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讀書會少生?從臺灣九年國教看教育對女性生育的影響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你知道1968年實施的九年國民教育,不只是讓臺灣孩子多讀三年書嗎?最近的研究發現,九年國教除了讓大家的教育程度提高,也悄悄地改變了女性結婚、生小孩的時機——甚至,可能還動搖了「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


這不是臆測,而是一位學者利用臺灣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教育政策,深入分析得出來的結論。


過去已有許多國家的研究發現,讓女性受教育,對生育率的影響極大。隨著國民教育在各國逐漸普遍,全球越來越多女性延後生孩子的時間點。近年來,各國的生育率更是直直落。


在這波「不生、不滅」的風潮中,臺灣更是少子化的重災區——2022年,臺灣的總生育率只有0.87,全球倒數第一。與此同時,大家受教育的年限卻越來越長。這兩件事有關聯嗎?


雖然過去已經發現,教育程度與生育行為之間有密切關係。但相關不帶表因果,所以要釐清這只是「關聯」還是「因果」,就非常的重要:也就是說,是因為受教育才導致晚生,還是剛好這些人同時有某些特質,例如比較保守或有職涯規劃,所以才晚婚晚育?


雖然不能隨便拿人來做實驗,但是有時候,政府的政策產生的影響,正好就是最佳的自然實驗。在臺灣,這樣的自然實驗就是:政府於1968年啟動的九年國教。


當時政府的政策是:從那一年開始,所有未滿15歲的小孩都必須繼續念國中。


雖然理論上是1968年9月未滿15歲的小孩必需回去念國中,但是對於那些已經國小畢業且就業的人來說,「重回校園」這個念頭並不特別吸引他們。因此,受這個政策影響最大的,是那些在1968年9月時還沒小學畢業的孩子(約1955年9月以後出生),因為他們無法像哥哥姐姐那樣小學畢業就去工作,而是必須多讀三年書。


這樣就形成一個清楚的「切點」:1955年9月出生以前 vs. 以後的人,讀書年限可能差三年,這讓我們有機會觀察:只因為多讀三年書,人生的其他選擇會不會跟著改變呢?


結論一:多讀書真的會晚生孩子,尤其是前兩胎


研究顯示,受九年國教影響、多讀三年書的女性,第一胎平均晚了4.7年生,大多集中在25-26歲左右。第二胎也晚了快5年,而且有些女性把第一胎和第二胎之間的間隔拉更長。至於第三胎則沒有顯著差異,因為多數人本來就只生兩胎,樣本太少無法推論。


為什麼他們很少生三胎呢?我去查了一下發現,原來1970年代正是政府大力推動「兩個孩子恰恰好」的時間點。而1955年出生的女性她們的主要生育期落在1970中期(20歲)~1990年代初期,所以她們生頭兩胎的時間延後,應該是受到教育程度提高的影響,但是不生第三胎,應該是當時的節育政策所產生的影響。


簡單來說:這些女性並不是不生了,而是「慢點」生,形成了「時間替代效應」。


結論二:延後生育的關鍵,不是就業,而是「延後結婚」


教育程度上升,也可能會影響到就業。會不會真正造成這些女性延遲生育的因素是工作--等工作穩定點再生?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去參考女性的勞動參與率。結果發現,這些女性不論是勞動參與率、收入、健康習慣等都沒有明顯改變。真正顯著改變的是結婚年齡延後了,平均也延後了4.7年。


也就是說,不是為了要賺比較多才晚生,而是因為比較晚進入婚姻,生育自然就延後。


結論三:即使第一胎是女兒,也沒有早早再拼生男孩


在臺灣的傳統社會中,很多家庭希望「先有個兒子傳宗接代」,所以如果第一胎是女兒,常常會趕著生第二胎。


但這篇研究發現,受過九年國教的女性,即使第一胎生了女兒,也不會急著生第二胎;她們依然會等到比較晚才生第二胎。


這個發現意味著,教育有助於改變傳統性別偏見,讓女性更按照自己的節奏安排生育計畫。


結論四:丈夫讀多少書有影響嗎?沒有!


