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35歲後,我學會了「零糖社交」-那些看似疏遠,實則深愛的關係《聊聊這件事》EP29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本篇收錄於「點亮」,文章連結點我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訂閱收藏分享留言,都是對我最好的鼓勵,感激大家,我會繼續負重前行。


本篇讀者投稿

思齊你好,我叫小雨,32歲,在外商當PM。

昨天下午,我最好的大學室友傳來一則語音:「小雨,妳最近怎麼都不主動找我聊天?是不是工作太忙,還是不把我當朋友了?」

聲音裡還帶著一點委屈。

我盯著那則語音,按了三次播放鍵。

想回「沒有啊,就是有點累」,但手指停在鍵盤上半天按不下去。

因為我忽然意識到一件事:我確實不想聊天。

不是不愛她,不是有什麼矛盾,而是我真的需要安靜。

下班回家,陪完孩子寫功課,洗完澡躺在床上,我只想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想。

但我不知道怎麼解釋這種心情,因為聽起來就像在說:「我懶得理妳。」

小雨的信讓我想起最近很紅的一個詞——「零糖社交」。

看到這個詞的時候,我忽然明白了什麼。

原來,不是我變冷漠了。

是我終於學會保護自己了。

什麼是零糖社交?

零糖社交,就像無糖可樂。

甜味還在,但那些讓你發胖、讓你負擔的糖分,都被拿掉了。

具體是什麼意思?

就是不再過度提供情緒價值,不再隨時待命當別人的心理諮商師,不再因為「我們是好朋友」這句話就委屈自己。

聽起來很冷漠?

其實相反。

根據2024年《社交趨勢洞察報告》,54%的年輕人理想的社交狀態是:「經常保持聯絡,但也需要自己的獨處空間。」

這個數據背後,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現象:

我們終於承認,人是需要邊界的。

真正的朋友,應該給彼此這樣的自由。

為什麼35歲後我們需要零糖社交?

25歲的時候,我以為朋友就是要每天聊天、無話不說、有事沒事約出來吃飯。

那時候有的是時間,有的是精力,覺得這樣才叫「好朋友」。

35歲這年,我發現自己變了。

時間變得珍貴。

以前下班就是自己的時間,現在下班還要接孩子、督功課、處理家務。

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可能只剩睡前那一個小時。

在這僅有的一小時裡,我不想勉強自己回覆那些「在幹嘛」「吃了沒」的閒聊。

更不想聽任何人抱怨主管有多機車、婆婆有多難搞。

我的情緒能量,真的不夠了。

年輕時覺得自己是個情緒海綿,可以吸收所有人的負能量,再用陽光樂觀的態度感化世界。

現在才明白,每個人的情緒能量都是有限的。

工作已經消耗了60%,家庭又佔走30%,留給社交的,真的不多了。

而且我發現一件事:

關係的品質,比數量重要太多了。

那些讓人疲憊的「高糖社交」

在學會零糖社交之前,我一直活在「高糖社交」的疲憊裡。

什麼是高糖社交?

就是那種甜膩到讓人反胃,但又讓你上癮的關係模式。

我有個朋友,每次心情不好就傳長篇語音給我。

有時候一傳就是十幾則,每則都三四分鐘。

開頭永遠是「我想找個人說說話」,結尾總是「還好有妳聽我說」。

但從頭到尾,她沒問過我一句「妳最近怎麼樣」。

我成了她的情緒垃圾桶,而她習慣了這種單向的情感輸出。

還有一種朋友,總是理所當然地提出各種要求:

「反正妳沒事,陪我去買衣服吧。」

「幫我看一下這個方案,我知道妳最專業了。」

「順便幫我帶個咖啡,謝謝。」

因為是「朋友」,所以很多請求變得理所當然。

拒絕顯得小氣,答應又覺得委屈。

最毒的是那種用「友情」包裝的道德綁架:

「我們認識十年了,妳不能這樣對我。」

「我把妳當最好的朋友,妳居然不告訴我這件事?」

「朋友之間不是應該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嗎?」

這些話讓你以為,拒絕就是背叛,保持距離就是冷漠,不分享私事就是見外。

但其實,這些都是情感勒索。

零糖社交怎麼做?

