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小時候玩拼圖的感覺嗎?一開始桌上散落著無數小碎片,每一片都像是獨立的存在。慢慢地,你開始找到相配的邊緣,一片接一片,最終拼出完整的圖案。可能你從沒想過,我們的內心世界也是這樣一片片拼湊起來的。
心理學家Winnicott有多年診治孩子的經驗,他的理論帶我們走進寶寶最初的內心世界。那些散落在心靈深處的記憶碎片,正默默影響著我們的一生。
▋ 未整合的原始狀態
一盒剛拆開的樂高積木、一鍋剛開火煮的雜菜湯、音樂會開始前樂器同時在調音、調色盤上亂擠的顏料⋯⋯
寶寶的內心世界就是這樣,充滿無限可能。
這個「未整合」的狀態不是病態。寶寶沒有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心靈和身體也還沒完全連結。他們能感受到每一絲細微的感覺,但無法形成完整連貫的印象。
▋ 意識的小島慢慢浮現
隨著成長,意識開始從無意識的海洋中浮現,像是一座座小島。
一開始這些島嶼孤立無援,彼此沒有橋樑連接。慢慢地,島嶼變大了,橋樑也越來越多。意識的版圖日趨完整。
就像地球70%都是海洋一樣,我們的心靈世界也不可能完全被意識佔據。有些島嶼仍是孤島,有些記憶和感受永遠飄浮在無意識的深處。
▋ 當整合不完整時會發生什麼?
寶寶分不清楚哭泣的自己和安靜的自己是同一個人,分不清楚陪他玩耍的媽媽和罵他的媽媽也是同一個人。這是正常的「未整合」狀態。
整合過程隨著孩子長大逐漸完成,但如果這個整合過程不太順利,一些「意識島嶼」會保持分離狀態。在極端情況下,這些分離的部分讓我們看似另一個人。
在解離狀態下,有些人可能走了幾十公里也毫無記憶。解離性人格的患者也有幾個毫不相似的人格。Winnicott認為,解離現象正來源於早期發展中不完整的整合。
那些最初散落的記憶碎片,如果沒有好好拼砌,就會像孤島一樣漂浮在心靈深處,影響我們一生的情感模式。
▋ 為什麼心情不好時看什麼都不順眼?
有一次蘇軾和好友高僧佛印參禪,問佛印覺得他像什麼。佛印說他覺得蘇軾像尊佛。蘇軾則笑說自己覺得佛印像一攤牛糞。
見佛印並不反駁,他回家後向妹妹炫耀自己的口才。蘇軾的妹妹一針見血:「佛印心中有佛,看你像佛;你心中有什麼,自己想想吧!」
這個禪宗故事,完美說明了心理學中的「投射」現象。
Winnicott發現,寶寶最初完全活在投射的世界裡。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如何區分內心和外界,所以把所有內在感受都投射到環境中。
心情好的時候,整個世界都是彩色的、溫柔的;心情壞的時候,世界就變得充滿敵意、到處都是威脅。這不是寶寶故意的,而是他們唯一理解世界的方式。
在這個階段,寶寶以為自己就是整個世界。想要攻擊時,就覺得整個世界都在反擊;感到快樂時,就覺得世界充滿愛意。Winnicott稱這為「原始報復」(Primary Retaliation)的狀態,不是真的報復,而是內心感受完全等同於外在現實的心理狀態。
▋ 幻覺與現實的神奇融合
在寶寶最早期的內心世界裡,完全是「心想事成」。
他想要媽媽餵他時,媽媽就出現了。他不想要媽媽時,媽媽就會消失、被毀滅了。
想像餓了的寶寶,內心充滿飢餓的不適和攻擊欲望。他心想要「攻擊」媽媽的乳房,在他的內心世界中,這是真實的攻擊。
當媽媽真的來餵奶時,外在現實豐富了寶寶飢餓的感覺:媽媽的溫暖、奶的甜味、肌膚的觸感⋯⋯這些真實感覺讓心裡的幻想和現實結合。
當媽媽在一次次餵他後還反覆來到,他漸漸明白內心世界不完全等同現實世界。
寶寶逐漸學會:「原來『不想要』不等於『毀滅』,原來自己不是無所不能的神,世界也不會因為自己的情緒而末日降臨。」
▋ 為什麼有些人害怕滿足?
