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小屋》的感觸與思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小屋》探討的是 天義論,我們如何在 上帝的愛與世間的惡找到合理解釋,即便惡的存在不來自 上帝直接的作為,難道全知全能的 怹不用為不作為負責嗎?正如我一再強調的, 上帝與撒但并不是五五開,撒但永遠無法勝過 上帝,在這樣的前提下, 上帝理應為世界的苦難承擔責任。


以下涉及劇透

在男主一家出遊露營的路途,父親為他的孩子講述了「印地安公主」的故事。傳說某個印地安部落發生瘟疫,有預言稱必需由一位酋長的兒子為族人舍命才能結束這場瘟疫,大酋長的兒子得知後從高處跳下,隔天部落裡的人果然都全愈了;老酋長希望大家記念他兒子的犧牲。「大靈」回應了他的祈禱,成為今日的馬特諾馬瀑布。

這個故事在我看來為小兒子的死亡埋下伏筆。我不是說他被奸殺是為促成更大的善——沒有人的悲慘遭遇可以被「聖化」,當事人之外沒人可以美化痛苦,而是說印地安公主的死亡暗示了劇中有人也要死亡。

劇情很快發展到小女孩的死亡,他被虜走,而後在某間小屋中發現殘留的血漬和衣物。看到這我心頭一陣絞痛,這種令人髮指、慘無人道的罪行實在叫人難以原諒,凶手完全是個畜生!

在不知過了多久後,男主於信箱內收到一封署名為「爸爸」的信,表示與他好久不見,相約在那個小屋見面。「爸爸」是男主老婆和遇害的小兒子對 上帝的暱稱,那個小屋的事與此稱呼理論上都是外人不知道的,對此男主充滿警戒和痛苦,擔心是凶手的技倆。

在騙到朋友車後他還是獨自前往小屋,并攜槍戒備,可卻沒有看到任何人。回到案件現場,對小兒子的死的痛苦和對凶手的忿怒使男主崩潰,卻在舉槍自盡時因為小鹿製造的騷動使他恢復意識,正準備回去時遇上了一個人,叫出男主的名字告訴他往前走,他們已經預備好迎接他。

這人是 聖子耶穌,跟著 基督走進小屋後又見到了 聖父與 聖神。這裡 上帝出現的方式和我設想的不同,我一開始想像 上帝會在男主最開始進入小屋時說:「我等你很久了。」或者至少在男主質問 上帝何在時突然顯現,像給門徒看時那樣宣告「平安」的好消息(《約翰福音傳》20章19節);沒想到 上帝是在他深深失望時才出現,引導男主跟隨自己來到那棟小屋。

聖父與 聖神的形象皆為女性,我以為這是為迎合平等與包容而做的設計,這種初衷雖是好的,卻破壞了 上帝的形象;沒想到 聖父之後向男主解釋,這是因為他暫時無法接受父親的形象。如果是基於後者的理由,那末 上帝卻是至仁至慈的, 怹的所作所為超過我們想像,永遠是為了我們的益處。

聖父向男主表達了 怹的無限慈愛與包容,這使男主不禁掉了眼淚, 聖神抹去他的淚珠收集進一個瓶子。這毫無疑問引用《詩篇》56篇8節:「我流離靡定, 爾知之矣。潸然出涕,請 爾垂念,若藏於樽、若錄於冊兮。」看到 上帝像珍藏寶物般收集我們的傷痛,真有說不出的感動, 怹真沒忘記我們的痛苦。

聖父向男主表示 怹知道他們之間有條鴻溝,告訴他自己尤其喜愛男主,此次是想治癒他的心傷,彌補那條看似不可跨越的洪溝。同時 上帝也承認沒有簡單的方法能消除他的痛苦,人生需要一點時間和很多的關系。

男主也向 父傾訴自己的不理解,在他兒子慘遭毒手時任憑他死去,在他最需要幫助的時候 上帝遺棄了他,正如 上帝拋棄了自己的兒子。 聖父重申 怹從未離開他們,也向男主展示自己手上的釘痕,證明愛總會留下印記。對於這樣「輕描淡寫」的解釋,男主不能接受的離開了

當晚男主與 聖三共進晚餐, 聖三聆聽男主所說的家庭生活。男主最後也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他們是 上帝,那末理論上他沒開口之前他們就知道了(《馬太福音傳》6章8節),為什末還要聽他講?

