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的應用分類與內容範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言

我曾寫過一篇〈資料、筆記、手帳、備忘的差異〉,文中提到的四種內容,其實都屬於我所說的「筆記範疇」之內。 那篇文章的重點,是希望幫助作成者在開始整理或製作資料之前,先釐清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什麼,並思考其想要的目的與方向。

我對這四種記錄類型進一步拆解其差異點,目的不在於區分對錯,而是幫助行動者更明確地掌握: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正在進行的是什麼?方向是否正確?

在人生的路上一路走來,我真切感受到筆記帶給我生活、學習、工作,甚至整個人生的許多正面改變。也曾經因為堅持記錄而收穫滿滿,因為懶惰沒寫下來而留下遺憾。正是這些經歷,讓我慢慢正視筆記的重要性,並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筆記人生管理法」——讓我擁有對自我行動的節奏與步伐掌控力。

現在的我,很想把這份從生活中走出來的筆記經驗,好好地整理、分享給大家。如果你正好也對筆記感到興趣,或者正在困惑、學習中,那我誠摯地邀請你,來看看我的文章;也許其中某些片段剛好對你有一點點幫助。 如果真能對您有益,那會是我最開心的事。

接下來我想再分享一篇有關於筆記的文章。


筆記的應用分類與內容範疇

1. 實用性筆記(記錄與提醒

這類筆記以「記錄事實、提醒行動」為主,偏向工具性與功能性。

    • 小備忘紙、筆記本
    • 行程表、日曆、計劃手冊
    • 待辦事項清單
    • 工作交辦事項、會議記錄
    • 工作計劃與追蹤筆記
    • 購物清單、旅行準備清單
    • 電話紀錄、聯絡資訊備忘
    • 專案管理筆記(如甘特圖、看板筆記)

 2. 學習性筆記(知識與理解

這類筆記強調「理解、整理、吸收」資訊,是學習的延伸。

    • 課堂筆記
    • 閱讀筆記、書摘
    • 線上課程筆記、講座筆記
    • 技術筆記(如程式碼筆記、研究筆記)
    • 思維導圖、概念圖
    • 筆記型學習卡(如 Anki)
    • 筆記式寫作(Zettelkasten、Roam Research)

 3. 反思性筆記(情感與成長)

這類筆記偏向內在探索與個人成長,具有哲學與心理層面。

    • 日記、自省、檢討
    • 感受、啟發、領悟的記錄
    • 人生目標、價值觀探索筆記
    • 感恩日記、夢境筆記
    • 情緒追蹤筆記
    • 心智模型與信念筆記

 4. 系統性筆記(管理與整合)

這類筆記強調「筆記的筆記」,即如何保存、整理、回顧與應用。

    • 筆記管理系統(如 Notion、Obsidian)
    • 筆記分類、標籤、索引
    • 回顧與追溯機制(如週/月/年回顧)
    • 筆記與目標、習慣、任務的整合
    • 筆記與知識管理(PKM)
    • 筆記與創作系統(如寫作素材庫)
    • 筆記與第二大腦(Second Brain)概念

統整觀點:筆記的本質是什麼?

筆記不只是「寫下來」的行為,而是:

  • 記憶的延伸:幫助我們記住、理解、應用。
  • 思考的工具:促進反思、創造、決策。
  • 自我對話的場域:與自己對話、探索、成長。
  • 知識的系統化容器:將零散資訊轉化為可用資源。

