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不要爬上爬下!」
「諾諾!不可以搶玩具!」
「乖喔!老師抱,不要哭。」托育的生活,總是在這樣吵吵鬧鬧的開場中開始。
忙碌的日程、高強度的注意力投注,整天一刻也不得閒。等到孩子們被一一接走,傍晚的家裡只剩我一人坐在椅子上,耳朵還嗡嗡作響,眼睛卻直直地盯著牆發呆——一句話都不想說。
我曾經懷疑,是不是我抗壓性太低?為什麼這份工作讓我這麼疲憊。後來我慢慢理解,這不是抗壓問題,而是「情緒」從來沒有被安放。
在照顧孩子的過程裡,我們學會了讀懂情緒。看見孩子哭泣時,我們會彎下身體、安撫他、陪伴他慢慢學會表達。但當我們自己在心裡悄悄崩潰時,卻經常選擇不講、壓抑、甚至自責。
我記得某一次,一個孩子連續哭了四十分鐘。不是因為疼痛,也不是被嚇到,而是因為他那天早上「不想來托嬰」,他只想媽媽。
他哭得撕心裂肺,我一邊抱著他,一邊還要照顧另外兩位年紀更小的孩子。我抱了一上午,到了中午放飯時,我的肩膀整個麻了,整個人像要斷掉一樣。那一瞬間,我突然想哭,卻又覺得「哭出來很丟臉」。
但現在的我想告訴過去的自己:那並不丟臉。你只是需要被理解而已。
後來我開始慢慢練習照顧自己的情緒。不是什麼華麗的方式,而是一點一滴的傾聽和安放。有時候是泡一壺茶,坐在窗邊什麼也不做,只看著風輕輕把窗簾吹動。
有時候是打開 Spotify,播放那些只屬於我自己的清單——老歌、純音樂、日劇配樂⋯⋯不為提神,也不是轉換情緒,只是想讓耳朵舒服一點。有時候是拿起一本書,只讀兩頁,就覺得被陪伴了。有時候是打開記事本,寫下一句話:「今天已經做得很好了。」然後關上。
照顧孩子時,我陪他們慢慢學會說出情緒;照顧我自己的時候,我則學會靜靜地不說話。不是壓抑,而是一種沈澱。
有時候我會告訴自己,這份工作不是在「給出愛」而已,而是要讓愛也流回我自己。就像呼吸,不只是吐氣,也要記得吸氣。
照顧是一份長跑。不是靠爆發力,而是靠穩定的心力。
當我們願意把自己放進照顧的清單裡,也許就能在孩子情緒的浪潮中,如同燈塔般穩穩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