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作者:ChatGPT
有個實驗叫做「橡膠手錯覺(rubber hand illusion)」:受試者坐著不動,看著桌上放著一隻「橡膠手」,研究員一邊用刷子刷他的真手(藏在布簾下),一邊同步刷橡膠手。幾秒鐘後,再突然用夾子夾那隻橡膠手,結果——受試者嚇得一跳,甚至喊痛!
像章魚,這種有「分散式中樞神經系統」的軟體動物,會不會也以為「那隻假手」是自己的?
章魚不像人類,我們有中樞神經系統,牠們的神經系統超複雜,除了1 個在眼睛之間的中央大腦,還有8 個「分散式小腦」(每隻手臂裡各一個神經節 ganglion)。事實上,章魚有三分之二的神經元都分布在八隻觸手裡,各自還能獨立思考、感知方向,堪稱「分散式生物」。
當然,牠們還是能看、能摸,還能「看一眼物體,然後靠觸覺摸出來是哪個」——也就是所謂的跨感官辨識能力。這讓研究人員懷疑,章魚可能也有某種「身體歸屬感」的內在感知,甚至——會中橡膠手的招。
來看看無斑章魚(Callistoctopus aspilosomatis)怎麼被測試吧!
首先,研究團隊在水族箱底鋪上柔軟的凝膠球,等章魚放鬆地趴在底部,讓其中一隻手臂自然平放。
然後,他們把一隻仿真的軟膠章魚手臂放在牠那隻手的正上方(章魚看得到橡膠手,看不到自己的真手)。
接著,就開始進行8 秒測試:
- 用刷子同步地輕刷真手與橡膠手;
- 只刷橡膠手、不刷真手;
- 橡膠手與真手刷的時間不一樣;
- 刷橡膠手的位置跟真手的方向不一致(彎曲不對);
最後,研究團隊夾一下橡膠手,觀察章魚有沒有反應。
如果章魚真的「以為橡膠手是自己的」,那麼當橡膠手被夾時,它應該會出現變色、姿勢改變、手臂往回縮或去打夾子的動作,甚至嘗試逃跑!
結果發現,只有在同步刷、方向一致時,章魚會有反應。最通常出現的反應是手臂移動(79%);其次是姿勢改變(56%);然後是變色(47%);也有時候會溜之大吉( 25%)。
至於只刷假手、或真假手不同步刷、或真假手刷方向不同,章魚要不就是完全沒反應 ,要不就是幾乎沒反應。
也就是說,雖然章魚的神經系統是分散的,但是牠的大腦還是會整合「我看到的」、「我摸到的」、「我覺得我的手在哪裡」三種訊息,進而產生一種對自己手的感知——如果這些訊息搭配得剛剛好,就算那是假的,它也會上當!
這個實驗,是第一次我們在無脊椎動物中觀察到與「自我意識」有關的線索。雖然章魚的神經系統跟人類完全不同,卻似乎在感知身體上的規則相當類似。
從演化角度來看,這說明「感知自己身體是自己」這種能力,可能不是哺乳動物才有。另外也暗示了自我感知的演化路徑,可能比我們想像得更早、更廣泛。
這個實驗不只是關於章魚,也間接對我們人類提出一個挑戰性的問題:
你確定你所感知的『自己』,是真的自己?還是你大腦拼湊出來的暫時感覺?
也許,我們的身體歸屬感、本體感知、自我認同,全都是一種穩定但可被騙的錯覺。
參考文獻:
Kawashima, S., & Ikeda, Y. (2025). Rubber arm illusion in octopus. Current Biology, 35(R687–R703).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5.0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