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1968年實施的九年國民教育,不只是讓臺灣孩子多讀三年書嗎?最近的研究發現,九年國教除了讓大家的教育程度提高,也悄悄地改變了女性結婚、生小孩的時機——甚至,可能還動搖了「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
過去已有許多國家的研究發現,讓女性受教育,對生育率的影響極大。隨著國民教育在各國逐漸普遍,全球越來越多女性延後生孩子的時間點。近年來,各國的生育率更是直直落。
在這波「不生、不滅」的風潮中,臺灣更是少子化的重災區——2022年,臺灣的總生育率只有0.87,全球倒數第一。與此同時,大家受教育的年限卻越來越長。這兩件事有關聯嗎?
雖然過去已經發現,教育程度與生育行為之間有密切關係。但相關不帶表因果,所以要釐清這只是「關聯」還是「因果」,就非常的重要:也就是說,是因為受教育才導致晚生,還是剛好這些人同時有某些特質,例如比較保守或有職涯規劃,所以才晚婚晚育?
雖然不能隨便拿人來做實驗,但是有時候,政府的政策產生的影響,正好就是最佳的自然實驗。在臺灣,這樣的自然實驗就是:政府於1968年啟動的九年國教。
當時政府的政策是:從那一年開始,所有未滿15歲的小孩都必須繼續念國中。
雖然理論上是1968年9月未滿15歲的小孩必需回去念國中,但是對於那些已經國小畢業且就業的人來說,「重回校園」這個念頭並不特別吸引他們。因此,受這個政策影響最大的,是那些在1968年9月時還沒小學畢業的孩子(約1955年9月以後出生),因為他們無法像哥哥姐姐那樣小學畢業就去工作,而是必須多讀三年書。
這樣就形成一個清楚的「切點」:1955年9月出生以前 vs. 以後的人,讀書年限可能差三年,這讓我們有機會觀察:只因為多讀三年書,人生的其他選擇會不會跟著改變呢?
結論一:多讀書真的會晚生孩子,尤其是前兩胎
研究顯示,受九年國教影響、多讀三年書的女性,第一胎平均晚了4.7年生,大多集中在25-26歲左右。第二胎也晚了快5年,而且有些女性把第一胎和第二胎之間的間隔拉更長。至於第三胎則沒有顯著差異,因為多數人本來就只生兩胎,樣本太少無法推論。
為什麼他們很少生三胎呢?我去查了一下發現,原來1970年代正是政府大力推動「兩個孩子恰恰好」的時間點。而1955年出生的女性她們的主要生育期落在1970中期(20歲)~1990年代初期,所以她們生頭兩胎的時間延後,應該是受到教育程度提高的影響,但是不生第三胎,應該是當時的節育政策所產生的影響。
簡單來說:這些女性並不是不生了,而是「慢點」生,形成了「時間替代效應」。
結論二:延後生育的關鍵,不是就業,而是「延後結婚」
教育程度上升,也可能會影響到就業。會不會真正造成這些女性延遲生育的因素是工作--等工作穩定點再生?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去參考女性的勞動參與率。結果發現,這些女性不論是勞動參與率、收入、健康習慣等都沒有明顯改變。真正顯著改變的是結婚年齡延後了,平均也延後了4.7年。
也就是說,不是為了要賺比較多才晚生,而是因為比較晚進入婚姻,生育自然就延後。
結論三:即使第一胎是女兒,也沒有早早再拼生男孩
在臺灣的傳統社會中,很多家庭希望「先有個兒子傳宗接代」,所以如果第一胎是女兒,常常會趕著生第二胎。
但這篇研究發現,受過九年國教的女性,即使第一胎生了女兒,也不會急著生第二胎;她們依然會等到比較晚才生第二胎。
這個發現意味著,教育有助於改變傳統性別偏見,讓女性更按照自己的節奏安排生育計畫。
結論四:丈夫讀多少書有影響嗎?沒有!
另一個讓人驚訝的發現是:丈夫的受教育程度,對太太什麼時候生小孩,幾乎沒有影響。
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在1960年代,臺灣男孩接受國中教育本來就比較普遍,因此九年國教對男性的影響沒那麼大。也可能是,生不生、什麼時候生,其實還是以女性的規劃為主。(我覺得是前者,在那個時代,女性沒有那麼多決定權啦)
研究者提出一個值得政策思考的觀點:
教育政策帶來很多好處(如提升勞動力品質與創新能力),但也可能無意中造成延後生育時機,導致「假性少子化」:因為大家推遲生育時間,造成有一段時間出現少子化的問題。
但是,如果只是推遲,照理說過一段時間生育率應該就會恢復啊?就算因為大家都上大學、讀研究所,那也只是推遲,而不是不生甚至不婚啊?
也就是說,教育只會「推遲」生育的時間;至於完全拒絕生育或甚至拒絕婚姻,這就已經超越九年國教這個議題了。
因此,雖然研究者建議政府可以提供免費托育服務或生育津貼,降低教育與育兒之間的衝突;提供更彈性的工作條件與產假政策,幫助女性兼顧職涯與家庭;另外為了因應生育年齡拉高,也應提供高齡生育的醫療協助,如試管嬰兒、不孕症治療等。
但是,我個人認為上述這些措施並不足以解決少子化的問題。許多女性都對於所謂的「第二輪班」感到不公。什麼是「第二輪班」呢?就是明明一樣上班賺錢,但是大部分的家務與育兒,都還是女性在承擔,這才是真正少子化問題的來源之一(另一個來源可能是節節高昇的生活成本)。
總而言之,透過研究臺灣九年國教對生育的影響,我們看到教育政策不只是課本與教室的事情,而是會實質改變人生的步調——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生孩子,甚至對性別平權的態度。
下一次聽到有人說「多讀書就不想生了」,你可以說:「不一定不想生,但會想再等一下!」
參考文獻:
Shen, Y. (2025). Does education affect fertility timing? Evidence from Taiwan. China Economic Review, 78, 102499. https://doi.org/10.1016/j.chieco.2025.102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