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Home in the World》
作者:Amartya Sen推薦度:★★★★★ 5/ 5
購書平台:Amazon (電子書)
原本是要開Kindle看《Collision of Power》的,結果,手殘,點到《Home in the World》。
沒想到,意外的好看耶!!!
這本是諾貝爾獎經濟學大師阿馬蒂亞.沈恩的回憶錄。
老實說,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根本不知沈恩是誰,也忘記當初為什麼會買這本(如果沒什麼意外,大概就是特價吧)。
但無知有無知的好處,少了朝聖的心情,讀起來反而更能專注於書本本身,而非作者的光環。
⬛外公與信仰的溫柔辯證
蠻喜歡他和他外公的互動討論。
作者小的時候,外公很常在言談之間提到宗教,沈恩覺得很無聊,直接跟外公說,「我對宗教真的沒有興趣,也不想要有什麼宗教信仰。」
他外公回答:「等到你真的能夠認真為自己思考,那時,才有宗教信仰可言。到時候,你就會懂了。」
結果,沈恩長大了,鐵齒依舊不變,帶著拆台的心情,跟外公說:「外公,你錯了。雖然我一直努力地探索這世界能解的和不能解的,但也沒因此產生什麼宗教信仰的。」
他外公很平靜地說:「當你在思考這些問題,其實就是在思考宗教問題,而且你採取的途徑就是印度傳統中的無神論。所以,你其實也有了信仰。」
我覺得這段討論很溫馨又很哲學。
⬛泰戈爾學校的自由靈魂
另外,我也超喜歡他講述自己在泰戈爾創辦的學校求學的經過。
因為泰戈爾不喜歡生活環境裡有任何屏障,認為所有的屏障都有礙靈魂的自由,所以,在他辦的學校裡,學生都在戶外上課,大樹乘涼兼聽講。這讓我想到,小時候曾經風靡一時的《窗邊的小荳荳》和她的巴氏學園。
作者提到,泰戈爾非常喜愛孟加拉語和文學,但他十分厭惡囿於單一文學傳統,認為這樣只會養出墨守成規的愛國主義者,而且還白白錯失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寶貴經驗。
讀到這裡,想到新聞時不時就會出現關於教科書文言文比重的爭議,屢屢有人喈嘆時下不興讀文言文,甚至還有國文老師力搏媒體版面,嚷嚷不讀廉恥人無廉恥之類的。
兩相對照,不得不說,泰戈爾實在很有遠見。
⬛游過半場,卻因找不到意義而上岸
又,沈恩提到,當年他很迷某個孟加拉人誓言泳渡英吉利海峽的新聞。
那個孟加拉人定期都會發佈他自己是如何備賽,沈恩定期追。
下水的日子終於來了!
結果,那個人游到一半就放棄了。
記者採訪他時,問他是不是太累了?還是身體不舒服?
泳者說,都不是。純粹是他一邊游一邊想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事情,這樣做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因為找不到意義,索性棄賽,上岸了。
這個小故事,顯然不可能是這本回憶錄的重點,但我卻非常喜歡,很酷又很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