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身體會經歷許多變化,使長輩朋友們在面對突然升溫的天氣時,調節體溫變得更加困難。在極端高溫或連續數天的熱浪中,長輩們可能在天氣尚未熱到發出正式警報前,就已開始感到不適。這表示長輩們比一般人更早面臨熱相關健康風險,且情況可能更為嚴重,使他們比年輕人更易受高溫影響。但這不僅僅是因為年紀大了所引起的喔!接下來,我們將一起探討長輩們的身體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何他們對熱特別敏感,以及還有哪些其他因素造成影響。此外,我們也會了解高溫天氣會引起哪些健康問題,以及如何幫助長輩朋友們應對這些挑戰。
高齡者易受熱影響的原因
1.出汗能力下降
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超過60歲後),人體的汗腺數量減少、皮膚血流降低,功能逐漸退化。這包括汗腺分泌能力下降、活躍汗腺減少,及結構變化。因此,身體難以有效將熱量經血管輸送至表面散熱,導致自我降溫效率降低,增加中暑等熱相關疾病風險。這使高齡者更難透過流汗來調節體溫。
2.生理反應變慢
隨著年齡增長,高齡者對熱的感知與調控能力變得遲鈍。研究顯示,他們在高溫環境中的核心體溫反應與排汗啟動明顯延遲,無法迅速察覺過熱並啟動散熱。此外,老年人常因高溫或體液不足而感覺不到口渴,即使血容量已降低。在低血容量或高滲透壓刺激下,高齡者的口渴反應和飲水行為比年輕人遲緩。這種「口渴感鈍化」是高齡者脫水風險增加的主因,延誤了及時補水和降溫措施。3.慢性疾病影響
高齡者常見的慢性疾病如心臟病、肺病、腎臟病及糖尿病,會削弱身體應對高溫的能力,顯著提高中暑或熱衰竭的風險,具體原因如下:
❤️ 心臟病
- 血液循環能力下降:高溫時,身體將血液引向皮膚散熱,心臟病患者可能無法有效泵出額外血流,易導致心臟壓力增加、心律不整或心絞痛。
- 代償機制較弱:當血壓下降(如大量出汗或血管擴張時),健康心臟能迅速調整心搏出量和心率維持適當血壓,但心功能不全的高齡者因心臟收縮力和反應能力下降,無法有效進行這種調節,使他們在熱環境中的循環適應能力較差,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
🌬️ 肺病(如COPD、哮喘)
- 呼吸調節受損:高溫時身體加快呼吸散熱,但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如COPD或哮喘)難以應對這額外負擔。當環境溫度升高,這些患者肺功能無法滿足增加的呼吸需求,導致缺氧加劇或呼吸困難惡化。熱應激會加重呼吸道炎症並降低肺功能。
- 吸入熱空氣負擔增:高溫環境中,呼吸道直接接觸熱空氣對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造成額外負擔。熱空氣不僅刺激呼吸道加劇呼吸困難,還促進黏膜乾燥與炎症,同時增加體內熱累積和核心體溫。研究顯示高溫期間COPD和哮喘患者急診就診率明顯上升,與熱空氣導致的症狀惡化直接相關
🩺 腎臟病
- 體液與電解質調節失衡:高溫時腎功能不佳的高齡者難以維持水分與電解質平衡,易發生嚴重脫水,導致血容量下降、血液濃縮及血栓風險增加。電解質失衡可引發肌肉痙攣、心律不整,甚至急性腎損傷。熱浪期間,慢性腎病患者急診率可增加20-30%。
- 熱應激長期影響:長期熱暴露加速慢性腎病惡化,表現為eGFR下降加快、腎小管損傷標記物升高及尿蛋白增加。研究發現,頻繁熱浪下的腎病患者,腎功能惡化速度比正常環境快1.5-2倍,與腎臟血管收縮、局部缺血和炎症加劇有關,CKD 3-4期患者尤為明顯。
🍬 糖尿病
- 微循環功能受損:糖尿病會造成微血管病變(基底膜增厚、內皮細胞功能異常、血管彈性下降),使高齡患者皮膚微循環對熱刺激反應遲鈍。健康人皮膚微血管能迅速擴張增加血流散熱,但糖尿病患者此機制效率低,導致體溫升高速度比常人快1.5-2倍,增加熱相關併發症風險。
