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天間歇性的大雨。浸濕在高跟鞋裡的腳趾。因為感冒而難以正常發聲的嗓音,已經持續快一星期。
歷經了早上八點到晚上九點,終於回到了家裡。
脫下短跟鞋是第一個解脫,卸下腋下包又是另一個放鬆,想著淋浴後身體不再黏搭搭的舒爽,這時如果能穿上一雙軟糊糊的毛茸茸療癒卡通拖鞋就好了。
摁,所以為什麼沒有一雙軟糊糊的毛茸茸療癒卡通拖鞋?
明明這個想法從2022年的冬季就跑出來了,時隔三年,這雙鞋還是不見蹤影。正確來說,它不曾出現在我家裡。
一雙兩三百的拖鞋,有什麼好不買?
沒錯,有什麼好不買呢?
下手前總覺得可能會浪費,或覺得,有需要對自己這麼好,或讓自己這麼舒服的必要性嗎,沒有這雙拖鞋是不是也不會怎麼樣呢?
這真是一連串好奇怪的問題,我都不得不這麼想。
對自己好一點,讓自己舒服一點,有關係嗎?
三十世代的我們,父母輩不少都是苦大的,歷經了費時費心費力地賺錢打拼,才終於換來不同於童年的生活水平。
「用這麼好啊?」
「吃這麼好啊?」
我明白,有些時候他們的回答,只是投射出了自小的價值觀。那並非是種不允許或是嘲諷,只是很純粹地表示了個人的價值觀。
耳濡目染,再加上還沒財富自由,花錢之前總是會多想一點,像是怎麼花、花在哪?這樣花,會不會太超過?或,就當是投資、犒賞自己,這點錢,花吧!
這樣的自問自答,也不僅止於消費。待人處世的邊界、工作上的的決策、自我照料的方式、教養小孩的方法等等,也常有。
從小的教育,讓人習慣了標準答案,好像總有個最佳解,而有些選擇則可能意謂錯誤。明知道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但不符合特定的框架,有時心裡就有莫名其妙的不舒坦。
可是啊可是,明明每個人都不一樣,他的標準、她的標準跟我的標準,怎麼有辦法用同一把尺測量出來呢?
還在探索自我的路上,但現在的我知道,我更喜歡在合理範圍內順從自己的心。
讓自己舒服點,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