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疊過後的我們—— 瑪麗安娜.萊基 《各種悲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曾聽日本朋友談起年幼時的故事。父親早逝,母親與她賃居於兩層式的集合公寓。公寓住戶來自八方,各有異色:夜間出沒的酒店工作者、從不上課但一定去打工的大學生、屋內凌亂卻裝扮精緻的OL、自稱教授實則於書店工作的中年男子等,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房東太太。

房東太太實為公寓管理員,但住戶都稱呼她房東太太。初次見到房東太太,她已經很老,老得似乎沒有再更老的可能。她脾氣暴躁,常與住戶有所爭執,但或因房租低廉,眾人便能忍自安。

朋友當時最喜歡週末。母親獨力扶養她,除週間正職,週末會到超市打工,總留餐費給她買午餐。某次她到超商買午餐時遇見了房東太太,房東太太問她為何一個人,她說媽媽去打工了。

房東太太斥責不可以讓小孩獨自在家,拽著朋友到她的屋子裡說:「妳以後週末都來這兒,我得看著妳,要是妳玩火燒掉房子怎麼辦?」

那天房東太太熱了昨夜的咖哩,兩人一同用餐。她意外發現房東太太的手藝不錯,可教她驚訝的是另一件事。餐後,房東太太拿下掛於頸上的束口袋,取出袋中一顆約指節大的小圓石,以紙巾輕柔地擦拭後放入口中。房東太太將石頭含在口中許久,她看著房東太太的面容。

房東太太閉著眼,慢慢地呼吸,臉部和緩沉浸,彷彿享受著什麼。驀地,房東太太睜開眼睛,將石頭吐在掌心,清洗後再以白布擦乾,收回束口袋,珍之重之掛回脖上。過程看似突兀,又存有異常動人的氛圍,衝擊著她的內心。朋友說:「好像事情就該如此,古怪得就像日常生活一樣。」

閱讀《各種悲傷》時,想起了朋友的故事,想起她那句矛盾卻又點醒人的話語:「好像事情就該如此,古怪得就像日常生活一樣。」

《各種悲傷》裡書寫著「似乎就該如此,古怪的日常生活」,例如恐懼、恐慌、疲憊、焦躁、焦慮、迷戀、遲疑、惆悵、偏執、不安、矛盾、衝突、記憶、青春、童年、失戀、友誼、永遠、惡意、防備心、愛的條件、情感祕密、肉體的模樣、內心的聲音、緊繃的身心、衰老與死亡、獨居者的晚年、習慣事物的消逝、填滿心靈缺口的人、難以避免的別離等等。

作者將看似無重輕淺的日常事物,透過精湛的擬人化技巧,以充滿意象與畫面的敘述,喚醒閱讀者的記憶。閱讀這些故事時,總不自覺地發出「深有所感」的喟嘆,這樣的感受又常收束於唯美的瞬間,恰如其分,適逢其會,以精簡的篇幅完美地呈現了共感與共鳴。

書中談論最多的不是「悲傷」,而是「恐懼」。日常存在各種恐懼,恐懼相對於其他感受更容易形成記憶,刻印於人的腦海心中。人的成長史,人的生命經驗,其實是一部由「恐懼」擴展書寫而成的記憶史。當時間過去,來到某個年歲,某個和緩的瞬間,我們便會驚覺,原來過去的自己曾受恐懼綁架,也因之獲取生存的能力。

因為恐懼,我們曾經害怕逃避,亦因恐懼,我們試著勇敢面對,於逃避與面對之間,積累喜怒哀樂,書寫幸福悲傷。所謂的「各種悲傷」,是生活的後來,如一道道於我們身體心靈留下的痕跡。或喜或悲的傷痕,時歡時憂的記憶,點點滴滴形塑了我們,也淬煉過濾了我們。

然而,在歷經各式各樣的悲傷後,我們最終最渴望留下的是什麼呢?

