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叔本華一個悲觀主義哲學家, 如何看待幸福?
- 而, 他與羅素的幸福之路, 又有什麼不同?
- 異曲同工? 殊途同歸? 不同的起始點,一樣的幸福?
- 一個向內, 一個可以說是向外, 如何內外兼具? 左右逢源?
為什麼我讀了叔本華的悲觀, 卻, 樂觀快樂起來?
叔本華的核心論點是,幸福的真正根源在於內心,而非外在。在現代社會的喧囂中,許多人常感到有所匱乏,不斷向外追求,卻忽略了向內觀照。他認為,真正的幸福並非來自財富、名聲或他人的認可,而是源於掌握自己的內心。只有找到本心,找回內在的安寧,才能獲得恆久的幸福。
影響幸福的三個關鍵因素:
叔本華將影響幸福的因素分為三類,並闡明它們對幸福的影響程度:- 人是什麼(內在)
- 這指的是一個人的個性,包括健康、力量、外貌、氣質、道德品格、智力和教養等。
- 叔本華認為這是決定幸福的關鍵因素,其重要性遠超其他兩項,因為它直接影響一個人感受幸福的能力。
- 人有什麼(財產)這指個人的財產和佔有物。
- 人在他人眼中是怎麼樣的(名聲/地位)這指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包括名聲、榮譽和社會地位。
內在力量的提升是獲得幸福的最佳途徑
叔本華強調,當一個人的精神越豐富,人生就越幸福。
- 健康是幸福的基石:
- 他認為幸福「十之八九都仰賴健康」。一個健康的乞丐比一個病弱的國王更幸福,因為健康賦予我們真正活著、享受最簡單快樂的能力。
- 犧牲健康去追求利益、升遷、名氣或轉瞬即逝的感官快樂,都是不智的行為。
- 智力帶來自給自足的快樂:
- 人類的認知能力所帶來的深層次智力樂趣,是區別於動物的最大特徵,也是幸福的重要來源。
- 豐富的內在智力生活能讓人自給自足,減少對外界娛樂的依賴。內在越豐富的人,越不需要從外界尋求刺激,外界對其的意義也越小。
- 相反地,缺乏內涵和深度思想的人,則容易感到無聊,不斷尋求外界刺激。
- 堅強正直的品格是護盾:
- 品格決定了我們如何詮釋和應對生活中的事件。
- 擁有積極的品格能讓人在逆境中保持樂觀和韌性,從挫折中學習,而非被失敗擊垮。
對待財富的態度:重在消除不幸而非揮霍享樂
- 叔本華認為,財富的真正作用在於為自己築起消除不幸和災禍的堡壘,而非用於享受和揮霍。
- 他指出,過多的財富反而會點燃無止境的慾望,帶來永不滿足的感受。財富就像海水,越喝越渴。
- 他建議人們應滿足基本需求,避免被物質慾望牽著走,透過適度生活,專注於能帶來真正滿足的事物。
他人看法的次要性:人性的最大弱點
- 叔本華認為,過度關注和解讀他人的話語和行為,會讓人內心煎熬,擁有一顆「玻璃心」。
- 他人的看法常常偏離真實情況,而且大多數人其實是平庸之輩,他們的意見不值得過度關注。
- 追求名聲和社會地位是不可靠的幸福來源,它們往往帶來更多審視和壓力,而非真正的快樂。
- 真正重要的是自我認同和信賴自己的價值觀,這能帶來內心的平靜和持久的幸福,不被外界的批評或讚美所動搖。
社交與獨處的平衡
- 叔本華提出「要麼孤獨,要麼庸俗」的觀點。
- 他認為大部分社交活動都是不自由、平庸而單調的,在思想見解方面讓人一無所獲。他指出,熱衷於社交活動的人,往往缺少豐富的內涵和有深度的思想。
- 真正有意義的獨處是減少對外界社交的需求,擴大自己內心的自由,追尋精神和思想的價值,並獲得完全的真正的平和心境。
- 對社交活動進行適當的節制,回歸自己的存在本身,成為自己,是獲得幸福的正確道路。
活在當下與閒暇的意義
- 叔本華認為,閒暇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促進幸福的手段。如果一個人只是奔著空閒時光去努力,得到的不過是空白的無聊和安逸。
- 要享受閒暇並獲得精神上的安寧,就必須把握現在、活在當下,因為只有現在才是唯一真實和真切的。不應過度擔憂未來或沉浸於過去的回憶。
- 對外界抱有一定程度的冷漠和無動於衷,有助於獨處時免除不必要的麻煩,進入「雖入世但內心出世」的狀態。
面對衰老
- 叔本華認為人生不同階段各有精彩。年輕時充滿熱情和創造性,老年時則更顯沉穩、踏實,追求短暫快感不再是首要目標。
- 老年時,人的思想和對世界的內在感覺取代直觀,判斷力更敏銳,依靠更全面深入的智慧把握事情的總體。
- 老年人的時間流動似乎加速,但他們往往更有耐心,擁有一種安寧的心境。
叔本華強調幸福是一種內在的狀態,而非取決於外在的擁有或他人的評價。他鼓勵人們專注於培養健康的身體、豐富的內心世界、堅韌的品格,並學會享受獨處和活在當下,以達到持久的內心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