聖神給出了一個我很喜歡的答案: 怹選擇就像第一次聽到一樣聽我們說想說的話, 怹喜歡通過我們的想法了解我們。我想 上帝的確是這樣,如同一位慈父傾聽孩子的需求和想法,即便 怹比我們更深了解我們自身, 上帝聖三仍充滿好奇與關愛的靠近我們,想要從我們口中得知我們的想法和行動。 上帝卻是至仁至慈的。

晚上男主做了一個夢,夢到他小兒子被虜走時的吶喊; 聖父告訴他夢境就像一扇窗,讓壞空氣得以出去。男主不禁向 上帝提出問題:有誰是 怹不喜歡的嗎? 上帝明確的表示沒有,雖然 怹會向他們生氣,可哪個父母不會生孩子的氣呢?

但男主想知道的是,即便那些罪大惡極的人也是 上帝所愛的嗎?他忿怒的質問 上帝,一個小女孩被變態狂所殺,能有什末善可言?雖然不是 上帝直接造成的,但 怹也沒有阻止。 上帝依然未能正面回應他的質疑,只表示應當相信 怹是善的,并且自己真的很愛他。

男主對這樣的回應完全不領情,重申他的孩子死了,不管 怹怎末說都無法為此辯護。氣得離席而去。

他想離開回家時 聖神找上了他,邀請男主離開前替他整理花園。

一進到花園男主首先感覺的是亂,不過最後鏡頭照出了從高空俯看的畫面,花園其實經過 聖神的精心設計。我感覺這也在暗示人的視角無法看到 上帝的完整作為,在人看來這是雜亂無章的花圃,卻是 上帝美麗設計的一部分。

聖神說之後想在這裡種很特別的植物,現在需要整地。為男主而言將要砍掉的花草很漂亮, 聖神卻毫不留情的揮動鐮刀,這可能再次說明我們的計畫與 上帝的計畫不完全相同,有些看來美麗的事物卻是 上帝要除去的,為的是建立更好的事物。

在整地時 聖神告訴男主某植物有毒不能碰,男主不解的問既然有毒為什末要種在這裡?這讓我想起埃田囿的那株別善惡之樹, 上帝禁止人類食用,并以死亡做為警告,可 怹卻將他種在始祖觸手可及的地方。 聖神的回應是雖然那株植物有毒,加上另一種花的花蜜後卻有不可思議的藥效。

接著 聖神詢問男主對善惡的分辨有幾成把握?又問他如何定義善惡?男主的回答是以自己的角度出發,對我有利有害的就是善與惡。 聖神對此表示痛心,因為人根本不該憑借自己的好惡審判一切,只有 上帝是審判者,正是人的這種自私造成世間的紛擾,而人類本該通過友愛克服一切。

聖神說完這些話就不見了,這次先離開的是 上帝。男主離開花園後找到木匠 耶穌, 基督讓他先去湖邊划船, 怹做完木工隨後就去。

在船上男主見到水下有二兒子的影子,他沉在水中呼求救援,男主急得申手,一碰到水卻只有汙泥;沒多久船破了,黑水漫上船身,男主驚恐害怕。這時 基督正在岸上,告訴男主這是他的心魔,讓他別去看他,要轉而注視 基督,果然一切都平息了(《馬太福音傳》8章23~27節)。

這時 基督走上海面,邀請男主也下船跟從他。男主非常擔心,表示自己不行,會沉下去的, 基督卻和他說:「靠你的確不行。」 怹告訴男主他想像的是沒有怹的情況,而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 上帝再次重申永遠與他同在的應許。