學會零糖社交,不是要你變成一個冷漠的人。

是要你成為一個有邊界感的人。

第一件事:給時間設界限。

我現在固定週六下午是「社交時間」,平日晚上8點後就是「個人時間」。

朋友約我,我會直接說:「週六下午可以,平日比較難排。」

不需要解釋為什麼,也不需要道歉。

成年人的時間安排,本來就該被尊重。

還有回訊息這件事。

我不再秒回所有訊息了。

看到了會回,但不會因為晚回而內疚。

真正急的事,對方會打電話。

其他的,晚點回沒關係。

第二件事:不再過度共情。

朋友抱怨工作,我不再說「妳好可憐」或是給一堆建議。

我會說:「聽起來很辛苦,妳打算怎麼處理?」

把情緒問題丟回給當事人,而不是替他承擔。

當有人開始長篇抱怨時,我會溫和但堅定地說:

「我理解妳的困擾,但今天狀態不太好,沒辦法好好聽妳說。改天再聊?」

工作的情緒留在辦公室,家庭的問題不帶到朋友聚會,朋友的煩惱也不影響自己的心情。

每種關係都有它適合的情感容量,不要混在一起。

第三件事:接受關係會變化。

以前覺得朋友疏遠了就是我的責任,現在明白有些關係本來就是有時效性的。

學生時代的同學、前公司的同事、某個階段的朋友,都可能會隨著生活軌跡的不同而漸行漸遠。

這很正常,也不需要強求。

不是每個朋友都要深交,也不是每段關係都要持續一輩子。

有些人適合一起運動,有些人適合聊工作,有些人適合喝咖啡聊天。

分工明確,各取所需,反而更舒服。

拒絕的藝術

當朋友習慣了你的「隨傳隨到」,突然改變可能會讓他不適應。

這時候需要溫和但清楚地設定新的相處模式。

不要說:「不好意思,我沒時間。」

要說:「這週行程有點滿,下次吧。」

不要說:「我不想去。」

要說:「今天想早點休息,妳們玩得開心。」

不要說:「妳想太多了。」

要說:「我理解妳的感受,但可能需要一點時間消化。」

關鍵是,給對方台階下,但堅持自己的邊界。

零糖社交的意外收穫

實踐零糖社交半年後,我發現了一些意外的好處。

那些只會索取情緒價值的人,漸漸不再找我。

留下來的,都是那些尊重我的邊界、也願意分享自己生活的人。

朋友數量變少了,但質量明顯提升。

不用每天回覆無意義的閒聊,多出來的時間可以用來閱讀、運動、陪伴家人。

生活變得更充實,心情也更平靜。

最神奇的是,當我不再刻意維持關係時,那些真正在乎我的人反而更珍惜我們相處的時光。

見面時大家都更有話聊,因為不會被日常瑣事消耗掉新鮮感。

零糖社交不是零感情

很多人會問:「這樣不會失去朋友嗎?」

會的。

但失去的都是那些把你當作情緒垃圾桶、時間提款機的人。

真正的朋友,會理解你的需要,尊重你的邊界,支持你的改變。

「這樣是不是太自私了?」

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有能力照顧別人。

一個總是被榨乾的人,能給出的愛也是有限的。

零糖社交不是冷漠,不是自私,更不是逃避責任。

它是一種成熟的選擇,是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

對家人,可以適度零糖,但不能零責任。

對摯友,可以要求理解,但不能完全疏離。

對同事,可以保持距離,但不能影響合作。

對伴侶,可以要求空間,但不能缺少溝通。

零糖的核心,是「適度」和「尊重」。

給小雨的回信

小雨,看到妳的困惑,我想說: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39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點亮💡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思›語室
502會員
734內容數
全網累積超過20萬人追蹤、破億次觀看,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的共鳴與思考。從軍旅生涯到全職創作,我書寫職場、愛情、人心,每一篇文章,都是對現實的觀察與體悟。如果你也在尋找深度內容,文章訂閱制已開放,更多長文與解析,寫給願意思考的你。尊重創作,嚴禁未註明出處之轉載。
‹思›語室的其他內容
