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站在會議室前方,手裡握著遙控器,掌心早已濕透。這是她第一次獨自向高層簡報,台下是主管冷靜的面孔和幾位資深前輩。
一開場,投影畫面突然閃了一下,接著整個黑掉。預演了三遍的內容瞬間消失,耳邊傳來輕微的竊笑聲。她站在原地,腦中一片空白,甚至有種想逃走的衝動。
那一刻,她不是不想冷靜,只是身體先替她反應了恐懼。她感覺到自己聲音顫抖、脈搏亂跳、臉漲得發燙。她最怕的不是簡報失敗,而是變成一位情緒失控、不夠堅強、不值得信任的人。她深吸一口氣,彷彿要用盡全身力氣來穩住自己。她放下遙控器,抬起頭說:「既然電腦出問題,那我就口頭說明,請大家想像一下畫面。」
語氣不重,卻意外平穩。她用最簡單的語言講完剩下的簡報,沒有閃躲、沒有抱怨。結束時,主管只留下一句話:「臨場反應不錯,很棒!」
沒有人知道,她剛才打贏了一場無形的戰役。那場戰役的對手,是自己快要失控的情緒。
我們常常誤解了理智的本質。我們以為理智是天生的,有些人就是比較冷靜,不容易慌。
但事實是,理智是一種選擇,不是性格,而是練習出來的力量。
情緒來的時候,我們當然會慌、會怕、會想逃,但理智讓我們在那個瞬間,做出「我還可以試著撐一下」的選擇。
理智不是沒有情緒,而是有能力在情緒裡保有一點點清醒。
這樣的清醒,有時只是一個停頓、一口深呼吸、一句不急著出口的回應。但正是這些微小的選擇,慢慢建立出我們內在的穩定。
真正的理智,是柔軟而有力的。
真正的成熟,不是壓抑情緒,而是選擇不讓情緒主導人生。
你可以難過,但不用做出會後悔的選擇;你可以焦慮,但仍然保持尊重與清晰。
你不需要完美,只要在關鍵時刻,讓理智稍微靠前一點。
這樣的選擇,其實就是一種溫柔的自我掌控。它不是為了討好世界,而是為了照顧好那個在風暴中顫抖的自己。
你會發現,最值得信任的不是環境是否穩定,而是你自己能不能穩住。
練習情緒來臨時的「一秒選擇權」
下次當你感受到情緒要升起時,不妨試著做這三件小事:
- 暫停一秒 —— 把呼吸拉長一點,讓「自動反應」變成「有意識的選擇」。
- 命名情緒 —— 對自己說:「我現在正在焦慮。」光是命名,就能減弱情緒的力量。
- 回到當下 —— 問自己一句:「現在這一刻,我最需要的是什麼?」不是明天,也不是一週後,只是現在。
這些動作看似微不足道,但正是構成理智的磚瓦。
不是為了成為一個不動如山的人,而是能在風裡站穩腳步,對自己說:「我有情緒,但情緒不能定義我。」
如果你願意,從今天開始,為自己多爭取那一秒鐘。
那是從慌亂走向穩定的起點,也是你成為一個溫柔而堅定的大人最重要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