在 基督不斷的邀請下男主終於決定嘗試了,不過害怕沉入水中,他還是將鞋脫下才敢踏腳。對於自己真能踏在水面上,男主表示不可思議,從一開始緊扶著 耶穌到後來敢鬆手前行,男主產生了一些信德,確信自己真的在行走(《馬太福音傳》14章22~29節)。

上岸後 基督要男主走上樓梯到另一處地方,雖然 怹不上去但 怹保證與他同在。

男主獨自一人上去後走進一個洞穴,裡面坐著一個自稱是智慧的人。智慧讓他坐上 上帝的審判者的寶座,向他展示一段段畫面,請他做出審判。男主將這些犯罪者定罪,智慧又引導他追溯到養育出這樣的罪犯的父母,男主也判他們下地獄。智慧接著詢問這樣就完了嗎?是否還要追溯到始祖亞當和啟動這一切的 上帝?男主表示 上帝肯定得為此負責。

智慧認為既然他能這末輕鬆的審判 上帝,那末他也得在自己僅存的兩個孩子中選擇一個上天堂,另一個則下地獄;這只是在做他認為 上帝應該做的事情。

男主強調這不公平,他不能做出選擇。在智慧的不斷催逼下男主最後選擇讓自己代替他們,他去地獄,換他的兩個兒子上天堂。智慧終於放過他了,并且表示現在他將能理解 天父的心腸。

但男主不理解的是為什末 上帝讓小兒子遭受苦難, 怹是派他來懲罰自己的嗎?智慧質問這就是他所認識的 上帝嗎?這不是 上帝所做的事。男主反問但 上帝也沒制止。智慧回答他有很多令 上帝痛心的事 上帝都沒制止,沒有人可以躲避苦難,他希望沒有災禍的人生,但這在這個世界是不可能的。只要宇宙間還有另一種意志,人類都可以自由的抗拒 上帝。

最後男主無力的跪下,表示不想再當審判者。智慧的話雖然嚴厲和苛刻,可如果我們轉向 上帝就會發現 上帝真的用 怹兒子的血換我們的自由,當我們活在罪中的時候是 上帝親自擔當了我們的罪, 上帝真的做到了(《使徒保羅達羅馬人書》5章10節)。

洞穴外下了場雨,在雨中男主見到小兒子在天堂玩樂,雖然對方無法看見自己,但小兒子感受到了父親的存在,就像他在世時那樣給予父親親切的吻。男主看見 耶穌將小兒子抱起嘻戲,他們卻在樂園裡。知道孩子在天堂再也沒有死亡、沒有煩惱、沒有啼哭、沒有疾病(《傳道約翰默示錄》21章4節),男主很是欣慰,也向 上帝表達了感謝。

傍晚 聖三帶男主來到一片草原的地方,男主在這裡見到他的父親——他那虐童、家暴并被男主毒死的父親,父親原諒了男主,也請求男主的原諒。二人就此和解。

隔天一早, 聖父又以父親的形象喚醒男主,因為今天要做的事他會需要一位父親。 聖父帶領男主來到小兒子遭到強奸殺害的地方,告訴他這對他會很痛苦,男主猜到了是要他原諒凶手,對此感到忿怒又不可理解;但 上帝表示這是他治愈之旅的最後一步。

男主重申這是殺害他兒子的凶手,他要折磨那個人,就像他折磨他兒子一樣,也要求 上帝折磨他。這些 上帝都知道,可是 天父說那人也是 怹的孩子, 怹想拯救他。

男主強壓著怒火與淚水質問 上帝:「難道 您要就這樣放過他?」 上帝說:「沒人能逃過所做的事,一切事都是有後果的。」卻沒有說會怎末樣懲罰他。

聖父說 怹不是要男主原諒他所做的事,而是要男主相信 怹所做的都是最好的。原諒并不能建立關系,只是為了讓他鬆開緊扼著自己咽喉的手,男主內心的痛苦在吞噬他,剝奪了他的快樂、降低他去愛的能力。

