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探討的是 天義論,我們如何在 上帝的愛與世間的惡找到合理解釋,即便惡的存在不來自 上帝直接的作為,難道全知全能的 怹不用為不作為負責嗎?正如我一再強調的, 上帝與撒但并不是五五開,撒但永遠無法勝過 上帝,在這樣的前提下, 上帝理應為世界的苦難承擔責任。
以下涉及劇透
在男主一家出遊露營的路途,父親為他的孩子講述了「印地安公主」的故事。傳說某個印地安部落發生瘟疫,有預言稱必需由一位酋長的兒子為族人舍命才能結束這場瘟疫,大酋長的兒子得知後從高處跳下,隔天部落裡的人果然都全愈了;老酋長希望大家記念他兒子的犧牲。「大靈」回應了他的祈禱,成為今日的馬特諾馬瀑布。
這個故事在我看來為小兒子的死亡埋下伏筆。我不是說他被奸殺是為促成更大的善——沒有人的悲慘遭遇可以被「聖化」,當事人之外沒人可以美化痛苦,而是說印地安公主的死亡暗示了劇中有人也要死亡。
劇情很快發展到小女孩的死亡,他被虜走,而後在某間小屋中發現殘留的血漬和衣物。看到這我心頭一陣絞痛,這種令人髮指、慘無人道的罪行實在叫人難以原諒,凶手完全是個畜生!
在不知過了多久後,男主於信箱內收到一封署名為「爸爸」的信,表示與他好久不見,相約在那個小屋見面。「爸爸」是男主老婆和遇害的小兒子對 上帝的暱稱,那個小屋的事與此稱呼理論上都是外人不知道的,對此男主充滿警戒和痛苦,擔心是凶手的技倆。
在騙到朋友車後他還是獨自前往小屋,并攜槍戒備,可卻沒有看到任何人。回到案件現場,對小兒子的死的痛苦和對凶手的忿怒使男主崩潰,卻在舉槍自盡時因為小鹿製造的騷動使他恢復意識,正準備回去時遇上了一個人,叫出男主的名字告訴他往前走,他們已經預備好迎接他。
這人是 聖子耶穌,跟著 基督走進小屋後又見到了 聖父與 聖神。這裡 上帝出現的方式和我設想的不同,我一開始想像 上帝會在男主最開始進入小屋時說:「我等你很久了。」或者至少在男主質問 上帝何在時突然顯現,像給門徒看時那樣宣告「平安」的好消息(《約翰福音傳》20章19節);沒想到 上帝是在他深深失望時才出現,引導男主跟隨自己來到那棟小屋。
聖父與 聖神的形象皆為女性,我以為這是為迎合平等與包容而做的設計,這種初衷雖是好的,卻破壞了 上帝的形象;沒想到 聖父之後向男主解釋,這是因為他暫時無法接受父親的形象。如果是基於後者的理由,那末 上帝卻是至仁至慈的, 怹的所作所為超過我們想像,永遠是為了我們的益處。
聖父向男主表達了 怹的無限慈愛與包容,這使男主不禁掉了眼淚, 聖神抹去他的淚珠收集進一個瓶子。這毫無疑問引用《詩篇》56篇8節:「我流離靡定, 爾知之矣。潸然出涕,請 爾垂念,若藏於樽、若錄於冊兮。」看到 上帝像珍藏寶物般收集我們的傷痛,真有說不出的感動, 怹真沒忘記我們的痛苦。
聖父向男主表示 怹知道他們之間有條鴻溝,告訴他自己尤其喜愛男主,此次是想治癒他的心傷,彌補那條看似不可跨越的洪溝。同時 上帝也承認沒有簡單的方法能消除他的痛苦,人生需要一點時間和很多的關系。
男主也向 父傾訴自己的不理解,在他兒子慘遭毒手時任憑他死去,在他最需要幫助的時候 上帝遺棄了他,正如 上帝拋棄了自己的兒子。 聖父重申 怹從未離開他們,也向男主展示自己手上的釘痕,證明愛總會留下印記。對於這樣「輕描淡寫」的解釋,男主不能接受的離開了
當晚男主與 聖三共進晚餐, 聖三聆聽男主所說的家庭生活。男主最後也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他們是 上帝,那末理論上他沒開口之前他們就知道了(《馬太福音傳》6章8節),為什末還要聽他講?
