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以前學英文的時候,那種查一個單字得翻半天紙本字典的日子嗎?老師總是要我們帶著那本厚重的工具書,而比較厲害的同學則自備 Longman 英英字典,彷彿自帶聚光燈一樣閃亮。但老實說,我完全沒那個耐心。一篇文章幾十個單字,查完前面早忘了後面,進度一整個卡住。那時候我超想拜託爸媽買台電子辭典,像是當年風靡全班的「無敵 CD-65」,查得快,還能順便玩個魔術方塊解壓(雖然常被沒收)。
從工具書到 Google 搜尋
老師鼓勵我們用紙本字典,其實是想讓我們透過找字母、比對字根這種「手動操作」的過程,更深刻記住單字,順便練習例句的理解。但時代變了,Google 問世後,只要輸入幾個關鍵字,答案立刻跳出來。我們這一代的學習方式,已經正式從「翻字典時代」進化成「關鍵字搜尋時代」。
AI 時代的學習模式:Vibe Research
不過,方便歸方便,要把查到的資料進一步整理、歸納出重點與洞察,這件事還是得靠我們的大腦才行。尤其現在進入了大型語言模型(LLM)興起的年代,很多企業都在推「深度研究」(Deep Research)概念。意思是說:你只需要給 AI 一個主題,它就能幫你自動爬資料、整理報告。這其實就像進入了一個叫做「Vibe Research」的全新時代。
有一次看我兒子用 ChatGPT 寫成語作業,一邊聊天一邊完成,說真的,這一幕還蠻有未來世界的既視感。雖然覺得這樣很方便,但也讓我思考:現在 AI 這麼強,難道我們只需要被動接受它給的答案就好?那我們人類還剩什麼價值?
人類角色:AI 的教練,而非被取代者
其實,「Research」這個字本來就來自「Re(反覆)」+「Search(搜尋)」,意思是要不斷探索、重新檢視資料。未來 AI 當然可以幫我們整理很多資訊,但作為人類,我們應該更像是「AI 的教練」,讓它幫我們解題,而不是取代我們思考。
核心能力:問對問題
要做到這件事,我們得強化三種能力:
- 溝通能力 — — 能清楚說明我們想知道什麼。
- 同理心 — — 能理解別人或 AI 回應背後的立場與情境。
- 洞察力 — — 能從龐大的資料中找出真正有價值的切入點。
這三項加總起來,就是一種我們很需要的能力:「問對問題」。
觀察那些企業中的領導者,他們不一定是最懂技術的人,但幾乎都有一項共同點:很會問問題。他們能引導團隊看見問題的本質,進而找到創新的解法。
結語:會問問題,才是真正的競爭力
在 AI 的時代裡,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不再是被動接收答案,而是持續地和 AI 問答、交談,透過對話挖掘更深層的思考。你問得越好,AI 給的回應就越精準;而我們的理解,也才能真正被拓展。
AI 不會取代我們,但會放大我們的提問力。會問問題的人,在 AI 時代將更具競爭力。因為資料人人可查,但問題的深度,來自於我們的大腦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