- 電解質易失衡:高溫會干擾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損害水分電解質平衡。患者出汗效率低且腎臟調節弱,使鈉、鉀、鎂濃度易波動。此失衡加重脫水並可能引發心律不整等心血管問題。極端情況下,高溫會使血糖控制惡化,誘發酮酸中毒、高滲性昏迷等使代謝紊亂,需立即就醫。
4. 藥物因素
- 利尿劑、血壓藥:這類控制高血壓和心臟疾病藥會影響熱調節。例如,利尿劑增加水分電解質流失;β阻斷劑會抑制皮膚血管擴張;而降壓藥會干擾血壓調節。這些作用均會降低高齡者熱耐受性,導致體溫升高、血壓波動和脫水風險。
- 其他影響熱調節藥物:抗膽鹼藥、抗抑鬱藥等藥物會干擾體溫調節機制。會影響汗腺功能、血管擴張或熱感知,進而導致散熱障礙或口渴感下降。研究顯示,服藥之高齡者在高溫環境中,因熱相關疾病住院率比未服藥者高1.5-2倍。
我們知道,現今,極端高溫與熱浪頻率正在增加,氣候變遷使其強度與持續時間顯著上升。高溫引發的健康問題來得快且難以察覺,嚴重時危及生命,特別是高齡族群。了解熱相關疾病的特徵、症狀和預警信號,就能幫助我們在炎熱氣候中做好準備,且及時採取預防措施。
熱相關疾病有哪些類型?
熱相關疾病會發生於身體無法有效散熱的時候。高溫環境使身體承受額外壓力,引發從輕度不適至危及生命的健康問題,其包括汗疹、熱痙攣、熱衰竭和中暑等。對高齡者而言,即使輕微熱症狀也可能迅速惡化,故識別這些狀況至關重要。
汗疹:俗稱痱子,是汗腺被阻塞形成的皮膚反應。常見在高溫多濕環境下,表現為紅色發癢小丘疹,且多出現在皮膚褶皺處。高齡者若持續不適可能因搔抓而增加感染風險。
熱痙攣:此為熱相關肌肉問題,表現為大肌肉群突然不自主收縮。主要是因爲高溫活動時電解質流失所致。老年人因肌肉適應力弱且電解質平衡易受干擾而特別易受影響,若不及時處理,約15-20%可能惡化為熱衰竭。
熱衰竭:此為長時間暴露於高溫且未充分補水時發生的嚴重疾病。症狀包括大量出汗、面色蒼白、皮膚冰冷、全身無力、頭暈、噁心嘔吐及心跳加速。高齡者因體溫調節能力下降更易受影響,若不及時處理可能惡化為中暑。
中暑:此為最危險的熱相關疾病,屬於醫療緊急情況。體溫可迅速上升至39.4°C以上,症狀包括停止出汗、劇烈頭痛、頭暈、噁心嘔吐、意識混亂及可能昏迷。若未及時處理可能造成永久器官損傷甚至死亡。高齡人口中暑死亡率較年輕人高3-4倍。
熱暴露影響不限於上述疾病。研究顯示,高溫天氣時,老年人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15-20%,因高溫導致血液濃縮和血壓變化,增加心臟負擔。腎臟功能也受影響,高溫下脫水風險上升,可能導致腎小管受損和急性腎損傷。慢性腎病患者風險更高,研究指出高溫期間,老年腎病患者急性腎損傷住院率可能上升25-30%。
極端高溫之因應策略
以下是高溫期間保護高齡者的實用策略,這些方法可有效降低熱相關疾病風險,尤其適用於有慢性疾病的長者:
- 經常補充水分,即使不口渴也要喝水。
- 留在有冷氣的環境中,避免正午外出。
- 穿著輕薄、淺色、透氣的衣物。
- 留意身體訊號,例如頭暈、疲倦、噁心或出汗異常。
- 有慢性病或服藥者,應與醫師討論高溫期間的健康管理。
總之,維持涼爽環境及定期補充水分,是保護高齡者免受高溫危害的關鍵策略。在極端氣候事件頻率不斷增加的當下,提前採取預防措施,才能有效避免熱相關傷害的發生。
結論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持續加劇,極端高溫已成為威脅高齡者健康的重要因素。了解熱相關疾病的風險和警訊,並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對於保護老年人至關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增強對高溫危害的認識,協助家中長輩及社區中的高齡者安全度過熱浪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