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都認為身體健康是一件重要的事。也因此,我們都會有補充保健品、保養品的習慣。舉例來說,當身體出現疲倦、脹氣、情緒低落、睡不好、皮膚變差……我們會很直覺地選擇一些對應的處理方式:
累了 → 補 B 群
眼睛乾 → 補葉黃素
抵抗力差 → 補維他命 C、鋅
皮膚狀況差 → 吃膠原蛋白、葡萄籽
但在使用這些產品的過程中,你是不是也曾冒出這樣的疑問:
「這東西真的有效嗎?」
「為什麼別人說有用,但我好像沒什麼感覺?」
這些疑問背後,其實反映出一個擔心:
❝ 我們的身體真的有吸收嗎? ❞
腸道菌叢,才是吸收的關鍵
或許我們都很直覺地認為,當食物或是保健品等東西進入我們的腸道,理應都能完全被吸收。但別忘了,我們的腸道中住著大量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不僅協助分解食物,還能促進營養成分的轉化與吸收。
然而,當腸道菌叢失衡時,不只會影響消化與代謝,還可能大幅降低保健品的吸收效率,甚至讓一些原本有益的營養成分變成身體的負擔,造成反效果。
舉例來說,像是魚油、葉黃素、輔酶 Q10、維生素 A/D/E/K 等脂溶性營養素來說,這些成分的吸收需要膽鹽幫助進行「乳化」,而膽鹽的生成與循環(如下圖),其實與腸道菌密切相關。

|G1| 脫共軛作用1:乳化效率降低,導致脂溶性營養(如魚油、葉黃素)吸收效果變差
|G2| 產生次級膽汁酸(DCA、LCA)2:細胞毒性增加,破壞腸道屏障,引發慢性發炎與腸道健康惡化
|G3| 改變腸道酸鹼值3:干擾 Micelle(微膠粒)的形成與穩定性,進一步影響脂質吸收
|G4| 抑制 FXR/FGF15 通路4:使膽鹽生成不足,降低脂質與脂溶性營養的吸收能力
也就是說,當菌叢失衡時,會連帶影響 G1–G4 所對應的膽鹽代謝過程,導致脂溶性營養素的分解與吸收變得困難。這些本該被吸收、送入血液的營養素,反而滯留在腸道內,成為壞菌的食物來源。
腸肝軸:雙向惡性循環
其實,不單腸道菌叢會影響膽鹽,反過來膽鹽也會影響腸道菌叢,形成一種雙向干擾。
- 膽鹽過多具抗菌性 → 抑制好菌生長
- 次級膽汁酸毒性高 → 傷害腸道黏膜,進一步讓菌叢惡化
最終變成:
吸收變差 → 發炎加劇 → 腸道菌叢惡化 → 再次影響吸收 → ……
這就是所謂的「腸肝軸失衡」,不只消化功能下滑,也會讓全身陷入慢性低度發炎狀態。
💡 不只吸收不好,皮膚也會出問題
而我們不知不覺間陷入了慢性低度發炎狀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明明很努力保養、擦保濕、吃膠原蛋白,但皮膚依然乾燥、暗沉、長痘,甚至經常搔癢。
這不是皮膚的錯,而是根源在腸道。
當腸道菌叢失衡時,不只營養不容易送達肌膚,腸道的發炎反應也會透過循環系統影響皮膚的菌叢生態,進而導致一些我們常見的肌膚問題。
舉例來說:
- 濕疹:有益菌(如 Lactobacillus)減少,免疫耐受力下降
- 乾癬:壞菌(特定 Firmicutes 菌群)過度增殖,促進慢性發炎
- 酒糟性皮膚炎:發炎菌株增加,導致皮膚微生態失衡
- 痤瘡(長痘):腸道屏障功能下降,內毒素進入循環,促使皮脂腺發炎、油脂分泌異常
這些我們直覺上會認為的皮膚問題,其實往往都是體內失衡的訊號5。
✅ 想要健康,先從照顧腸道菌做起
我們都希望擁有健康的身體,透過補充保健品來維持活力和美麗,也已成為許多人的日常習慣。但如果我們忽視了腸道菌叢的健康,這些花費不小所購得的保健品,效用可能大打折扣,甚至還可能增加身體的代謝負擔。這樣一來,不僅離健康更遠,還可能讓身體狀況變得更加複雜。
因此,與其只專注在補充保健品,不如先從「調理與維護腸道菌叢」著手,讓身體具備良好的吸收與代謝條件。如此一來,保健品才能真正發揮效果,幫助你擁有更健康、有活力的生活狀態。
References
- Enright, E. F., Joyce, S. A., Gahan, C. G., & Griffin, B. T. (2017). Impact of Gut Microbiota-Mediated Bile Acid Metabolism on the Solubilization Capacity of Bile Salt Micelles and Drug Solubility. Molecular pharmaceutics, 14(4), 1251–1263. https://doi.org/10.1021/acs.molpharmaceut.6b01155
- Shi, L., Jin, L., & Huang, W. (2023). Bile Acids, Intestinal Barrier Dysfunction, and Related Diseases. Cells, 12(14), 1888. https://doi.org/10.3390/cells12141888
- Łozińska, N., & Jungnickel, C. (2021). Importance of Conjugation of the Bile Salt on the Mechanism of Lipolysis. Molecules (Basel, Switzerland), 26(19), 5764. https://doi.org/10.3390/molecules26195764
- Stroeve, J. H., Brufau, G., Stellaard, F., Gonzalez, F. J., Staels, B., & Kuipers, F. (2010). Intestinal FXR-mediated FGF15 production contributes to diurnal control of hepatic bile acid synthesis in mice.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a journal of technical methods and pathology, 90(10), 1457–1467. https://doi.org/10.1038/labinvest.2010.107
- Mahmud, M. R., Akter, S., Tamanna, S. K., Mazumder, L., Esti, I. Z., Banerjee, S., Akter, S., Hasan, M. R., Acharjee, M., Hossain, M. S., & Pirttilä, A. M. (2022). Impact of gut microbiome on skin health: gut-skin axis observed through the lenses of therapeutics and skin diseases. Gut microbes, 14(1), 2096995. https://doi.org/10.1080/19490976.2022.2096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