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本篇收錄於「恆星」,文章連結點我),續父母的懊悔,孩子聽不見怎麼辦?建議合併閱讀。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訂閱收藏分享留言,都是對我最好的鼓勵,感激大家,我會繼續負重前行。
【導讀】
每個父母都有過這樣的委屈時刻:我們清楚記得為孩子做過的每一件事,孩子卻只記得我們做錯的那些。我們以為愛就是付出、就是陪伴、就是為他好,但孩子說感受不到。更殘酷的是,當我們列舉自己的付出時,反而讓孩子更加疏離。
這篇文章將帶你看見一個很多人不願承認的真相:問題不是我們愛得不夠,而是我們的愛用錯了方法。我們會探討為什麼人類大腦天生就有「負面偏誤」,為什麼孩子更容易記住父母的錯誤而忘記父母的好,以及那些我們以為的愛,為什麼在孩子那裡變成了壓力。
這是一份重新學會愛的指南。
【獻給】
- 獻給每個在深夜反省的父母——那些明明付出很多愛,孩子卻說「你不愛我」的你們。
- 獻給那些委屈到想哭的大人——記得自己為孩子犧牲的每個週末、買過的每個禮物、陪過的每個深夜,卻發現孩子只記得你某次的生氣。
- 獻給正在學習「被愛也是一種能力」的我們——承認我們的愛可能用錯了頻道,但不代表我們不夠愛。
【閱讀完這篇文章,你將獲得】
- ✅ 理解孩子記憶的運作機制 為什麼痛苦比快樂更容易被記住,這不是孩子的錯
- ✅ 識別三種「無效的愛」 那些我們以為在愛孩子,實際上卻讓孩子感到壓力的方式
- ✅ 掌握「情感帳戶」的操作法則 如何讓存款大於提款,在孩子心中累積正向情感
- ✅ 學會15個具體的愛的技巧 從微時刻連結到修復對話,每一個都可以立刻實踐
- ✅ 建立親子關係的長期修復機制 當關係已經出現裂痕時,如何一步步重建信任
那天收到一位爸爸的訊息。
「思齊,我女兒昨天跟我說了一句話,讓我整夜睡不著。她說:『爸爸,你只會罵我成績不好,從來不誇我畫畫得好看。』我愣在那裡,腦袋一片空白。」
「明明上個月我還花了三千塊買一整套德國水彩給她,每天晚上都放下工作陪她畫到九點,週末還帶她去當代藝術館看展覽。為什麼在她心裡,我是一個只會責備的父親?」
「我開始拼命回想這段時間的相處。是的,我確實因為她期中考數學只考七十分而皺過眉頭。是的,我確實說過『畫畫是興趣,功課才是本分』。但我也記得那些美好的時光——我們一起調色彩的午後,我誇她『這朵花畫得像莫內』的瞬間,我把她的畫貼在冰箱上然後跟鄰居炫耀的驕傲。」
「為什麼,她記得的只有我的不滿意?那一夜我翻來覆去,想起很多類似的時刻。我幫她檢查作業兩小時,她記得的是我指出錯誤時的嘆氣。我陪她練琴一個月,她記得的是我說『節拍還是不對』時的皺眉。我忽然明白,這不是她忘恩負義,是不是有什麼我不懂的地方?」
看到這則訊息,我想起了許多類似的投稿。這不是個案,而是所有人類大腦的基本設定。
為什麼孩子只記得我們做錯的?
大腦的殘酷設定
有一天我遇到一位媽媽,她紅著眼眶,聲音都在顫抖:
「思齊,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我每天六點起床為女兒準備愛心便當,裡面有她愛吃的小熊造型飯糰。我接送她上下學,風雨無阻。我陪她寫作業到深夜,檢查每一個字是否工整。但她昨天竟然跟我說:『媽媽,你都不關心我,你只關心我的成績。』我聽了快崩潰,我做這麼多是為了什麼?」
這種委屈,幾乎每個父母都經歷過。
我們記得自己的付出,孩子記得自己的感受。而人類的大腦,有一個讓所有父母心碎的設定——負面記憶比正面記憶更深刻,更持久。
這不是孩子的錯,這是幾萬年演化的結果。想像一下遠古時代,記住哪個山洞有熊比記住哪裡有野花更重要。危險的記憶幫助我們活下來,所以大腦會優先保存那些讓我們感到威脅的經驗。
有個研究發現,人類需要五個正面體驗,才能平衡一個負面體驗帶來的影響。換句話說,你陪孩子開心玩了五個小時,但最後因為他不收玩具而生氣五分鐘,他記住的很可能就是那五分鐘的緊張。
父母在孩子心中的雙重角色
更複雜的是,父母在孩子心中有雙重身份:我們既是愛的來源,也是威脅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