2025/07/20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 John Gottman 教授跟蹤了 3000 對夫妻長達四十年,結果發現那些最後離婚的夫妻,壓垮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從來都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
2025/07/20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 John Gottman 教授跟蹤了 3000 對夫妻長達四十年,結果發現那些最後離婚的夫妻,壓垮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從來都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
2025/07/18
這種現象在華人職場特別常見,因為我們的文化強調情感紐帶和人情關係。但問題是,當情感紐帶只是單向的,人情關係只是管理工具時,受傷的永遠是那個真心投入的人。
2025/07/18
這種現象在華人職場特別常見,因為我們的文化強調情感紐帶和人情關係。但問題是,當情感紐帶只是單向的,人情關係只是管理工具時,受傷的永遠是那個真心投入的人。
2025/07/15
他們的故事顛覆了我對「成功」的認知。更重要的是,我發現了一個關於快樂的秘密——那些真正跳下跑步機的人,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操作系統」。
2025/07/15
他們的故事顛覆了我對「成功」的認知。更重要的是,我發現了一個關於快樂的秘密——那些真正跳下跑步機的人,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操作系統」。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分享一下,我這幾天接受到的一個訊息,如果覺得自己也有可能的話,不妨試一下喔!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C-aJymfPzn1/?igsh=MWI2bDNxZG9wbnV1dg==
Thumbnail
分享一下,我這幾天接受到的一個訊息,如果覺得自己也有可能的話,不妨試一下喔!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C-aJymfPzn1/?igsh=MWI2bDNxZG9wbnV1dg==
Thumbnail
​愛可以長長久久,愛已可以讓你超越輪迴,而可以找到這個愛的人,就是跟你一起建立關係的人。
Thumbnail
​愛可以長長久久,愛已可以讓你超越輪迴,而可以找到這個愛的人,就是跟你一起建立關係的人。
Thumbnail
世間至甜乃為愛, 世間至苦亦為愛。 甜苦交織何從哉? 豈因懼苦棄甜來? 寧可百苦求一甜, 莫讓心憾空徘徊。 體驗無門緣未到,或因自封心門埋。 猶豫蹉跎時光逝,傻傻等待機會埋。 愛情非婚非誓約,只覓身心交融懷。 人生甯悔曾體驗, 莫留遺憾空悲哀。 願所有格友愛情甜如蜜,幸福常伴笑
Thumbnail
世間至甜乃為愛, 世間至苦亦為愛。 甜苦交織何從哉? 豈因懼苦棄甜來? 寧可百苦求一甜, 莫讓心憾空徘徊。 體驗無門緣未到,或因自封心門埋。 猶豫蹉跎時光逝,傻傻等待機會埋。 愛情非婚非誓約,只覓身心交融懷。 人生甯悔曾體驗, 莫留遺憾空悲哀。 願所有格友愛情甜如蜜,幸福常伴笑
Thumbnail
這封信是香港電臺節目主持人梁繼璋所寫給兒子的家書,內容充滿智慧和感悟,對生活和人生有著深刻的認知和啟示。
Thumbnail
這封信是香港電臺節目主持人梁繼璋所寫給兒子的家書,內容充滿智慧和感悟,對生活和人生有著深刻的認知和啟示。
Thumbnail
生命充滿許多可能跟形式,保持熱情不要太拘謹。遇到那個有緣的人之後,大膽的展現自己吧。
Thumbnail
生命充滿許多可能跟形式,保持熱情不要太拘謹。遇到那個有緣的人之後,大膽的展現自己吧。
Thumbnail
獨處可以安靜地關照內在自我、認識自己 交朋友,可以進行各種交流互動、認識世界,哪個更適合你? 不知道的話就都嘗試看看吧~ 😊
Thumbnail
獨處可以安靜地關照內在自我、認識自己 交朋友,可以進行各種交流互動、認識世界,哪個更適合你? 不知道的話就都嘗試看看吧~ 😊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