聖神給出了一個我很喜歡的答案: 怹選擇就像第一次聽到一樣聽我們說想說的話, 怹喜歡通過我們的想法了解我們。我想 上帝的確是這樣,如同一位慈父傾聽孩子的需求和想法,即便 怹比我們更深了解我們自身, 上帝聖三仍充滿好奇與關愛的靠近我們,想要從我們口中得知我們的想法和行動。 上帝卻是至仁至慈的。
晚上男主做了一個夢,夢到他小兒子被虜走時的吶喊; 聖父告訴他夢境就像一扇窗,讓壞空氣得以出去。男主不禁向 上帝提出問題:有誰是 怹不喜歡的嗎? 上帝明確的表示沒有,雖然 怹會向他們生氣,可哪個父母不會生孩子的氣呢?
但男主想知道的是,即便那些罪大惡極的人也是 上帝所愛的嗎?他忿怒的質問 上帝,一個小女孩被變態狂所殺,能有什末善可言?雖然不是 上帝直接造成的,但 怹也沒有阻止。 上帝依然未能正面回應他的質疑,只表示應當相信 怹是善的,并且自己真的很愛他。
男主對這樣的回應完全不領情,重申他的孩子死了,不管 怹怎末說都無法為此辯護。氣得離席而去。
他想離開回家時 聖神找上了他,邀請男主離開前替他整理花園。
一進到花園男主首先感覺的是亂,不過最後鏡頭照出了從高空俯看的畫面,花園其實經過 聖神的精心設計。我感覺這也在暗示人的視角無法看到 上帝的完整作為,在人看來這是雜亂無章的花圃,卻是 上帝美麗設計的一部分。
聖神說之後想在這裡種很特別的植物,現在需要整地。為男主而言將要砍掉的花草很漂亮, 聖神卻毫不留情的揮動鐮刀,這可能再次說明我們的計畫與 上帝的計畫不完全相同,有些看來美麗的事物卻是 上帝要除去的,為的是建立更好的事物。
在整地時 聖神告訴男主某植物有毒不能碰,男主不解的問既然有毒為什末要種在這裡?這讓我想起埃田囿的那株別善惡之樹, 上帝禁止人類食用,并以死亡做為警告,可 怹卻將他種在始祖觸手可及的地方。 聖神的回應是雖然那株植物有毒,加上另一種花的花蜜後卻有不可思議的藥效。
接著 聖神詢問男主對善惡的分辨有幾成把握?又問他如何定義善惡?男主的回答是以自己的角度出發,對我有利有害的就是善與惡。 聖神對此表示痛心,因為人根本不該憑借自己的好惡審判一切,只有 上帝是審判者,正是人的這種自私造成世間的紛擾,而人類本該通過友愛克服一切。
聖神說完這些話就不見了,這次先離開的是 上帝。男主離開花園後找到木匠 耶穌, 基督讓他先去湖邊划船, 怹做完木工隨後就去。
在船上男主見到水下有二兒子的影子,他沉在水中呼求救援,男主急得申手,一碰到水卻只有汙泥;沒多久船破了,黑水漫上船身,男主驚恐害怕。這時 基督正在岸上,告訴男主這是他的心魔,讓他別去看他,要轉而注視 基督,果然一切都平息了(《馬太福音傳》8章23~27節)。
這時 基督走上海面,邀請男主也下船跟從他。男主非常擔心,表示自己不行,會沉下去的, 基督卻和他說:「靠你的確不行。」 怹告訴男主他想像的是沒有怹的情況,而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 上帝再次重申永遠與他同在的應許。
在 基督不斷的邀請下男主終於決定嘗試了,不過害怕沉入水中,他還是將鞋脫下才敢踏腳。對於自己真能踏在水面上,男主表示不可思議,從一開始緊扶著 耶穌到後來敢鬆手前行,男主產生了一些信德,確信自己真的在行走(《馬太福音傳》14章22~29節)。
上岸後 基督要男主走上樓梯到另一處地方,雖然 怹不上去但 怹保證與他同在。
