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團隊管理時,最高領導者,可能是執行長、總經理或營運長等角色,其中的工作責任之一,就是對團隊的執行成效進行檢討優化,也經常需面對已發生的錯誤或損耗,進行檢討改善的推動。
如果你也曾扮演領導人的角色,請回憶一下,自己是否曾經說出「我沒有要究責,但這件事情.......」或是「這不是在究責,這是........」,
身為領導人,在推進相關優化工作時,難免需要拆解事實經過,
身為領導人,也許更在意的事情是下次別再重複相同錯誤,
身為領導人,講出「我不是要究責」也許是真的希望同事能在沒有壓力的狀況下,協助釐清事實並修正錯誤環節。
然而,溝通是一個很神奇的事情,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關係意念(Ideas of Reference)」,這是一種強烈地把他人的言行誤認為針對自己的心理狀態。雖然在臨床上屬於精神疾病的一種,但如果將強度調低,你會發現,這種「對號入座」的傾向,其實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
因此,當我們在溝通時,有些「特定描述」是很容易瞬間帶來先入為主的不適感的。「我沒有要究責」就是其中一句話。當領導者說出「我沒有要究責」時,員工可能已經進入一種自我防禦的狀態。話還沒聽完,腦中已經開始盤旋各種反駁與辯護的聲音,例如:「為什麼你不理解事情經過就要檢討我?」「這件事我也很努力了」「這根本不是我能控制的」。這些內心劇場一旦展開,員工就不再能專注在解決問題的理性層面上,反而陷入情緒防衛的漩渦。
事實上,這並非「玻璃心」,而是人們在面對權威時常見的心理反應。每個人都希望被理解、被信任,一旦感受到潛藏的指責語氣,即便只是無心的措辭,也可能引爆防衛機制。這時刻的員工,已經沒有辦法好好跟主管進行溝通了。
對員工來說,「被究責」往往不只是事情對錯的問題,而是對自我價值的質疑。領導人若能意識到這點,說話時將更能兼顧事實與關係的平衡。現代員工的多元個性,如何避免說出一些很容易被「對號入座」的言語,造成管理上不必要的耗能,怎麼開始學習避免語言誤觸情緒地雷,將是每一個主管的必修課了!
📎 作者|Mark
專注於財務策略與營運效率,擁有豐富的跨產業管理經驗,擅長將複雜數據轉化為行動方案。
以階段性經理人的角色,協助團隊理清經營脈絡、強化企業體質。
若你正面對營運上的瓶頸,歡迎透過一杯咖啡時光,聊聊 →承啟事務所-線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