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管理」:管理是一場不斷進行的對話,而不是一次性的設定。
最近分享邀約,主題圍繞在管理與組織佈建。這幾年受邀分享的主題大多也是這個方向,或許也反映出現在許多經營者和管理者,在帶領團隊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變動與挑戰。世代差異、科技工具、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都讓「怎麼管理」變得更值得深入討論。
管理這件事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
當產業型態、公司規模、文化氛圍,甚至可運用的資源不同時,都會影響到最適合的管理方式。因此,通常會從「這是過去案例」為出發點,而不是單一標準。
管理的核心,是讓事情順利發生
回到管理的本質「管理是在管什麼?」
管理,是協助事情順利推動,往組織設定的方向前進。
這當中涉及的環節不少,比如:
- 公司想走向什麼樣的未來?我們的願景是什麼?
- 為了走到那裡,需要先完成哪些具體的任務?
- 這些任務要怎麼被合理地拆解和安排?
- 團隊在什麼條件下比較容易進入狀況、產生共鳴?
- 我們又該怎麼提供適當的支持與資源,讓團隊安心地執行?
這些問題,其實都和「溝通」息息相關。當大家對方向與期望的理解是一致的,整體的推進也會更加順暢。
溝通,是協作中的核心機制
在實務上,無論計畫多完善,都可能會遇到臨時變化或執行落差。這時如果沒有定期的檢視與對話,很容易讓原本的小偏差演變成後續的延誤或誤解。
建議管理者,可以建立一個讓夥伴願意表達、安心回報的環境。例如:
- 是否有清楚的任務回報機制?
- 團隊是否能在執行過程中主動求助?
- 管理者是否有足夠的敏感度,能在需要時提供協助?
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其實都是團隊協作的基礎。
參與與共感,有助於提升目標對齊
邀請第一線的夥伴來參與任務的檢視或調整。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執行過程中最了解現況的,往往就是這些夥伴。當他們能參與討論,會更清楚整體方向,也比較容易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這種參與感,常常也能產生更強的投入感與創造力,有時甚至會跳出我們原先沒預料的好方法。
彈性與原則的平衡,是未來管理的重要課題
很多人關心彈性工時、遠距辦公該怎麼管理。這些議題確實正在改變過去對管理的想像。
未來的管理型態會越來越著重在「成果導向」與「彈性設定」的平衡上。工作是否在辦公室完成,或是否滿八小時,可能已經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更重要的是:這段時間是否被有效運用?任務是否如期達成?
當然,彈性也需要配合一定的原則與節奏,讓整體團隊運作能保持穩定。這些遊戲規則的建立,能協助團隊找到彼此合作的平衡點。
從對話中調整節奏,讓管理更有溫度
未來的管理不只是一套制度,而是一種能與團隊共同前行的節奏。建議可以試著問問自己:
- 團隊現在的理解和整體目標是否一致?
- 在遇到變化時,是否有適當的機制來進行調整?
- 你是否有打造出一個讓夥伴願意表達、願意協作的環境?
這些問題沒有唯一答案,但或許能成為你與團隊對話的起點。
願我們在管理這條路上,都能持續對話、一起成長。
📎 作者|Lulu
專注於組織發展、人才培育與策略發展,關注企業在成長過程中的轉折與調整。
陪伴企業不同階段釐清方向、建立節奏,擔任策略落地的階段性經理人。
歡迎透過一杯咖啡時光,聊聊 →承啟事務所-線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