男主獨自一人上去後走進一個洞穴,裡面坐著一個自稱是智慧的人。智慧讓他坐上 上帝的審判者的寶座,向他展示一段段畫面,請他做出審判。男主將這些犯罪者定罪,智慧又引導他追溯到養育出這樣的罪犯的父母,男主也判他們下地獄。智慧接著詢問這樣就完了嗎?是否還要追溯到始祖亞當和啟動這一切的 上帝?男主表示 上帝肯定得為此負責。
智慧認為既然他能這末輕鬆的審判 上帝,那末他也得在自己僅存的兩個孩子中選擇一個上天堂,另一個則下地獄;這只是在做他認為 上帝應該做的事情。
男主強調這不公平,他不能做出選擇。在智慧的不斷催逼下男主最後選擇讓自己代替他們,他去地獄,換他的兩個兒子上天堂。智慧終於放過他了,并且表示現在他將能理解 天父的心腸。
但男主不理解的是為什末 上帝讓小兒子遭受苦難, 怹是派他來懲罰自己的嗎?智慧質問這就是他所認識的 上帝嗎?這不是 上帝所做的事。男主反問但 上帝也沒制止。智慧回答他有很多令 上帝痛心的事 上帝都沒制止,沒有人可以躲避苦難,他希望沒有災禍的人生,但這在這個世界是不可能的。只要宇宙間還有另一種意志,人類都可以自由的抗拒 上帝。
最後男主無力的跪下,表示不想再當審判者。智慧的話雖然嚴厲和苛刻,可如果我們轉向 上帝就會發現 上帝真的用 怹兒子的血換我們的自由,當我們活在罪中的時候是 上帝親自擔當了我們的罪, 上帝真的做到了(《使徒保羅達羅馬人書》5章10節)。
洞穴外下了場雨,在雨中男主見到小兒子在天堂玩樂,雖然對方無法看見自己,但小兒子感受到了父親的存在,就像他在世時那樣給予父親親切的吻。男主看見 耶穌將小兒子抱起嘻戲,他們卻在樂園裡。知道孩子在天堂再也沒有死亡、沒有煩惱、沒有啼哭、沒有疾病(《傳道約翰默示錄》21章4節),男主很是欣慰,也向 上帝表達了感謝。
傍晚 聖三帶男主來到一片草原的地方,男主在這裡見到他的父親——他那虐童、家暴并被男主毒死的父親,父親原諒了男主,也請求男主的原諒。二人就此和解。
隔天一早, 聖父又以父親的形象喚醒男主,因為今天要做的事他會需要一位父親。 聖父帶領男主來到小兒子遭到強奸殺害的地方,告訴他這對他會很痛苦,男主猜到了是要他原諒凶手,對此感到忿怒又不可理解;但 上帝表示這是他治愈之旅的最後一步。
男主重申這是殺害他兒子的凶手,他要折磨那個人,就像他折磨他兒子一樣,也要求 上帝折磨他。這些 上帝都知道,可是 天父說那人也是 怹的孩子, 怹想拯救他。
男主強壓著怒火與淚水質問 上帝:「難道 您要就這樣放過他?」 上帝說:「沒人能逃過所做的事,一切事都是有後果的。」卻沒有說會怎末樣懲罰他。
聖父說 怹不是要男主原諒他所做的事,而是要男主相信 怹所做的都是最好的。原諒并不能建立關系,只是為了讓他鬆開緊扼著自己咽喉的手,男主內心的痛苦在吞噬他,剝奪了他的快樂、降低他去愛的能力。
聖父提醒男主他不必自己去做這件事, 怹和他在一起。男主在 上帝的安慰下首次表達了原諒, 聖父告訴他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但他能放下的。
之後男主跟著 聖父找到了小兒子的遺體,他們將他好好的包裹,放進棺木當中。男主與 聖三在花園埋下孩子, 聖神將收集來的男主眼淚灑下,覆蓋棺木的土地上長出許多植物,其中一棵樹大力綻放,兩天前 聖神說要在花園中種的特別的植物現在種下了。
最後回到小屋, 聖三希望男主做出選擇,是要回去與家人團聚還是現在就與小兒子同在?男主在思考後決定回去, 上帝希望他替 怹安慰大兒子,他把小兒子死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
