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話|「你不是有在上班?孝親費什麼時候給?」
在亞洲,有一種孩子長大後會默默扛起的角色:家庭的經濟支柱。
不是因為我們願意,而是因為這些話——
「你不是有在上班?」
「孝親費什麼時候給?」
「幫忙分擔家裡開銷,不過分吧?」
這些話聽起來理所當然,卻像一張無限期提款卡,隨時準備從我們身上刷扣。
—
從二十歲開始工作以來,每個月匯回家的錢就像一筆固定稅金。
1萬、2萬、3萬……有時甚至佔了薪水的一半。
節日紅包、醫藥費、車貸、突如其來的「最近手頭緊」,我們就得想辦法生出來。
沒有人問我們:夠不夠用?吃不吃得飽?過得快不快樂?
我們從小只被灌輸三件事:
「你要孝順。」
「你要乖。」
「你要聽話。」
三句話,組成了我們人生的防逃圍牆。
直到某一天,我們才發現——
這不是孝順,是情緒勒索底下的金錢控制,是一種以愛之名行之的自我掏空。
—
在亞洲,父母對子女的經濟依賴從來不是例外,而是常態。
很多家庭裡,父母不會理財,卻要孩子補破洞;
投資失敗,不是檢討自己,而是把孩子當責任的接手人。
有些父母甚至明說:
「我現在沒退休金,以後就靠你了。」
孩子不是保險,也不是提款機,
但有些父母,從一開始就把「生小孩」當成未來養老的備案。
—
當我們收入多一點,他們不是開心,不是感謝,而是冷嘲熱諷:
「你賺那麼多要幹嘛?死了也帶不走。」
我們努力升遷、熬夜加班、被資方壓榨、被同事陷害、被職場PUA,
卻沒有空間可以累,因為在他們眼裡,只要還能賺,就沒有資格喊苦。
他們不懂我們的工作,不理解焦慮與倦怠,
他們只在乎一件事:這個月你轉了多少錢回來?
—
我們不是沒想過拒絕。
但每次說「這個月可能沒辦法」,
換來的不是理解,而是一句:「你現在翅膀硬了喔?」
你會被罵自私、不孝、沒良心;
說不出「我不想再給了」,因為你會被貼上——
- 「不孝子」
- 「逆女」
- 「養你有什麼用?」
- 「我怎麼會生出你這種孩子?」
這些話句句像針,不是要你思考,而是逼你閉嘴。
—
很多人說:「你都住家裡又不用繳房租,還有什麼好抱怨的?」
但他們不知道,免費的,其實最貴。
我們用的不是錢在換住宿,而是——
・自己的自由,
・自己的選擇權,
・自己的心理健康,
・還有那些原本屬於我們的夢想、計劃、未來——在支付。
每一次關門、每一次累了想休息、每一次說出不同意見,
都可能換來一句:
- 「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拔大,你什麼態度!」
- 「現在有錢了,就不認父母了,真是不孝。」
我們不是住在家裡,我們住在一個隨時會爆炸的情緒戰場,
而我們,就是裡面那顆永遠不能反抗的炸彈。
—
🧠 心理學補充:你不是壞孩子,你只是被迫扮演了「錯誤的角色」。
在心理學上,這種狀況叫做角色反轉(Parentification):
當父母把原本應該由自己承擔的責任、焦慮、生計壓力,轉嫁給孩子。
孩子,從應該被照顧的角色,變成了家庭的:
- 照顧者
- 情緒平衡器
- 經濟支援員
—
這種父母常見的特徵包括:
- 無法承認錯誤,總把情緒轉嫁為指責:「你讓我很失望」
- 把孩子當成延伸,不允許你有自己的人生
- 習慣用「我為你犧牲這麼多」讓你內疚、閉嘴、繼續奉獻
而我們,就成了:
- 把「金錢」當作「愛」的孩子
- 一拒絕就滿身罪惡感的孩子
- 被壓榨還不敢喊痛的孩子
你不是壞。你只是太習慣當那個不麻煩人的人。
但你也有權利說:我不想再給了、我也需要被照顧、我快撐不下去了。
—
這不是你一個人的故事。
這是整整一代人,從小被教「聽話才是好孩子」,
長大後卻沒人教我們:怎麼保護自己、怎麼說「夠了」。
—
在很多文化裡,養育是父母的責任,不是孩子的債務。
但在亞洲,孩子卻常常被當作「父母的投資報酬率」。
—
你不是不孝,
你只是終於受夠了——
總是要掏出錢、掏出時間、掏出人生,
卻永遠換不來一句「謝謝」或真正的關心。
有時候,不是我們不想幫,
是你再怎麼幫,也填不滿他們的貪心和空虛。
因為真的讓人疲憊的,不是物質貧乏,是那種從不反省的貪婪。
人窮不可怕,但心窮才是真的救不了。
—
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
你是不是也曾懷疑,自己到底是孩子,還是家庭的工具人?
你又是從哪一句話、哪一個時刻,才開始慢慢覺醒?
歡迎留言,分享你聽過最刺耳的「孝順語錄」。
我們都在這裡,一起拆解那些用愛包裝的勒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