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改掉...」這句話,已經跟著我半輩子了。
要改掉吃甜食的習慣!
要改掉咖啡癮!要改掉拖延的毛病!
要改掉追劇的夜生活!
那些「該改掉的壞習慣」從青春陪我到皺紋
改改改,改不到三天就原形畢露🍩☕📺
那些「該改的」,從我青春洋溢一路陪我走到眼尾長皺紋,還跟我一起買過無數本計畫手帳和健身房月卡。
明明也不是沒努力。
我戒糖、戒咖啡、戒Netflix,
甚至還戒過幾次爛桃花(啊!這不是重點啦!)
總之我非常有毅力,也非常有——打回原形的速度。
我以為自己意志力太薄弱、缺乏自律,
還懷疑是不是天生就不適合過「好人生」。
那句話,讓我對「改變」整個改觀
直到有天,我讀到Ann Weiser Cornell 在說聚焦(Inner Relationship Focusing)的一篇文章,她輕描淡寫地丟下一句話:
「改變不是靠努力去逼,是靠接納讓它自然發生。」
我第一眼看完的反應是:「喔~這種話我早就看過,心靈雞湯罐頭第38號。」
但下一秒,我又忍不住往下讀了一點,然後某天,我居然不小心——真的試了一下。
那天,我沒逼自己改變。
我只是陪了自己一下。
改變不是打敗自己,是和好如初
不是多厲害的儀式,也沒有用什麼「高效人生模板」或「晨間奇蹟App」。
只是有一天下午,我又在原地磨蹭拖延,那個熟悉的內心批判開始上線:
「你又在浪費時間了吧!」
「你怎麼永遠都這麼懶?!」
「你到底要拖到什麼時候才肯開始動?!」
平常我會咬牙切齒地配合這些內建的罵聲,再次立志做一個三天改頭換面的人類。
但那天,不知道哪裡壞掉(或哪裡剛剛好修好),我居然輕輕地對那股拖延說了一聲:
「欸,你好啊。我知道你又來了。你是不是有點怕?怕一動就搞砸?怕事情沒做好又自責?」
我不是叫它變乖,也不是把它丟進內心垃圾桶。
我只是陪它一下,讓它知道:我看見它,我知道它。
然後我也沒多想什麼,就很自然地打開電腦,開始動了。
就這樣。沒有神蹟,沒有「變身黃金戰士」的背景音樂。
但那一刻,我真實地發現:
改變,不是打敗什麼,而是跟什麼和好。
接納,不是放爛,是創造空間
改變,就像一隻膽小又驕傲的小貓。
想像一下:
改變就像一隻躲在沙發後面的貓,你拼命喊牠出來,一邊喊還一邊拿著掃把大聲說:「你再不出來我就不客氣囉!」
牠會出來才有鬼。
但你如果坐下來,動作放慢,給一點空間、靜靜等,牠反而會自己靠過來,輕輕蹭你的腿,喵一聲。
Ann說,聚焦不是來「修理」人。
聚焦,是邀請你坐下來,端杯茶,對心裡那些「很難搞」的情緒說:「我知道你在這裡,來吧,要不要坐一下?」
接納,不是放棄;是創造改變的空間
改變不是靠逼!心理學家教你一種「溫柔的改變方式」
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說:
「當我接納自己如我所是,我就能改變。」
但Ann補了一句更實用的提醒:
「這份接納,要加上一點溫柔的陪伴。」
不是冷冷地說「好啦你這樣也可以」,
也不是放爛說「老娘就是這樣,誰愛改誰改」。
而是像對一個剛哭完的小孩一樣,輕聲說:
「你是不是委屈了?你現在不想做沒關係,我會陪你一下,不急。」
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有趣的事發生了——
不是我們變得更有紀律,而是那個本來不肯動的自己,竟然開始自己往前走了。
親愛的,也許你不是太懶,只是太會逼自己
很多人覺得自己沒改變,是因為不夠努力、不夠狠、不夠自律。
改變不是你還不夠好,而是你太會逼自己了
但我想說,也許你一直沒變成你期待的樣子,
是因為你一直在用錯的語氣對自己講話。
你一直對自己說:「再不改掉,我就對你不客氣了!」
但你從沒說過:「我知道你辛苦了,我會陪你一下。」
所以啊,
不如收起那根鞭子,換一條毛毯,
讓那個總是被嫌棄的內在小孩,
終於可以鬆一口氣,對你說:
「我一直都在等你這樣看我一眼。」
自律失敗不是你的錯,改變只需要「陪自己一下」
改變,其實不需要你再更努力
它只需要你換個方式愛自己
Ann最後的比喻真美:
「改變,就像春天的花,不需要你拉開花瓣。
它只需要陽光、水分、土壤……它就會自己綻放。」
從聚焦學會改變:不修理自己,只是靜靜陪伴那個怕的人
你不用逼自己變厲害。
你只要不再用討厭的方式對待自己。
把「我一定要改掉!」換成:「我陪你一下。」
你會發現:
原來自己一直都願意變好,
只是等不到一個不罵人的陪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