男主也提出了他的願望,他希望回去後 上帝聖三依然在他的人生中。 聖神首先回應:「我之前一直在。」 聖子說:「我現在一直在。」 聖父也說:「我將來一直在。」這顯示了三位一體 上帝的奇妙連合,同時也是我們在祈禱中所禱告的內容:「起初如何,今日亦然,直到永遠。」(〈 聖三光榮頌〉)如今由 上帝說出來實在是不同風味。
男主回來後首先在小屋的地上醒來,回程又遭遇和去程一樣的連結車車禍,不過這次他沒有躲過。鏡頭一轉已在醫院,他的朋友告訴他去小屋的路上他就出車禍了,男主則堅稱自己假日一定去到小屋和 上帝見了面。
之後男主的妻子都趕來床邊,男主激動的向他們說明自己的遭遇,又單獨與大兒子對晤,安慰他別想著過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在此之前他一直為妹妹的死自責,這種情緒使他無法面對弟弟和父親,也讓男主看來是大兒子為沒顧好小兒子的事對他生氣。家人之前達成了和解。
在男主朋友的旁白中,無論我們是否相信這一切的真實,重點是他看到男主真的發生轉變,他們全家也回到了日常。
綜合思考:信靠 上帝的無限仁慈
整部電影使我流淚數次,男主與小女孩的互動特別感人,結束後我還陷入其中。《小屋》涉及 天義論,也觸及我對 上帝無限憐憫與公義的思考。
最讓我感觸的是電影對憐憫與正義的「衝突」的處理。作者并沒有取代 上帝的位置試圖提出讀者和觀眾可以接受的理由,只是借劇中 上帝之口表示雖然 上帝允許罪的存在卻不是惡的始作俑者,同時不斷重申要相信 上帝的良善以及 上帝卻是愛他們的。
這種方式非常恰當,因為《聖經》裡 上帝也從未解釋過為什末 怹容許苦難存在、甚至放任悲劇發生而不阻止。約百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上帝始終沒有告訴約百遭受苦難的原因,即便我們「知道」是 上帝受權撒但的考驗, 上帝也沒有向任何人解釋為什末 怹容許撒但做這事。
我們有限且充滿罪性的認知永遠不會知道為什末 上帝放任苦難存在,尤其在痛苦中似乎離棄 怹的兒子——即便我們知道 上帝應許永遠與我們同在。這是一項奧祕, 上帝既未解釋我們也就無從明白,或許也沒有一個能讓我們的肉性得到滿足的回答。
男主在面對 上帝要求原諒凶手時的質問也很有道理:如果他們也配得到赦免,難道就不用為自己的罪負責了嗎?
可是 上帝確實是愛我們的,甚至舍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徒約翰第一書》4章10節)。我們也知道:「在這大地上唯有人是 天主為人的本身而喜愛的受造物。」(《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第24號)如果我們真是 上帝最愛的兒子,那末另一項殘酷的事實就是 上帝很難對 怹所愛的施加過多的懲罰。
正如人類本身也存在寵愛和溺愛,雖然會為他所犯的罪生氣,卻不忍真正責罰他; 上帝對人的寵愛更是如此。我無法想像 上帝會忍心將 怹的兒子丟進永火——雖然《聖經》的確是這樣說的, 怹的慈愛肯定永遠要勝過審判。即便有火湖, 上帝也不願 怹的孩子永遠沉淪。
我并非要否認地獄的存在,地獄卻是真實的與 上帝完全隔絕的地方;我的意思是那裡不該有魔鬼及其使者之外的人在。
其實在智慧要求男主審判一個兒子上天堂、一個下地獄的情節已經很清楚了,如果人父尚且不願自己的孩子落入地獄,寧可以自己為代價也要避免這事;那愛我們到底的 父又怎末忍心呢(《約翰福音傳》13章1節)?