聖父提醒男主他不必自己去做這件事, 怹和他在一起。男主在 上帝的安慰下首次表達了原諒, 聖父告訴他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但他能放下的。

之後男主跟著 聖父找到了小兒子的遺體,他們將他好好的包裹,放進棺木當中。男主與 聖三在花園埋下孩子, 聖神將收集來的男主眼淚灑下,覆蓋棺木的土地上長出許多植物,其中一棵樹大力綻放,兩天前 聖神說要在花園中種的特別的植物現在種下了。

最後回到小屋, 聖三希望男主做出選擇,是要回去與家人團聚還是現在就與小兒子同在?男主在思考後決定回去, 上帝希望他替 怹安慰大兒子,他把小兒子死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

男主也提出了他的願望,他希望回去後 上帝聖三依然在他的人生中。 聖神首先回應:「我之前一直在。」 聖子說:「我現在一直在。」 聖父也說:「我將來一直在。」這顯示了三位一體 上帝的奇妙連合,同時也是我們在祈禱中所禱告的內容:「起初如何,今日亦然,直到永遠。」(〈 聖三光榮頌〉)如今由 上帝說出來實在是不同風味。

男主回來後首先在小屋的地上醒來,回程又遭遇和去程一樣的連結車車禍,不過這次他沒有躲過。鏡頭一轉已在醫院,他的朋友告訴他去小屋的路上他就出車禍了,男主則堅稱自己假日一定去到小屋和 上帝見了面。

之後男主的妻子都趕來床邊,男主激動的向他們說明自己的遭遇,又單獨與大兒子對晤,安慰他別想著過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在此之前他一直為妹妹的死自責,這種情緒使他無法面對弟弟和父親,也讓男主看來是大兒子為沒顧好小兒子的事對他生氣。家人之前達成了和解。

在男主朋友的旁白中,無論我們是否相信這一切的真實,重點是他看到男主真的發生轉變,他們全家也回到了日常。


綜合思考:信靠 上帝的無限仁慈

整部電影使我流淚數次,男主與小女孩的互動特別感人,結束後我還陷入其中。《小屋》涉及 天義論,也觸及我對 上帝無限憐憫與公義的思考。

最讓我感觸的是電影對憐憫與正義的「衝突」的處理。作者并沒有取代 上帝的位置試圖提出讀者和觀眾可以接受的理由,只是借劇中 上帝之口表示雖然 上帝允許罪的存在卻不是惡的始作俑者,同時不斷重申要相信 上帝的良善以及 上帝卻是愛他們的。

這種方式非常恰當,因為《聖經》裡 上帝也從未解釋過為什末 怹容許苦難存在、甚至放任悲劇發生而不阻止。約百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上帝始終沒有告訴約百遭受苦難的原因,即便我們「知道」是 上帝受權撒但的考驗, 上帝也沒有向任何人解釋為什末 怹容許撒但做這事。

我們有限且充滿罪性的認知永遠不會知道為什末 上帝放任苦難存在,尤其在痛苦中似乎離棄 怹的兒子——即便我們知道 上帝應許永遠與我們同在。這是一項奧祕, 上帝既未解釋我們也就無從明白,或許也沒有一個能讓我們的肉性得到滿足的回答。

男主在面對 上帝要求原諒凶手時的質問也很有道理:如果他們也配得到赦免,難道就不用為自己的罪負責了嗎?

