旅程的重要學習。
影子實習
由於一開始參與計畫的目標明確,我在計畫第 2 個月便開始透過 School 28 執行團隊的協助,與 TFT 媒合實習的合作機會。終於在計畫的倒數兩個月,我以兼職短期專案的形式,運用「專案管理、職涯諮詢」專業協助執行 TFT 校友專案。
實習階段,印象深刻的協作經驗是與 TFT 校友發展團隊開會,當時我已完成初版實習產出,會議目標是收集團隊的意見,以利完成資料庫建置。
在我過去的經驗中,一旦進入執行階段,我很容易陷入「細節的漩渦」中,開始雕琢細節、盡可能追求完美。但在參與 TFT 專案會議時,我發現 TFT 夥伴們非常落實「以終為始」精神,不僅會彼此提醒這是否能達成一開始的專案策略,也會整體性地檢視,當團隊設計許多機制或資源庫,該怎麼彼此串接、該怎麼導入實體課程中,讓使用者(校友)可以直觀地使用。
由於實習時程較短,又遇到行動專案的期末報告,在實習成果產出的過程被時間壓力追趕,再加上對於 TFT 校友賦能機制的不熟悉(儘管我是 TFT 行動專案小組),導致自我懷疑,也十分擔心能力無法達到組織的期待,因此學習調適時間壓力,並且在教育專業落差的狀況下,盡可能跟上腳步也是很重要的。
職涯導師
計畫期間,每個學員都有一位職涯導師陪跑。而我的導師是俞雲眉 Jessica(若鏡國際教練共同創辦人),正好與我職涯諮詢師的身份有交集。因此,陪跑的歷程中,我主要以下內容向 Jessica 請益,有時也會進行職涯諮詢師的督導。
- School 28 學習近況
- 定期檢視行動專案時,我在團隊中的角色
- 轉職的期待釐清與行動推進
- 影子實習的建議
Jessica 更大力鼓勵我在 School 28 期間進行「職涯諮詢」的 side project(詳見以下 IG 貼文),以此增加職涯諮詢的經驗,多方嘗試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而我也是在 1-on-1 的階段,更確定自己對於「人才發展」的熱忱。
結業分享
很幸運的,在 2025/2/23 結業式當天,我作為第四屆的結業代表,在現場與師長、親友們分享這趟 探索社創領域 與 影響力職涯 的半年旅程。
我把自己當成一個行動專案來復盤思考:我是誰、為何而來、要怎麼執行我的職涯最小可行方案、進行自我辯證?
儘管我最後並未轉職到教育新創領域,但經歷了這趟旅程後,我明白「助人背景 + 跨域經驗 + 成長性思維」有助於拓展不同的職涯路徑。繼續問自己「為什麼」,保持開放的好奇心,(能夠說服自己的)解答就會自然跑出來。
School 28 帶給現在的我什麼影響?
回顧這半年,若要用一段話來形容,那肯定是:痛並快樂著。
這讓我想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的一段話:
從現在的你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必然要經歷行為與態度的轉變,這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勇氣與毅力。
很感謝過去的自己,並沒有因為對未知的恐懼而放掉這個機會,儘管計畫截止只剩 2 週也全力衝刺,甚至沒有漏掉任何一堂課,度過精實的學習之旅。
- 滿足求知慾:邏輯分析更清晰了一點,善用喜歡問為什麼的好奇心。
- 認識社創領域:更理解社創組織的樣態、如何精實創業。
- 收穫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社創同溫層,與同學、校友們保持聯繫。
- 確立職涯發展方向:對人才發展感興趣,除了以職涯諮詢師的身份進行一對一諮詢,現在也加入社企流成為人才育成專案特約,期待持續發揮影響力。

我想對準備報名計畫的人說什麼?
- 如何評估特質與能力是否合適此計畫:School 28 官網對於人才的樣貌,提出 3 大特質與 3 大能力的期待,你可以藉由自身經驗來判斷,或是透過性格測驗來評估自己是否合適。
- 釐清自己「為何而來」:思考選擇加入 School 28 的原因,例如:好奇社會創新是什麼、想學習新知識、豐富的職涯資源等。以終為始的參與計畫,會讓你更事半功倍。
- 展現你的熱忱並付諸行動:在申請表明確表達你想要嘗試的領域,你將如何發展自己的社會創新行動與影響力,思考需要什麼樣的資源來實踐、說明你在行動的路上了嗎?如果能夠具體說明,那麼會很好!
- 如果以上都很模糊,那麼就善用申請資源:校友熱線(記得先註冊官網即可開通熱線)+參與徵件說明會都很適合你。
- 評估自身能量與時間是否有心力參與:從官網公布的課程時間來判斷是否能參與,同時考量工作忙不忙,是否有空間能夠保留給自己探索職涯,生活狀態與學習成長需求的平衡都很重要。
最後,要留意申請截止時間:

計畫申請於 2025/8/17 23:59 截止!
祝福你順利展開社會影響力旅程,期待在未來見到你:)
|職涯諮詢師🍊柳丁|追蹤 IG|LinkedIn connect|預約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