天父怎末甘願 怹心愛的孩子與自己永遠隔絕并且承受永遠的痛苦? 怹豈不像男主做出一樣的選擇嗎?而且 怹真的做了。 上帝犧牲自己成為我們的贖罪祭,親身承擔我們造成的後果,十字架是 上帝為拯救世人所做的必然選擇。
因此回到男主的質問,很遺憾的的確是這樣。即便罪人會得到刑罰,恐怕也與他犯下的令人髮指的罪行不成比例,因為 上帝卻是無限憐憫的。
我們所期盼的「正義」——凶手永遠遭受他們在被害者身上犯下的暴行——可能永遠不會實現。我不知道凶手會面臨什末樣的處罰,但 上帝的慈愛遠超我們想像——即便是在那些罪大惡極之人身上。
怹是愛我們的 父,比父母愛自己的孩子更加愛惜我們,人間的報應邏輯不能套用在 上帝身上。如果 上帝確實赦免了我,也必需相信 怹要赦免那些殘忍的凶手,因為這就是 怹的本性, 上帝是永遠慈愛的。
不僅如此,男主的另一項訴求——「除非你能改變這件事,否則我永遠不會自由」——也并未得到解決,雖然男主最終是自由了,因為正如主 基督親自宣告的:「真理必釋爾。」(《約翰福音傳》8章32節)不過我說的不是這個,而是指他兒子的死。
上帝并沒有說:「你是個好人,你的兒子是無辜的,所以我要還你公義使他復活。」即便 上帝宣稱 怹是如此的愛男主, 怹也沒有讓小女孩重獲生命、使他們享受天倫之樂, 上帝要求男主接受死亡和分離的現實,并完全相信 上帝是慈愛良善的。
這就是 上帝的法則,世人永遠無法測透。拉撒路的復活是在特定背景下的奇跡,死亡則是常態。我們的信仰相信肉身復活(《使徒信經》),卻不是永不經歷死亡,而是在末日審判時迎接的全新生命。 上帝沒有改變這項罪惡所帶來的後果,卻向我們保證 怹的慈愛永不斷絕(《耶利米哀歌》3章22節)。
既然我們不能理解正義如何申張,只能將一切交托在 上帝的無限憐憫與公義之中,因為 上帝也是至善的, 怹不會讓義人蒙受委屈。
電影中的可議處
雖然這部電影很感人,其中也有一些上帝學上的細節值得商榷。
其一是 聖父在給男主證明愛的印記時展示的釘痕,這是非常可怕的錯誤。 聖父手上是不可能有釘痕的,十字架的釘痕只有降生成人的 聖子存有,哪怕 怹是三位一體的 上帝也不能「共享」這項聖痕,「 上帝的位格不混亂; 怹的本質也不分割。」(《亞他那修信經》第4號)
電影中 基督手上沒有釘痕,反倒是 聖父手上有傷,這很可能引人落入「 聖父受難說」的異端。
其二是男主經歷水上行走的異跡時問 基督為什末和他在宗教上認識的不太一樣時 基督稱自己不想要宗教。這也是嚴重的異端思想,而且直接偏離《聖經》,教會就是 基督親自建立的(《馬太福音傳》16章18節), 怹不可能說自己不要宗教。
基督教是宗教,不只是信仰;這意謂著成為基督徒不是單抱著《聖經》就足夠,我們必需完全接受所屬社團的規條章程,然後才正式的加入基督信仰,成為普世教會的一分子。
信友要接受司鐸與牧師所傳受的正確教義如同服從 基督,要宣認普世教會的信仰告白——信經,要服膺教會當局的派遣。信友在生活上要活出 基督所傳講的生命,要擁抱未寫成的聖言——聖傳,信友不應宣講任何與教會訓導當局傳受教義嚴重相悖的話語。
這就是宗教,我們是基督徒。
其三是劇中在處理寬恕和審判者心態時可以更仁慈,電影可能受限於表演形式和時長的原因不能很好的展現這一點,導致劇中在學習寬恕的部分顯得有些強迫,而智慧與男主的對話也讓人感受到威脅,這樣的語調并不智慧。這點不涉及上帝學上的爭論,但我相信如果是真正的 上帝, 怹一定有更和善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