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本封面
Hi,我是Lewis!這是我在vocus的第三篇文章,也是「100本書」系列的其中一篇。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本改變我很多想法的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為什麼推薦這本書?
這本書用童話故事的包裝,講述了深刻的心理學道理。主角蛤蟆先生就像生活中的我們,會沮喪、會自我懷疑、會陷入負面情緒的循環。透過與心理師蒼鷺的對話,我們看到了一個人如何重新認識自己。
那些打中我的金句
關於自我認識
「了解你的童年就是了解你自己的關鍵線索。」
這句話讓我開始回想自己的成長過程。原來,很多現在的行為模式都有跡可循。
「人們會進入兒童狀態,他們的感受與行為都與小時候的自己如出一轍,這與實際年齡無關。」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很成熟,但遇到某些情況還是會像小孩子一樣反應,這很正常。
關於父母與原生家庭
「多數父母都是盡最大的努力來養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但父母也是人,不可避免地會將觀念與行為傳遞給下一代。」
這句話讓我對父母多了一分理解,也提醒我要學會如何避免不好的影響。
關於自我拯救
「能幫助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這可能是全書最重要的一句話。外界的建議再多,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做出改變。
「你能停止審判自己嗎?你能對自己好一點嗎?也許最重要的問題是,你能開始愛自己嗎?」
這三個問題值得我們反覆思考。
關於成長與改變
「唯有在成人自我狀態下,我們才能對自己有新的了解。」
書中提到人有三種狀態:父母、成人、兒童。只有在成人狀態下,我們才能理性地看待問題。
「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如果我們總是相信自己不好,就真的會創造出證明這一點的情況。
關於心理遊戲
書中還提到一個概念叫「心理遊戲」,比如:
- 「可憐的我」(PLOM)
- 「我是倒霉鬼」
- 「我逮到你了,你這個壞蛋」
這些都是我們無意識中會玩的遊戲,目的是為了獲得某種心理需求的滿足。認識這些遊戲,能幫助我們跳出負面循環。
最喜歡的一段話
「當你認為自己好,也相信別人好,這需要透過行為與態度不斷地對自己與別人表現出這一點。」
這就是書中提到的最健康的心理狀態:「我好,你也好。」

寫在最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不只是一本心理學書籍,更像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自己。如果你也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感到迷茫,或許這本書能給你一些啟發。
記住,改變從認識自己開始,而認識自己從停止自我審判開始。
這是「100本書」系列的第3篇,我會持續分享更多好書。如果你也有推薦的書籍,歡迎留言告訴我!
書籍資訊:
- 書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 作者:羅伯・狄保德
- 推薦指數:⭐⭐⭐⭐⭐
#100本書 #心理學 #自我成長 #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