可是 上帝確實是愛我們的,甚至舍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徒約翰第一書》4章10節)。我們也知道:「在這大地上唯有人是 天主為人的本身而喜愛的受造物。」(《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第24號)如果我們真是 上帝最愛的兒子,那末另一項殘酷的事實就是 上帝很難對 怹所愛的施加過多的懲罰。

正如人類本身也存在寵愛和溺愛,雖然會為他所犯的罪生氣,卻不忍真正責罰他; 上帝對人的寵愛更是如此。我無法想像 上帝會忍心將 怹的兒子丟進永火——雖然《聖經》的確是這樣說的, 怹的慈愛肯定永遠要勝過審判。即便有火湖, 上帝也不願 怹的孩子永遠沉淪。

我并非要否認地獄的存在,地獄卻是真實的與 上帝完全隔絕的地方;我的意思是那裡不該有魔鬼及其使者之外的人在。

其實在智慧要求男主審判一個兒子上天堂、一個下地獄的情節已經很清楚了,如果人父尚且不願自己的孩子落入地獄,寧可以自己為代價也要避免這事;那愛我們到底的 父又怎末忍心呢(《約翰福音傳》13章1節)?

天父怎末甘願 怹心愛的孩子與自己永遠隔絕并且承受永遠的痛苦? 怹豈不像男主做出一樣的選擇嗎?而且 怹真的做了。 上帝犧牲自己成為我們的贖罪祭,親身承擔我們造成的後果,十字架是 上帝為拯救世人所做的必然選擇。

因此回到男主的質問,很遺憾的的確是這樣。即便罪人會得到刑罰,恐怕也與他犯下的令人髮指的罪行不成比例,因為 上帝卻是無限憐憫的。

我們所期盼的「正義」——凶手永遠遭受他們在被害者身上犯下的暴行——可能永遠不會實現。我不知道凶手會面臨什末樣的處罰,但 上帝的慈愛遠超我們想像——即便是在那些罪大惡極之人身上。

怹是愛我們的 父,比父母愛自己的孩子更加愛惜我們,人間的報應邏輯不能套用在 上帝身上。如果 上帝確實赦免了我,也必需相信 怹要赦免那些殘忍的凶手,因為這就是 怹的本性, 上帝是永遠慈愛的。

不僅如此,男主的另一項訴求——「除非你能改變這件事,否則我永遠不會自由」——也并未得到解決,雖然男主最終是自由了,因為正如主 基督親自宣告的:「真理必釋爾。」(《約翰福音傳》8章32節)不過我說的不是這個,而是指他兒子的死。

上帝并沒有說:「你是個好人,你的兒子是無辜的,所以我要還你公義使他復活。」即便 上帝宣稱 怹是如此的愛男主, 怹也沒有讓小女孩重獲生命、使他們享受天倫之樂, 上帝要求男主接受死亡和分離的現實,并完全相信 上帝是慈愛良善的。

這就是 上帝的法則,世人永遠無法測透。拉撒路的復活是在特定背景下的奇跡,死亡則是常態。我們的信仰相信肉身復活(《使徒信經》),卻不是永不經歷死亡,而是在末日審判時迎接的全新生命。 上帝沒有改變這項罪惡所帶來的後果,卻向我們保證 怹的慈愛永不斷絕(《耶利米哀歌》3章22節)。

既然我們不能理解正義如何申張,只能將一切交托在 上帝的無限憐憫與公義之中,因為 上帝也是至善的, 怹不會讓義人蒙受委屈。


電影中的可議處

雖然這部電影很感人,其中也有一些上帝學上的細節值得商榷。

其一是 聖父在給男主證明愛的印記時展示的釘痕,這是非常可怕的錯誤。 聖父手上是不可能有釘痕的,十字架的釘痕只有降生成人的 聖子存有,哪怕 怹是三位一體的 上帝也不能「共享」這項聖痕,「 上帝的位格不混亂; 怹的本質也不分割。」(《亞他那修信經》第4號)

電影中 基督手上沒有釘痕,反倒是 聖父手上有傷,這很可能引人落入「 聖父受難說」的異端。

其二是男主經歷水上行走的異跡時問 基督為什末和他在宗教上認識的不太一樣時 基督稱自己不想要宗教。這也是嚴重的異端思想,而且直接偏離《聖經》,教會就是 基督親自建立的(《馬太福音傳》16章18節), 怹不可能說自己不要宗教。