有些人深深恐懼被滿足,因為在早期經驗中,「滿足後不再需要」等同於「毀滅」。為了避免失去,他們選擇永遠不讓自己的需求被真正滿足。
這些早期的記憶碎片雖然意識不到,卻深深影響著成年後的情感模式。理解這個原始的心理機制,或許能幫助我們更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反應。
▋ 從神話回到人間的寶寶
心靈裡的材料慢慢開始整合,之後會發生什麼事呢?
Winnicott觀察到一個看似平凡,卻極其重要的行為:大約5-6個月大的寶寶,會把抓到的東西放進嘴裡嘗試。
寶寶抓起什麼:可能是一塊蘋果、或是一輛玩具車,然後放進嘴裡咬咬看。是蘋果、是甜的:他咀嚼吞嚥,感到滿足;玩具車、是難吃的:他放鬆手臂讓它掉落。
這個簡單動作背後是心理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寶寶開始知道什麼是「內心」,什麼是「外面」!
他把外界的東西吃掉,放到內心世界。那塊蘋果不只充飢,也豐富了他內心世界:「這個是甜的,我喜歡吃。」那輛玩具車雖然不能吃,但嘗試的過程也填補了認知的空白:「原來玩具車不能吃。」
▋ 媽媽不再是身體的延伸
更重要的是,他明白到媽媽有實體、也有內心世界,就如他一樣。寶寶開始理解:媽媽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不再只是自己身體的延伸。
這是人際關係的開始。從這一刻起,寶寶可以真正與媽媽建立關係,而不是把她當作自己的一部分。
很多故事都說孩子的靈魂原本住在天上,有一天他們投胎到人間,成為媽媽的孩子。雖然Winnicott不是寫故事的作家,他的敘事也驚人地相似。
他認為在明白「外在」和「內在」的分別前,寶寶活在一個神話般的世界裡:以為自己無所不能,情緒就是整個宇宙的情緒,想要暴風雨就有暴風雨,想要陽光就有陽光。
但現實慢慢平衡了這種全能感(Omnipotence)。寶寶學會:「原來世界不會因為我的情緒而毀滅重建,原來一天不會有20次世界末日。」
▋ 安全的環境是一切的前提
所有這些發展都需要一個前提:安全穩定的環境。就像Winnicott常說的,「寶寶無法獨自存在」。
只有在媽媽持續的照顧和回應中,寶寶才能安心地探索內外世界的差異,慢慢建立起穩固的自我感。
每個看似平凡的日常互動,其實都在幫助寶寶從天上真正來到人間。那些散落的記憶碎片,在愛的環境中慢慢拼湊成完整的自我。
心理成長不是一條直線,而是無數小小積木慢慢拼湊的過程。多一點理解,或許能幫助我們更溫柔地對待自己內心那些孤獨的小島,那些還在等待整合的記憶碎片。
重點整理:
- 心理發展從「未整合」開始:寶寶的內心世界像散落的拼圖碎片,需要時間和安全環境慢慢拼湊
- 投射是寶寶理解世界的方式:心情不好時看什麼都不順眼,正反映了我們內心最原始的投射模式
- 5-6個月是心理里程碑:寶寶學會區分「內在」和「外在」,人際關係從此真正開始
- 從全能幻想回到現實:寶寶原本以為自己是神,現實的平衡讓他們安全地「投胎下凡」
- 理解內心的分裂狀態:當我們感到情緒解離時,記得這可能源於早期整合過程的不完整,那些散落的記憶碎片仍在等待被溫柔地拼砌
此文參考 〖 D.W. Winnicott - Primitive Emotional Development (19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