學會並使用它,一定對你的人生成長路上有所幫助。

 
【作者】筆記人‧KeepNoter ////
一位喜歡利用筆記來記錄、思考、計劃與生活行動的人。
※FB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keepnoter
※更多我的訊息與資源分享請到『筆記人的名片』上查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筆記人‧Keepnoter 的沙龍
35會員
82內容數
此沙龍主要是分享沙龍主個人數十年來在「作筆記這件事」上投入的經驗與作品分享。 希望與同好朋友們共同來探討筆記時的各種方法、技巧與可能的應用。
2025/07/24
我在指導同學們學習如何為自己設計一套專屬的個人的「自我學習成長型資料筆記管理系統」時,常發現學員們對要操作的內容與其名詞不清楚甚至誤解形發生;在此將其觀念做一整理,方便大家認識。 讓「作成者」由自己的角度,來看「資料」、「筆記」、「手帳」和「備忘」這四種作業內容的核心差異。
Thumbnail
2025/07/24
我在指導同學們學習如何為自己設計一套專屬的個人的「自我學習成長型資料筆記管理系統」時,常發現學員們對要操作的內容與其名詞不清楚甚至誤解形發生;在此將其觀念做一整理,方便大家認識。 讓「作成者」由自己的角度,來看「資料」、「筆記」、「手帳」和「備忘」這四種作業內容的核心差異。
Thumbnail
2025/07/18
本文摘自《筆記學: 個人筆記的實踐方法》第一章 筆記的意義 筆記不只是一份抄寫記錄,如果對筆記的認知還停留在只是一份抄寫,把所看所聞所想記下來備忘的東西,請在讀完本書後,調整對筆記的認知。 做筆記的好處不僅能幫助你提高工作和學習的質量,還能增強你的自信心,讓你在面對挑戰時更有條理和準備充分。
2025/07/18
本文摘自《筆記學: 個人筆記的實踐方法》第一章 筆記的意義 筆記不只是一份抄寫記錄,如果對筆記的認知還停留在只是一份抄寫,把所看所聞所想記下來備忘的東西,請在讀完本書後,調整對筆記的認知。 做筆記的好處不僅能幫助你提高工作和學習的質量,還能增強你的自信心,讓你在面對挑戰時更有條理和準備充分。
2025/07/09
[筆記人的沙龍]上關於「筆記方法」的精選文章目錄輯
2025/07/09
[筆記人的沙龍]上關於「筆記方法」的精選文章目錄輯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數位筆記管理中,標籤混亂是一個常見問題,尤其是當出現許多重複標籤時。例如,“#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源管理”,“#旅行”和“#旅遊”,“#啟發”和“#啟示”這些類似的標籤會導致分類繁複而臃腫,長期下來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Thumbnail
在數位筆記管理中,標籤混亂是一個常見問題,尤其是當出現許多重複標籤時。例如,“#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源管理”,“#旅行”和“#旅遊”,“#啟發”和“#啟示”這些類似的標籤會導致分類繁複而臃腫,長期下來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Thumbnail
關於筆記,我們以為有記有保佑,或記得越詳細越好;關於寫作,我們以為是從無到有的過程,不知如何從先前的筆記中來挖寶。許多對筆記的迷思,妨礙人們成為多產的寫作者,使生產力無法提升。看官們,請繼續跟著我的腳步,讓我來跟大家介紹卡片盒筆記法。它的精髓,不僅在於做筆記的方式,更在於做筆記的心態!
Thumbnail
關於筆記,我們以為有記有保佑,或記得越詳細越好;關於寫作,我們以為是從無到有的過程,不知如何從先前的筆記中來挖寶。許多對筆記的迷思,妨礙人們成為多產的寫作者,使生產力無法提升。看官們,請繼續跟著我的腳步,讓我來跟大家介紹卡片盒筆記法。它的精髓,不僅在於做筆記的方式,更在於做筆記的心態!
Thumbnail
筆記不僅僅是信息的簡單搬運,更應該成為我們思考和成長的工具。那麼,什麼樣的內容值得我們記錄?答案是:有啟發性的內容。
Thumbnail
筆記不僅僅是信息的簡單搬運,更應該成為我們思考和成長的工具。那麼,什麼樣的內容值得我們記錄?答案是:有啟發性的內容。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可以將一本書先概括性的做筆記,過些日子回過頭來,看完自己摘要後,重讀一遍時,每一章節都做短一點的筆記,然後就可以停,不需要進一步。不是說一定不要,你真的很愛,要反覆看,每一行的紀錄,也是個人自由,這邊講的是一般情況。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可以將一本書先概括性的做筆記,過些日子回過頭來,看完自己摘要後,重讀一遍時,每一章節都做短一點的筆記,然後就可以停,不需要進一步。不是說一定不要,你真的很愛,要反覆看,每一行的紀錄,也是個人自由,這邊講的是一般情況。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覆蓋了隨時記錄、覆盤、記錄生活感受、戒斷不好的習慣以及像子彈筆記一樣的整理等內容。文章重點強調記錄生活感受,並提到了使用手機記錄的方式,以及如何利用筆記法和覆盤來達到自我管理的效果。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覆蓋了隨時記錄、覆盤、記錄生活感受、戒斷不好的習慣以及像子彈筆記一樣的整理等內容。文章重點強調記錄生活感受,並提到了使用手機記錄的方式,以及如何利用筆記法和覆盤來達到自我管理的效果。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瞭如何做筆記和思考的方法,包括條列式書寫、回想老師的話、創造邏輯架構等。文章強調了寫筆記如何幫助思考,並提供了一些萬能筆記法的技巧。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瞭如何做筆記和思考的方法,包括條列式書寫、回想老師的話、創造邏輯架構等。文章強調了寫筆記如何幫助思考,並提供了一些萬能筆記法的技巧。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筆記的內容和筆記技巧,並提供了一些實用的方法。作者強調了筆記的目的、定期整理和複習以及實踐輸出導向。讀者可以透過本文學習到如何寫出有意義的筆記以及提高記憶力的方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筆記的內容和筆記技巧,並提供了一些實用的方法。作者強調了筆記的目的、定期整理和複習以及實踐輸出導向。讀者可以透過本文學習到如何寫出有意義的筆記以及提高記憶力的方法。
Thumbnail
1.憑藉第二大腦,我們可以記錄所有的想法、過去發生的事情以及未來的計畫,還有任何我們看到的有用的資料,也就是記錄過去、現在和未來;作者依據實際應用的角度,將需要紀錄的區塊分成4大類 (1) 各個領域的知識 (2) 需要完成的專案 (3) 日記,即個人日常生活和活動的記錄 (4) 備忘訊息
Thumbnail
1.憑藉第二大腦,我們可以記錄所有的想法、過去發生的事情以及未來的計畫,還有任何我們看到的有用的資料,也就是記錄過去、現在和未來;作者依據實際應用的角度,將需要紀錄的區塊分成4大類 (1) 各個領域的知識 (2) 需要完成的專案 (3) 日記,即個人日常生活和活動的記錄 (4) 備忘訊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