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慢速工作力》思考我們對寫作更新頻率的焦慮
身為方格子的創作者,我時常會遇到一種矛盾:
後來我讀到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的新書《慢速工作力》,才意識到,持續產出與優質內容,其實不是站在對立面,而是需要透過節奏感去協調。「我是不是應該每天都要發文,才算是認真經營?」
「如果我今天沒有更新,是不是就會掉粉、被遺忘?」
這樣的焦慮你也有嗎?
📖 這本書教我:快節奏工作,其實正在消耗創作能量
《慢速工作力》的副標是:「快時代的慢技術,3大原則擺脫倦怠、鍛造更高成就」,光是標題就讓我聯想到經營創作平台的狀態。
紐波特提出三個核心觀念:
1️⃣ 少做一些事:專注,而不是分身乏術
寫太多主題、追太多話題,其實讓創作者分散心力。選擇少數真正能代表你風格與觀點的內容,反而能寫得更深,也更有辨識度。
2️⃣ 用自然的節奏工作:不要被頻率綁架
創作的節奏不該只有「日更」或「週更」這些外在標籤。真正高品質的內容,是從內在的節奏與能量中生出來的。
3️⃣ 執著於品質:你的聲音,需要時間雕琢
在創作的世界裡,數量與點擊從來都不該是唯一指標。那些真正留下印象的文章,往往是作者花時間沉澱、反覆修改打磨出來的。
🖊 我的轉變:從「日更焦慮」到「慢寫深耕」
老實說,我也曾經追求過每天一篇的更新節奏。但幾週下來,不只身心疲累,連對寫作的熱情也逐漸消磨。那時的我,像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寫,內容逐漸淪為公式化與淺層。
後來我開始練習放慢,像紐波特說的那樣:「不要只是為了更新而創作,而是為了創作值得更新的內容而努力。」
我開始將每篇文章拆成多日構思、逐步深化、修訂語句——即使一週只更新一次,但閱讀回饋卻比日更時期還要好上許多。
📌 給寫作者的3個提問,重新檢視你的創作節奏:
- 你為什麼而寫?是為了更新?還是為了傳遞有意義的想法?
- 你是否給自己留足夠的「打磨時間」?還是只求快速完成?
- 你是否曾經把「頻率」當作衡量自我價值的標準?
💬 結語:慢,不是懶,而是一種更深層的創作承諾
《慢速工作力》提醒我們,在這個講求快與多的時代,選擇「慢」其實不是一種退讓,而是對內容品質的一種堅持。
對我們這些經營文字的人來說,真正的挑戰不是寫不出來,而是願不願意花時間寫出值得被留下的東西。
與其焦慮更新頻率,不如開始練習慢下來,把每一次發表,都當作一次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