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本篇收錄於「恆星」系列)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訂閱收藏分享留言,都是對我最好的鼓勵,感激大家,我會繼續負重前行。
【導讀】
明明都是愛,為什麼會變成戰爭?阿嬤的疼愛遇上媽媽的原則,孩子夾在中間學會的不是感恩,而是看人下菜單。這篇文章,寫給每個在三代同堂裡左右為難的父母。
【獻給】
- 獻給那些夾在婆婆和孩子之間的媽媽—你的委屈,我懂。
- 獻給那些被說「太寵孩子」的年輕父母—你的堅持,有道理。
- 獻給那些愛孫心切的阿公阿嬤——你的疼愛,孩子記得。
那天收到一位讀者的投稿:
「思齊,我四歲兒子不肯吃飯,我說那就餓肚子吧。結果婆婆立刻衝過來餵他,還對我說:『小孩子不懂事,大人要有耐心。』我當場愣住,不知道該說什麼。如果我堅持,就是不孝;如果我妥協,我的教養就破功了。」
「更可怕的是,我兒子學會了一件事:只要不聽媽媽的話,阿嬤就會來救我。」
看到這裡,我想起了自己。
從小到國小四年級,我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同樣的戲碼,幾乎每天上演。
我記得的那些混亂時刻
七歲那年冬天,我發高燒。
媽媽說:「男孩子要勇敢,打針不能哭。」
外婆說:「小孩子生病本來就可憐,想哭就哭吧。」
兩個人都愛我,但給了我完全相反的標準。
我躺在床上,看著她們眼神交鋒,忽然明白了一件事:在這個家裡,我必須學會當兩個不同的人。
在媽媽面前,我是那個懂事的兒子。 在外婆面前,我是那個可以撒嬌的孫子。
六歲開始,我就學會了看臉色。媽媽皺眉的時候,我就自動切換成「乖小孩模式」。外婆進房間的時候,我知道可以開始「撒嬌模式」。
那種分裂感,其實很累。
但我也捨不得外婆那種無條件的疼愛。她會在我半夜做惡夢時坐在床邊,一遍遍說「不怕不怕」。她會在我犯錯時,第一時間問「有沒有受傷」,而不是「為什麼這樣做」。
現在的我,有三個孩子,和老婆獨自教養,沒有長輩幫忙。
有時候累到想哭的時候,我會想念外婆的那雙手。但我也慶幸,至少我的孩子不用在兩套規則之間切換。
為什麼阿嬤的愛和你的愛不一樣
阿嬤世代的愛:補償型疼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