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AI不只是工具,而是被放上價值觀的天秤時,世界就會出現新的分裂:美國川普簽署禁覺醒命令,要求AI「去政治正確」;台灣則因語料分享掀起著作權爭議;而日本東京大學,則試圖用制度化監査來給AI一條可持續的路。AI正走向社會核心,每一步都充滿價值與風險的選擇。
影音快速版
🔹 主標: 川普簽署AI禁覺醒令!要求意識形態中立

📌 新聞內容整理: 美國前總統川普於7月23日簽署三項AI行政命令,禁止聯邦政府採購含有「多元、平等與包容」(DEI)意識形態的AI模型,並要求AI應該「追求真理,保持中立」。命令附帶24頁行動方案,主張剷除「覺醒馬克思主義」影響,加快AI出口與資料中心建設。此舉引發科技圈與學界激烈辯論。
🔍 知識點補充: 「覺醒」(Woke)在美國政治語境中通常代表進步價值,如種族平權、性別平等等。川普此舉形同試圖將AI從這些價值觀中「去政治化」,但也被批評是「反向政治干預」。
💬 生活化說法: 就像你叫AI寫履歷,結果被禁止提到多元文化和性別平權,因為「那太覺醒了」,要它只講「真理」——但真理誰說了算?
🔹 主標: 台大博士生語料分享涉侵權案

📌 新聞內容整理: 一名台大博士生因分享繁中語料而被中央社控告侵權,引起台灣AI開發社群震撼。該語料以開放授權方式上傳,雖無商業目的,但警方仍展開調查。事件最終雖以和解收場,但也突顯了台灣AI訓練素材的版權模糊地帶,開發者可能在不自覺下觸法。
🔍 知識點補充: AI語料庫通常涵蓋網路文章、新聞、社群貼文等,著作權風險往往未經明確授權。即使學術或共享用途,在法律定義中仍可能構成侵權,特別在台灣尚無明確「合理使用」AI條款。
💬 生活化說法: 好心整理教材想給大家學,沒想到變成犯法,AI在台灣要進步,法律好像還沒跟上。
🔹 主標: AI監査:推動透明與安全未來

📌 新聞內容整理: 東京大學未來願景研究中心發表AI監査報告,強調制度化與標準化的必要性,內容包含提升透明度、確保公平性、強化安全性等三大核心原則。報告呼籲建立監査人才制度與法規架構,讓AI使用不再是「黑箱操作」,而是有責任可追、過程可查。
🔍 知識點補充: AI監査可理解為「技術稽核」,透過獨立機構或制度流程,檢視模型是否違法、偏頗或不安全。此概念已逐漸成為AI倫理治理的核心。
💬 生活化說法: 就像金融公司要查帳,AI未來也不能亂搞,誰下了什麼指令、AI做了什麼決定,都要有紀錄,才能放心讓它參與我們生活。
💬 我們的觀察:
這三則新聞讓人看見「AI社會化」過程中的各種碰撞:政策與價值觀的正面對撞(美國)、法律與創新之間的落差(台灣)、以及制度如何回應技術透明性需求(日本)。未來AI將不只是效率工具,而是社會治理的一部分,誰定規則、怎麼負責、是否能被信任,才是更重要的問題。
歡迎訂閱我們,掌握最新AI資訊^^也歡迎與我們進行更多合作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