另一個讓人驚訝的發現是:丈夫的受教育程度,對太太什麼時候生小孩,幾乎沒有影響。


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在1960年代,臺灣男孩接受國中教育本來就比較普遍,因此九年國教對男性的影響沒那麼大。也可能是,生不生、什麼時候生,其實還是以女性的規劃為主。(我覺得是前者,在那個時代,女性沒有那麼多決定權啦)


研究者提出一個值得政策思考的觀點:


教育政策帶來很多好處(如提升勞動力品質與創新能力),但也可能無意中造成延後生育時機,導致「假性少子化」:因為大家推遲生育時間,造成有一段時間出現少子化的問題。


但是,如果只是推遲,照理說過一段時間生育率應該就會恢復啊?就算因為大家都上大學、讀研究所,那也只是推遲,而不是不生甚至不婚啊?


也就是說,教育只會「推遲」生育的時間;至於完全拒絕生育或甚至拒絕婚姻,這就已經超越九年國教這個議題了。


因此,雖然研究者建議政府可以提供免費托育服務或生育津貼,降低教育與育兒之間的衝突;提供更彈性的工作條件與產假政策,幫助女性兼顧職涯與家庭;另外為了因應生育年齡拉高,也應提供高齡生育的醫療協助,如試管嬰兒、不孕症治療等。


但是,我個人認為上述這些措施並不足以解決少子化的問題。許多女性都對於所謂的「第二輪班」感到不公。什麼是「第二輪班」呢?就是明明一樣上班賺錢,但是大部分的家務與育兒,都還是女性在承擔,這才是真正少子化問題的來源之一(另一個來源可能是節節高昇的生活成本)。


總而言之,透過研究臺灣九年國教對生育的影響,我們看到教育政策不只是課本與教室的事情,而是會實質改變人生的步調——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生孩子,甚至對性別平權的態度。


下一次聽到有人說「多讀書就不想生了」,你可以說:「不一定不想生,但會想再等一下!」


參考文獻:

