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管理七步驟 06:找出風險因子
你訂好目標,拆解好任務、進度也排上了。就像列車準備駛入隧道,但你有沒有想過——萬一軌道前方出了問題,你有備用路線嗎?
在職場與創業現場,沒有風險意識,就沒有餘裕與穩定。而做好「Plan B」,不只是悲觀備案,而是聰明人必備的基本功。
一、「如果發生了⋯⋯」才是成熟的專案思維
神谷一博與弘兼憲史在《超完美工作規劃術》中提到,風險控管的第一步是:「正確、完整掌握現況,並評估風險波及層面。」不是遇到問題再來亡羊補牢,而是事前就該問自己:
- 這個專案的致命變數是什麼?
- 如果失誤了,會影響到哪幾層?
- 有沒有辦法提前發現徵兆?
吉山勇樹在《一定做得到的效率工作法》中更指出:風險來源常來自三大面向:
🔺 目標不明確:你以為彼此認知一致,其實落差巨大
🔺 時間低估:時間表天真過頭,一個環節拖延就骨牌倒塌
🔺 資源配置錯誤:人不對、工具不對、預算根本不夠
二、檢核表法:最簡單的備案工具,卻也最常被忽略
📌 案例 A:活動舉辦當天突發狀況清單
有位創業講師,在辦實體講座時總會使用一份「講座現場應變檢核表」,裡面列出:
- 若投影機無法使用,是否已準備備用 HDMI 線?
- 若麥克風出現雜音,現場有無第二支麥克風可替代?
- 若講義數量不夠,有電子檔可即時補發嗎?
這類 檢核表(Checklist Method) 看似簡單,卻能大幅減少人為疏失與壓力。
🔧 撰寫訣竅:
- 細項化:不是寫「檢查設備」,而是「測試投影機畫面是否正常」
- 可勾選:一眼看出完成與否
- 反映關鍵節點:列出風險點、影響度與對應備案
「看似多此一舉的預備,其實是留給未來的自己一點喘息空間。」
三、FMEA法:為風險打分數,找出最該先處理的問題
📌 案例 B:新產品上架風險評估
一家小型品牌預計推出自製飲品,但負責人心裡總有個陰影:「如果冷藏配送途中失溫,客人喝壞肚子怎麼辦?」
這就是**FMEA(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的起點。
它讓你把風險變成可計算的數字,進一步做出排優先順序的決策。
如何操作 FMEA?
針對每一個可能失敗的環節,評估以下三個指標:
指標意義評分方式(1-10分)O:發生度發生的機率高嗎?頻繁:8-10/偶爾:4-7/罕見:1-3D:偵測度容易提早發現嗎?難發現:8-10/可監控:4-7/明顯可測:1-3S:嚴重度一旦發生,後果多嚴重?災難性後果:8-10/中等:4-7/可修復:1-3
把這三個數字相乘,就是 風險優先數(RPN)。
💡 如果 RPN ≥ 125,就必須「優先制定備案」。
🔎 飲品配送風險 FMEA 評估示例:
- O = 7(夏季高溫容易失溫)
- D = 6(配送端難以即時偵測)
- S = 8(客訴甚至涉及食品安全)
→ RPN = 7×6×8 = 336,高風險!
對策:改用冷鏈公司配送、包裝加裝溫度感應貼紙、收貨端同步回報溫度數據。
四、「1:29:300」法則:看不見的風險,其實早已存在
美國職業安全工程師賀伯·海因利奇曾歸納職災統計提出「1:29:300 法則」:
每一件重大災難背後,隱藏著 29 個小事故,與 300 個沒被注意到的潛在問題。
換言之,你能看見的風險往往只是冰山一角。
做好風險拆解,不是害怕失敗,而是替自己保留能「回頭補救」的時間與空間。
總結
好的備案從來不是消極準備,而是積極的行動策略。
🔸 建立你的風險檢核表
🔸 評估你的任務風險指數
🔸 先處理那些可能造成「整場崩潰」的地雷
下一次再說「我有Plan B」,請記得它不是空口說白話,而是一份能執行、能評估、能補救的風險策略藍圖。
📣 下一篇預告:《好還要更好,目標管理的最後一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