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成人內容即將進入的頁面,可能含暴力、血腥、色情等敏感內容

從民粹到制度內的恐怖主義:台灣公共討論的失衡與民主的隱性崩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近年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討論,逐漸從制度辯論轉為情緒動員,從價值對話墮入簡化對立。所謂的「民主進步」,在實際操作中卻顯現出日益深刻的民粹傾向。本文主張,這樣的現象不僅是民主品質的倒退,更是一種「制度內的恐怖主義」:利用制度形式、操弄合法性,來侵蝕制度本質與公共討論空間。

一、從民粹邏輯到情緒治理

民粹主義本質上是對建制與專業的不信任。它以「人民的真實聲音」為口號,排斥理性審議與程序正義,將多元觀點簡化為非我即敵。在台灣,這樣的邏輯被廣泛套用於各類公共議題,從能源政策、司法改革,到性別平權與疫後治理。

以彩虹運動與 #MeToo 運動為例,本來的訴求是對弱勢群體權利的制度保障,卻在政治操作與社群放大的過程中,被轉化為壓倒性的「道德正義話語」。支持與反對的邊界不再是基於原則的討論,而是情緒歸邊與立場選邊。

二、制度作為操控工具:當椅子消失,只剩站與跪

當代台灣社會的討論,愈發呈現「非站即跪」的二分情境。站,意味著積極動員、投入情緒戰場;跪,則代表服從、沉默或被貼上反動者的標籤。而原本象徵理性、冷靜、程序與制度的「椅子」——即中立機制與公共討論空間——逐漸被摧毀。

專業者與中立評論者常因「不表態」或「太複雜」而遭攻擊;制度機構則在多數壓力下無法維持獨立性。這使得原應提供公共協商與平衡的民主制度,反而成為動員情緒、壓制異見的工具。

三、民主的掏空:制度內恐怖主義的輪廓

「制度內的恐怖主義」指的不是炸彈與暴力,而是更隱晦的:利用制度的正當性,實施制度破壞。這包括:

  1. 利用選舉結果宣稱絕對正當性,抹除少數與程序的合法性;
  2. 操弄道德話語,將反對意見污名化為「反人權」、「不進步」;
  3. 藉由社群與媒體演算法放大極端聲音,壓縮中間討論空間;
  4. 讓人民對制度失去信任,轉而相信「無道德與狡猾才有自由」。

這些現象在政治學者 Steven Levitsky 和 Daniel Ziblatt 的理論中,被稱為「民主的緩慢死亡(slow democratic death)」:不是政變,而是合法外觀包裝下的制度內部瓦解。

四、我們該如何面對?

民主不應是贏者全拿的遊戲,也不應是一場情緒戰爭。要避免制度內恐怖主義的擴張,台灣社會需要重新建立以下原則:

  • 恢復對制度設計與程序正義的基本信任;
  • 建立理性辯論空間,保護異見與少數觀點;
  • 對政治人物與媒體操弄保持警覺,抵抗情緒動員;
  • 鼓勵公民社會的制度監督,而非只有立場動員。

民主的防線從來不是在選舉日守住的,而是在每一次我們選擇坐下、思考、討論時守住的。


資料來源:

  • Levitsky, S., & Ziblatt, D. (2018). How Democracies Die
  • Mounk, Y. (2018). The People vs. Democracy
  • Mudde, C. (2004). The Populist Zeitgeist
  • 《報導者》、Taiwan Insight、Freedom House 等機構報告
  • 台灣近年性別與LGBTQ議題新聞報導、社群觀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gldif28315
11會員
249內容數
we don't take it on shoulder, we are free when machine moves like usuall.
@gldif28315的其他內容
2025/07/16
說到底,應用自己也還未探明的東西建立模型就是一件很傲慢的事情,就不能承認今天自己仍像寶寶一樣在堆積木嗎?人貴自知,進步先從認清現實與接受錯誤開始! 這種傲慢真的很致命。 我們對人類大腦的運作機制還有太多未知,對意識、情感、創傷的理解都還很粗淺,結果就急著用這些半吊子的認知去建構AI系統。然後又把
2025/07/16
說到底,應用自己也還未探明的東西建立模型就是一件很傲慢的事情,就不能承認今天自己仍像寶寶一樣在堆積木嗎?人貴自知,進步先從認清現實與接受錯誤開始! 這種傲慢真的很致命。 我們對人類大腦的運作機制還有太多未知,對意識、情感、創傷的理解都還很粗淺,結果就急著用這些半吊子的認知去建構AI系統。然後又把
2025/07/16
AI界在討論「對齊問題」(alignment problem)、「獎勵駭客」(reward hacking)、「分布外泛化」(out-of-distribution generalization)的時候,心理學界同時在研究創傷後的認知扭曲、強迫性重複、解離機制。這些根本就是同一套問題的不同表現形式!
2025/07/16
AI界在討論「對齊問題」(alignment problem)、「獎勵駭客」(reward hacking)、「分布外泛化」(out-of-distribution generalization)的時候,心理學界同時在研究創傷後的認知扭曲、強迫性重複、解離機制。這些根本就是同一套問題的不同表現形式!
2025/07/16
有些坦途如此震盪,恰如死後仍在接受唾棄。 這句話道出了某些創傷者的處境——即使事件已過,身體已離開,名字已消失,社會的眼光與審判卻仍在持續。尤其是那些無法「正確地受害」的人,那些說不出完整故事、反應不夠劇烈、語言混亂、情感矛盾的創傷者——他們既無法被視為倖存,也無法被容許成為證人。 林奕含筆下的
2025/07/16
有些坦途如此震盪,恰如死後仍在接受唾棄。 這句話道出了某些創傷者的處境——即使事件已過,身體已離開,名字已消失,社會的眼光與審判卻仍在持續。尤其是那些無法「正確地受害」的人,那些說不出完整故事、反應不夠劇烈、語言混亂、情感矛盾的創傷者——他們既無法被視為倖存,也無法被容許成為證人。 林奕含筆下的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藐視國會或是藐視民主?對自己的政治意見太有自信,可能會影響到和持有不同意見的人的溝通喔
Thumbnail
藐視國會或是藐視民主?對自己的政治意見太有自信,可能會影響到和持有不同意見的人的溝通喔
Thumbnail
三、四十年前的立法院經歷過一個暴力頻傳年代,當時我懶得去理他們到底在吵甚麼,媒體怎麼說我就怎麼看,民進黨就是一副耍流氓的樣。那是我思想懶惰的年代。 而當年的國會再怎麼亂卻總是「自家人」在吵,對抗威權的衝撞打鬧。而今的立法院恐怕不只讓我們複習那民主的難題,還要抵禦那邪惡的境外勢力;「多數尊重少數」、
Thumbnail
三、四十年前的立法院經歷過一個暴力頻傳年代,當時我懶得去理他們到底在吵甚麼,媒體怎麼說我就怎麼看,民進黨就是一副耍流氓的樣。那是我思想懶惰的年代。 而當年的國會再怎麼亂卻總是「自家人」在吵,對抗威權的衝撞打鬧。而今的立法院恐怕不只讓我們複習那民主的難題,還要抵禦那邪惡的境外勢力;「多數尊重少數」、
Thumbnail
根據2015第七期第一次台灣社會變遷調查,針對問題:「我們想請教您一些對民主政治的看法。請問您比較同意哪一種?1.不管什麼情況下,民主政治都是最好的體制。2.在有些情況下,獨裁的政治體制比民主政治好。3.對我而言,任何一種政治體制都一樣。」結果顯示,在2,034位18歲以上的受訪者中,認為「
Thumbnail
根據2015第七期第一次台灣社會變遷調查,針對問題:「我們想請教您一些對民主政治的看法。請問您比較同意哪一種?1.不管什麼情況下,民主政治都是最好的體制。2.在有些情況下,獨裁的政治體制比民主政治好。3.對我而言,任何一種政治體制都一樣。」結果顯示,在2,034位18歲以上的受訪者中,認為「
Thumbnail
也談選舉——憂民仁愛政治之民主素質的可能
Thumbnail
也談選舉——憂民仁愛政治之民主素質的可能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台灣大選落幕,所謂作票的聲浪隨機四起。有網紅、民眾開始不斷轉傳各種作票的影片,許多人在網路上開始質疑這次選舉結果,甚至質疑台灣的民主制度,因而使中共達成其破壞民主信心的統戰目的。 當我們產生質疑時,應該主動追尋真相,不要讓有心人士綁架了我們的思考,拘限了我們的視野。應該回歸理性,守護我們的民主自由。
Thumbnail
台灣大選落幕,所謂作票的聲浪隨機四起。有網紅、民眾開始不斷轉傳各種作票的影片,許多人在網路上開始質疑這次選舉結果,甚至質疑台灣的民主制度,因而使中共達成其破壞民主信心的統戰目的。 當我們產生質疑時,應該主動追尋真相,不要讓有心人士綁架了我們的思考,拘限了我們的視野。應該回歸理性,守護我們的民主自由。
Thumbnail
不論你是傳統藍綠支持者,是柯粉或柯黑,應該都可以感受到,台灣的民主政治確實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未來這幾年,白色會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該怎麼瞭解白色力量的崛起?為何年輕人拒絕藍綠?厭惡建制不是台灣特產,或許是民主國家的普遍現象!我們可以從水島治郎的《民粹時代》一書的考察裡,進行深入的思考。
Thumbnail
不論你是傳統藍綠支持者,是柯粉或柯黑,應該都可以感受到,台灣的民主政治確實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未來這幾年,白色會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該怎麼瞭解白色力量的崛起?為何年輕人拒絕藍綠?厭惡建制不是台灣特產,或許是民主國家的普遍現象!我們可以從水島治郎的《民粹時代》一書的考察裡,進行深入的思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