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懶惰的時候,但如果總想把事情延到明天再說,一天拖過一天,請務必提高警覺,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當下的感受和情緒,搞懂自己「不想面對什麼」,才能解套。
撰文 / 張雅涵
「多練習口說英文」是我近年來一直想要達成的目標,幾年過去了,這條待辦事項依然靜靜地躺在我的筆記本上,未曾刪去。直到某一天受情勢所逼,每週固定一天需要跟外國朋友待在同一個空間裡,我才不得不告訴自己:「不要害怕講不好,試著開口說說看吧!」
一次,我們討論到對自己有什麼期待時,這位外國朋友分享到,他很困擾自己總是「Procrastination;拖延」,希望自己能有所改變!外國朋友知道我的英文字彙量有限,往往用較簡單的英文單字與我對話,突然間聽到這麼長的單字「Procrastination」,我根本不懂是什麼意思,連要跟著覆述一次都很困難,看著我一臉問號,外國朋友趕緊拿出手機救場。
一看到手機螢幕上的中文翻譯,我大聲說著「Me too!」,點頭如搗蒜。是啊!我也想好想改掉這個壞習慣!畢竟,我很清楚自己的筆記本上有多少擱置許久的待辦事項!
慣性拖延! 不是不會管理時間,而是不善管理內在情緒
Procrastination由字首pro以及字根crastinus組成,在拉丁語pro有「向前」的意思,crastinus的意思則是「明天的」,組合起來的原意就是「把事情推到明天」,中文翻譯稱作「拖延」。與Delay、Postpone這幾個常見用來解釋「延遲」的英文單字不同,procrastination更強調的是「消極、不想面對」,並且有著「有主觀的、有意識進行拖延」的意思。
現代心理學當中,「拖延」(Procrastination)被視為一種非理性的延遲行為,代表人類內心清楚拖延會帶來負面影響,卻還是選擇先這麼做。更有許多研究指出,拖延的行為是一種「情緒調節策略」,是為了逃避某些不喜歡的處境,例如:怕面對壞消息、覺得自己做不到、怕失敗出錯等感受。也就是說,拖延這項舉動不是不善管理時間,導致待辦事項越積越多的表面行為;而是不善管理焦慮、無助、羞愧、厭煩等內在情緒!
逃避不會更好過 正視內在不安,才能克服拖延
難怪使用拖延戰術的時候,明明是在追劇、滑手機,做些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卻好像跟平常放鬆的感覺不一樣,僅是一時的快樂,事後反而更加不開心,加重了焦慮、自責的感受。似乎就像打了止痛針一樣,只是暫時讓自己感受不到痛苦,藥效一過,傷口還是疼得很。如此說來,拖延這步棋並沒有好處,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拖到明天遲早還是要面對。
人都有懶惰的時候,但如果你常常想把事情延到明天再做,這時請提高警覺,務必有意識地去觀察與描述自己當下的情緒是什麼?釐清是什麼情緒促使自己走入拖延這步死棋,因而有效擺脫習慣性拖延,讓棋局重見光明、重新有解。
為自己打氣! 從「有事明天再說」到「Try it!別怕不行」
以前我總是「有什麼事明天再說、不想面對的事能拖就拖…」當我認清了自己習慣性拖延的癥結點後,我重新在筆記本上新增一條待辦清單,寫著記得鼓勵自己:「Try it!別怕今天的自己不行!」
歡迎追蹤+ 拾愛日常Facebook 粉絲專頁、LINE社群、IG,好文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