小學畢業,即將升上中學的那年,朋友的母親攢夠了積蓄,買下了自己的房子,準備搬離住了多年的集合式公寓。搬家前的週末,雖然母親已不在超市打工,朋友仍如常到房東太太家吃午餐。餐後,房東太太如過往含著小石頭,當吐出石頭清洗乾淨後,房東太太坐在她身旁,望著窗外,回憶似地說道:

「那時戰爭剛結束,糧食不足,我的兩個哥哥因營養不良死了。母親盡可能地把食物都給了我跟弟弟,但還是不夠。有天弟弟喊餓的時候,母親把洗乾淨的石頭放在我跟弟弟口中,對我說:『你們含著,含著就不餓了。』弟弟將石頭吐了出來,大聲地哭著,母親也哭了,而我卻像想通了什麼,含著石頭,想著總有一天我要吃飽,要讓爸爸媽媽弟弟也吃飽。弟弟後來也死了,媽媽又生了弟弟跟妹妹,弟弟妹妹活下來了,但媽媽卻病死了。長大後我努力地工作,但卻永遠沒有機會讓死去的弟弟跟媽媽吃飽了。每次吃完飯,我都會含著這顆石頭,像是跟弟弟和媽媽說:『我吃飽了。』」

朋友聽著故事,內心滿懷悲傷,但卻沒有落淚的疼痛,而是凝望著房東太太。房東太太回望她說:「離開這裡後,千萬要記得好好照顧媽媽。」

記憶是什麼呢?

於《各種悲傷》裡,作者引用了愛因斯坦的句子:「把時間分成過去、現在、未來只不過是一種頑固的錯覺。」然而,關於這樣的錯覺,作者用了另一段句子來書寫記憶的意義:「過去一直都在,它某種程度上是被折疊到妳心裡去的。」

最珍貴最深重的記憶,往往透過恐懼,藉由生命的積累,因日常的折疊又折疊,一痕一痕地層層折疊到我們的心裡。

《各種悲傷》書寫了恐懼藉日子舒緩,傷痕以生活撫平。當日常被折疊成回憶,悲傷日漸邈遠,於某個瞬間,我們意外地被萬物輕觸內心時,我們會恍然知悉,原來真正珍貴的人事物沒有遠去,早已被我們深藏於心底,伴著我們的呼吸繼續生存下去。