基督教是宗教,不只是信仰;這意謂著成為基督徒不是單抱著《聖經》就足夠,我們必需完全接受所屬社團的規條章程,然後才正式的加入基督信仰,成為普世教會的一分子。

信友要接受司鐸與牧師所傳受的正確教義如同服從 基督,要宣認普世教會的信仰告白——信經,要服膺教會當局的派遣。信友在生活上要活出 基督所傳講的生命,要擁抱未寫成的聖言——聖傳,信友不應宣講任何與教會訓導當局傳受教義嚴重相悖的話語。

這就是宗教,我們是基督徒。

其三是劇中在處理寬恕和審判者心態時可以更仁慈,電影可能受限於表演形式和時長的原因不能很好的展現這一點,導致劇中在學習寬恕的部分顯得有些強迫,而智慧與男主的對話也讓人感受到威脅,這樣的語調并不智慧。這點不涉及上帝學上的爭論,但我相信如果是真正的 上帝, 怹一定有更和善的方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臭氧層的沙龍
0會員
26內容數
臭氧層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15
今天是 聖三一主日,即是 聖神降臨後的第一個主日。在這誦贊全能 聖三不可分割的奧祕日子,也讓我們共同默想 基督的 天人二性。
2025/06/15
今天是 聖三一主日,即是 聖神降臨後的第一個主日。在這誦贊全能 聖三不可分割的奧祕日子,也讓我們共同默想 基督的 天人二性。
2025/06/09
「我念著 上帝的憐憫,勸你們把身子獻了當作活祭,這個是潔淨的事, 上帝所喜歡的,你們這樣服事 怹是應該的。」——《使徒保羅達羅馬人書》12章1節 「你們被 上帝所召得自做主張,但是不可因為你得自做主張就從了私欲……。」——《使徒保羅達加拉太人書》5章13節
2025/06/09
「我念著 上帝的憐憫,勸你們把身子獻了當作活祭,這個是潔淨的事, 上帝所喜歡的,你們這樣服事 怹是應該的。」——《使徒保羅達羅馬人書》12章1節 「你們被 上帝所召得自做主張,但是不可因為你得自做主張就從了私欲……。」——《使徒保羅達加拉太人書》5章13節
2025/06/08
《訓道篇》5章10節:「將金銀當寶的,金銀不能滿足他的心;追求物質的,物品不能填補他的欲望。這也是虛無而已。」吝嗇的根源是對 上帝主權的僭越,妄圖將「 上帝的賞賜」據為「私產」,這是在竊取 上帝的榮耀。不要讓「可能的需要」犧牲「眼前的急需」,我們樂意奉獻便是對 上帝供應的信任。
2025/06/08
《訓道篇》5章10節:「將金銀當寶的,金銀不能滿足他的心;追求物質的,物品不能填補他的欲望。這也是虛無而已。」吝嗇的根源是對 上帝主權的僭越,妄圖將「 上帝的賞賜」據為「私產」,這是在竊取 上帝的榮耀。不要讓「可能的需要」犧牲「眼前的急需」,我們樂意奉獻便是對 上帝供應的信任。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梁寒衣 死亡, 以面對面, 揭開存在的底蘊──    如此,我們活著,我們呼吸,我們行走,緣於經緯交織,命運穿梭無數知與不知,識與不識,愛與非愛的生命,以自身的行為滲入,聯結,支撐,且補綴了此存有的巨網   面對「失卻」,人們總是痛苦不堪,疑懼交迸,而狂吠不止── 我們不是試圖
Thumbnail
——梁寒衣 死亡, 以面對面, 揭開存在的底蘊──    如此,我們活著,我們呼吸,我們行走,緣於經緯交織,命運穿梭無數知與不知,識與不識,愛與非愛的生命,以自身的行為滲入,聯結,支撐,且補綴了此存有的巨網   面對「失卻」,人們總是痛苦不堪,疑懼交迸,而狂吠不止── 我們不是試圖
Thumbnail
本文分析電影《寄生上流》中隱藏的神話與角色關係,拆解編導敘事手法,一步步理解創作者的用心之處。
Thumbnail
