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們不是不願做決定,而是每個內在聲音都太重要,
任誰妥協都像是犧牲了自己的一部分。
妃妃有個朋友(就是我本人),常常在心裡召開一場沒完沒了的會議。
會議主題通常很嚴肅:
「到底要不要接下這個案子?」「這次是不是該拒絕?」
「我是不是該開始寫書了?」
與會成員包括:
✦ 一位積極派的熱血主管:「人生苦短,要勇敢追夢!」
✦ 一位風險控管經理:「冷靜點,你根本沒準備好,被罵你受得了嗎?」
✦ 一位完美主義公關:「你以為隨便寫寫就能出書?到時沒人看怎麼辦?」
✦ 還有一位委屈小助理:「我只是想讓自己開心一點,大家可不可以聽我說……」
然後呢?
他們就這樣一直講一直講,輪番上陣、互相否決。
最後會議進入熟悉的流程——
「沒共識,那就⋯⋯延後決議。」(也就是:繼續卡住)
聚焦教我們的,不是「說服」任何一方,而是——
坐下來,陪他們一個一個說完。
不是要說服委屈小助理接受完美主義公關的標準,
也不是讓熱血主管去「帶風向」整個團隊。
那些都是你的一部分,都不是你,你是那個正在覺察的人,
讓那個「更大的我」出現——
那個能聽、能承接、不急著裁決的主持人。
這是聚焦裡說的:「不是要讓各方妥協,而是進入一個更深的內在空間。」
✦ 就像現實生活的會議一樣⋯⋯
有沒有一種熟悉感?
你鼓起勇氣講話,結果老闆已經有答案了,你只是被形式性地「被聽見」。
你想提出不同的觀點,但講沒兩句,就被說「好,我們時間不多,往下囉」。
我們在日常生活裡,已經習慣了「表面溝通、實質否決」,
所以久而久之,連自己心裡的聲音也這樣對待自己。
而聚焦就是幫我們找回「真正聽見自己」的能力。
真正的「共識」,不來自誰說服了誰,而是——
一個聲音說:「我怕。」
我們不再說:「你怎麼那麼膽小」,而是:「我聽見你怕什麼了。」
另一個聲音說:「但我不做會後悔。」
我們不再說:「你這麼衝動會出事」,而是:「原來你有多渴望這件事。」
每一個聲音都不是問題,而是線索。
當我們不再逼自己選邊站,第三條路才會慢慢浮現。
不是中間值、不是妥協案,而是:
既照顧到那個害怕的自己,也允許那個渴望的自己往前踏一步。
這就是聚焦裡真正的「前進感」。
妃妃OS
人生不是表決制,靈魂也不是辦公室。
你不需要急著讓某個聲音「贏」,也不需要裝作沒事讓自己「和諧」。
你要做的,只是一件事:
讓每一個你,都有說完的機會。
因為,真正的領導力不是壓制聲音,而是能接住每一種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