Shen, Y. (2025). Does education affect fertility timing? Evidence from Taiwan. China Economic Review, 78, 102499. https://doi.org/10.1016/j.chieco.2025.10249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86會員
957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7/25
你知道嗎?植物跟我們一樣,會「記住」自己曾經住過的土地。 有些記憶讓它長得更好,有些卻讓它越來越虛弱。這種現象,科學家稱作「植物—土壤回饋」。最新研究指出,如果人類懂得善用這種自然機制,就有機會讓農業更永續、少用農藥與肥料,還能對抗氣候變遷。
Thumbnail
2025/07/25
你知道嗎?植物跟我們一樣,會「記住」自己曾經住過的土地。 有些記憶讓它長得更好,有些卻讓它越來越虛弱。這種現象,科學家稱作「植物—土壤回饋」。最新研究指出,如果人類懂得善用這種自然機制,就有機會讓農業更永續、少用農藥與肥料,還能對抗氣候變遷。
Thumbnail
2025/07/24
你以為甜橙、葡萄柚、文旦都是人類一手栽培出來的馴良果實?那麼你可能忘了他們體內都藏著一個始終沒被人真正馴化、卻到處留下基因爪印的角色——柚子。 它,是水果中的貓。 為什麼這樣說呢?
Thumbnail
2025/07/24
你以為甜橙、葡萄柚、文旦都是人類一手栽培出來的馴良果實?那麼你可能忘了他們體內都藏著一個始終沒被人真正馴化、卻到處留下基因爪印的角色——柚子。 它,是水果中的貓。 為什麼這樣說呢?
Thumbnail
2025/07/24
聽過「橡膠手錯覺(rubber hand illusion)」這個實驗嗎? 科學家用這個實驗來證明我們對「自己身體的歸屬感」其實是可以被愚弄的。 不過,過去都只有測試哺乳動物,其他動物會不會也有這個錯覺呢?
Thumbnail
2025/07/24
聽過「橡膠手錯覺(rubber hand illusion)」這個實驗嗎? 科學家用這個實驗來證明我們對「自己身體的歸屬感」其實是可以被愚弄的。 不過,過去都只有測試哺乳動物,其他動物會不會也有這個錯覺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教改的目的究竟為何?我們希望給予下一代什麼樣的教育,這個社會需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更甚我們希望國家未來的發展會是朝怎樣的方向前進。
Thumbnail
教改的目的究竟為何?我們希望給予下一代什麼樣的教育,這個社會需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更甚我們希望國家未來的發展會是朝怎樣的方向前進。
Thumbnail
臺灣2023年大學錄取率持續居高,但私校招生缺額仍未解決。在『華山論見』節目中,專家提出不同學校招生祕訣,提供多元選擇。少子化衝擊對教育環境造成影響,青年失業問題日益嚴重。此外,花蓮縣政府的青年發展中心提供創業平臺,成為花蓮青年圓夢的助力。
Thumbnail
臺灣2023年大學錄取率持續居高,但私校招生缺額仍未解決。在『華山論見』節目中,專家提出不同學校招生祕訣,提供多元選擇。少子化衝擊對教育環境造成影響,青年失業問題日益嚴重。此外,花蓮縣政府的青年發展中心提供創業平臺,成為花蓮青年圓夢的助力。
Thumbnail
昨天新聞中,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感嘆地說,當今社會多是雙薪家庭,家長工作繁忙,沒有太多時間去瞭解教育的走向。台灣很多家長對教育的認知,還停留在30年前他自己在當學生的時代,不瞭解108課綱,也不清楚近年體制內的改革和實驗教育。 . 我也深有同感,認為教育改革最需要改變
Thumbnail
昨天新聞中,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感嘆地說,當今社會多是雙薪家庭,家長工作繁忙,沒有太多時間去瞭解教育的走向。台灣很多家長對教育的認知,還停留在30年前他自己在當學生的時代,不瞭解108課綱,也不清楚近年體制內的改革和實驗教育。 . 我也深有同感,認為教育改革最需要改變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臺灣教育制度的問題,並從北歐的教育體制中得到了啟發。作者認為值得臺灣家長閱讀,並提出了一些關於教育的新方向。該文章強調了老師應該培養孩子進入社會的地方以及不評分的教育理念。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臺灣教育制度的問題,並從北歐的教育體制中得到了啟發。作者認為值得臺灣家長閱讀,並提出了一些關於教育的新方向。該文章強調了老師應該培養孩子進入社會的地方以及不評分的教育理念。
Thumbnail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Thumbnail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Thumbnail
補習文化在臺灣社會的蓬勃發展,從戰後經濟起飛,到現今白領階級的父母需要補習班和安親班來照顧孩子,甚至英文補習測驗也成為社會焦點。儘管成績突出的例子顯示沒有補習也能取得好成績,但補習對於不同的學生成效也不盡相同,自制力及引導均可能影響成效。
Thumbnail
補習文化在臺灣社會的蓬勃發展,從戰後經濟起飛,到現今白領階級的父母需要補習班和安親班來照顧孩子,甚至英文補習測驗也成為社會焦點。儘管成績突出的例子顯示沒有補習也能取得好成績,但補習對於不同的學生成效也不盡相同,自制力及引導均可能影響成效。
Thumbnail
帶著孩子,藉著雨中的校外教學,他們直接接觸了臺灣歷史的真實面向。通過這次校外教學,也使帶來的省思與感受,孩子們也逐漸開放了心胸。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以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Thumbnail
帶著孩子,藉著雨中的校外教學,他們直接接觸了臺灣歷史的真實面向。通過這次校外教學,也使帶來的省思與感受,孩子們也逐漸開放了心胸。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以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