本文分析電影《寄生上流》中隱藏的神話與角色關係,拆解編導敘事手法,一步步理解創作者的用心之處。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電影《寄生上流》中的宗教神話隱喻詮釋,詳細分析了主要場景及角色之間的象徵意義,充滿了獨特的詮釋觀點。藉此,邀您一同探究編導創作技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電影《寄生上流》中的宗教神話隱喻詮釋,詳細分析了主要場景及角色之間的象徵意義,充滿了獨特的詮釋觀點。藉此,邀您一同探究編導創作技法。
Thumbnail
故事剛開始時,我想著「這可能又只是一部預想末世後的故事」,卻沒想到,隨著故事推進,才發現「這不僅僅是『一個末世後的故事』」。 實則,這部作品迄今探討好幾個對於人類而言尚無解答的議題,他一邊用詼諧的表現手法沖淡這些嚴肅的議題,以及濃重的無力感照進現實後的悲傷情緒。
Thumbnail
故事剛開始時,我想著「這可能又只是一部預想末世後的故事」,卻沒想到,隨著故事推進,才發現「這不僅僅是『一個末世後的故事』」。 實則,這部作品迄今探討好幾個對於人類而言尚無解答的議題,他一邊用詼諧的表現手法沖淡這些嚴肅的議題,以及濃重的無力感照進現實後的悲傷情緒。
Thumbnail
電影「周處除三害」後半段,新心靈舍簡介,大為震撼的部分與反思。
Thumbnail
電影「周處除三害」後半段,新心靈舍簡介,大為震撼的部分與反思。
Thumbnail
關於野鹿的兩個隱喻,父親遭遇到的是前者──他才是那隻孤獨的困獸,被外鄉之人以善意逼迫讓渡一切的平衡。邪惡根本不存在,因為我們都被文化框架的善壓迫著,當有人用充滿敵意的自戀侵擾自身的平衡,為了保住安身立命之所,人不得不做出選擇。
Thumbnail
關於野鹿的兩個隱喻,父親遭遇到的是前者──他才是那隻孤獨的困獸,被外鄉之人以善意逼迫讓渡一切的平衡。邪惡根本不存在,因為我們都被文化框架的善壓迫著,當有人用充滿敵意的自戀侵擾自身的平衡,為了保住安身立命之所,人不得不做出選擇。
Thumbnail
《墜惡真相》所關注的主題,遠遠不止於真相的曖昧性,更包含背後各種關係的角力,或許是性別結構,也或許是親密關係,以及在這一次次的角力當中,每個人做出的決定、得到的被決定,怎麼緊扣各自的生存姿態與需求。在這些角力裡,透過電影可以進一步確定的是:審判始終關於未來,它不僅是一個人為何會死的事後解析。
Thumbnail
《墜惡真相》所關注的主題,遠遠不止於真相的曖昧性,更包含背後各種關係的角力,或許是性別結構,也或許是親密關係,以及在這一次次的角力當中,每個人做出的決定、得到的被決定,怎麼緊扣各自的生存姿態與需求。在這些角力裡,透過電影可以進一步確定的是:審判始終關於未來,它不僅是一個人為何會死的事後解析。
Thumbnail
路得記以簡短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忠誠的外邦兒媳因對婆婆的信任與愛,使自己佔據了聖經裡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這篇文章探討了電影與神的關係,強調了活出神的義的重要性,並鼓勵通過電影向全球觀眾訴說神的義與道。
Thumbnail
路得記以簡短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忠誠的外邦兒媳因對婆婆的信任與愛,使自己佔據了聖經裡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這篇文章探討了電影與神的關係,強調了活出神的義的重要性,並鼓勵通過電影向全球觀眾訴說神的義與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