(原文刊於OPENBOOK)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曉唯
2會員
41內容數
文字邀稿相關之事宜,請以電子信件聯繫。 小說集《只說給你聽》(台灣 皇冠) 散文集《我們回家吧》(台灣 三采) 舞台劇《吃貨的人生》(香港 SonyMusic)
陳曉唯的其他內容
2025/07/24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的書名,對應中文有個奇妙的巧合性。文眼的「透明」除了形容允許光穿透的特性外,亦可解釋為「曉悟」。「曉悟」,在某個瞬間,領會了悟其中的深意,將事情的底蘊由人的內心翻攪而起。看似荒誕的故事裡,總有著意外的契機,如同光穿透過人的生命,射入人的內心。
Thumbnail
2025/07/24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的書名,對應中文有個奇妙的巧合性。文眼的「透明」除了形容允許光穿透的特性外,亦可解釋為「曉悟」。「曉悟」,在某個瞬間,領會了悟其中的深意,將事情的底蘊由人的內心翻攪而起。看似荒誕的故事裡,總有著意外的契機,如同光穿透過人的生命,射入人的內心。
Thumbnail
2025/07/24
書中有段話語:「人有三種能力:記憶的能力、遺忘的能力,以及懷念的能力。」這句話不僅指引角色,更叩問讀者的內心。記憶記錄著人們的喜悅傷痛,形塑個性與價值觀,人生旅程從非單線前進,有時快樂的回憶比痛苦的更讓人傷懷,它提醒我們曾經擁有的美好,卻再也回不去
Thumbnail
2025/07/24
書中有段話語:「人有三種能力:記憶的能力、遺忘的能力,以及懷念的能力。」這句話不僅指引角色,更叩問讀者的內心。記憶記錄著人們的喜悅傷痛,形塑個性與價值觀,人生旅程從非單線前進,有時快樂的回憶比痛苦的更讓人傷懷,它提醒我們曾經擁有的美好,卻再也回不去
Thumbnail
2025/07/24
《錯時錯地》描述時間刻鑿的記憶痕跡,即使可以回到久遠的過去,我們最需要的或許不是改變某個瞬間,不是重新抉擇,更不是創造另一個時空的自我,而是在發覺過往人生裡的,一次次的錯失與錯誤時,體悟過去曾遺忘與忽略的幸福或懊悔時,再次領悟自己真正在乎與脆弱人事物,更從中習得珍惜,珍惜曾竭盡一切
Thumbnail
2025/07/24
《錯時錯地》描述時間刻鑿的記憶痕跡,即使可以回到久遠的過去,我們最需要的或許不是改變某個瞬間,不是重新抉擇,更不是創造另一個時空的自我,而是在發覺過往人生裡的,一次次的錯失與錯誤時,體悟過去曾遺忘與忽略的幸福或懊悔時,再次領悟自己真正在乎與脆弱人事物,更從中習得珍惜,珍惜曾竭盡一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每道傷口,都像上了一道心裡枷鎖。 長大後的我們,沒有小時候無所畏懼的勇敢, 每一步都走得謹慎小心,為了不再重蹈覆徹。 我們害怕傷害、害怕失去、害怕重新經歷痛...
Thumbnail
每道傷口,都像上了一道心裡枷鎖。 長大後的我們,沒有小時候無所畏懼的勇敢, 每一步都走得謹慎小心,為了不再重蹈覆徹。 我們害怕傷害、害怕失去、害怕重新經歷痛...
Thumbnail
思念有很多種樣貌悲傷的、難過的、平和的、有力量的…… 因當下的感受和經歷的事物 喚起的回憶而有所不同當情緒湧現 有些人會大哭一場 也有人選擇防禦 迴避或轉移 每種方法都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對或錯 好與壞 只要能讓自己好過一點 在那個當下就是適合自己的方式 於是 隨著時間 悲傷會被縮小 或被
Thumbnail
思念有很多種樣貌悲傷的、難過的、平和的、有力量的…… 因當下的感受和經歷的事物 喚起的回憶而有所不同當情緒湧現 有些人會大哭一場 也有人選擇防禦 迴避或轉移 每種方法都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對或錯 好與壞 只要能讓自己好過一點 在那個當下就是適合自己的方式 於是 隨著時間 悲傷會被縮小 或被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Thumbnail
「焦慮」幾乎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從孩子到大人,從社會各個不同領域跟階層,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焦慮 我跟家裡老大都是很容易焦慮的性格,想到有事還沒做會焦慮,事情做完了也會焦慮😖 除了對於事情的焦慮感以外,更多的是對人生的焦慮 很多時候在人生的路口,不知道該往哪兒走,好像GPS有點失控
Thumbnail
「焦慮」幾乎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從孩子到大人,從社會各個不同領域跟階層,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焦慮 我跟家裡老大都是很容易焦慮的性格,想到有事還沒做會焦慮,事情做完了也會焦慮😖 除了對於事情的焦慮感以外,更多的是對人生的焦慮 很多時候在人生的路口,不知道該往哪兒走,好像GPS有點失控
Thumbnail
人們有時害怕幸福快樂,來自受苦的記憶。 人類對苦難所知比快樂多, 受苦的記憶使人守住了苦痛,不敢迎向幸福快樂。 壓抑的記憶以閃回的形式出現,有點像是對你感覺到但又無法明確指出的事物的一種揮之不去的感覺。你所處的環境可能會不斷帶回影像,但它們會是脫節和支離破碎的。
Thumbnail
人們有時害怕幸福快樂,來自受苦的記憶。 人類對苦難所知比快樂多, 受苦的記憶使人守住了苦痛,不敢迎向幸福快樂。 壓抑的記憶以閃回的形式出現,有點像是對你感覺到但又無法明確指出的事物的一種揮之不去的感覺。你所處的環境可能會不斷帶回影像,但它們會是脫節和支離破碎的。
Thumbnail
悲傷 悲傷,思索 你的根源區說出哪些悲傷的情緒? 悲傷之自我對話 被控制和被排斥悲傷,不知自己做了什麼而被他人排斥的悲傷,現在看來只是他們個人感受而做出的行為,他人亦活在個人的思想內,感覺這好、這不好,如同我們自己相同、二元分化狀態,轉而同理它們,亦悲憫他們。 緊握不放的情緒,思索
Thumbnail
悲傷 悲傷,思索 你的根源區說出哪些悲傷的情緒? 悲傷之自我對話 被控制和被排斥悲傷,不知自己做了什麼而被他人排斥的悲傷,現在看來只是他們個人感受而做出的行為,他人亦活在個人的思想內,感覺這好、這不好,如同我們自己相同、二元分化狀態,轉而同理它們,亦悲憫他們。 緊握不放的情緒,思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