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砌完整的自我 — 心理學家Winnicott 談寶寶如何建構內心世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你還記得小時候玩拼圖的感覺嗎?一開始桌上散落著無數小碎片,每一片都像是獨立的存在。慢慢地,你開始找到相配的邊緣,一片接一片,最終拼出完整的圖案。可能你從沒想過,我們的內心世界也是這樣一片片拼湊起來的。

心理學家Winnicott有多年診治孩子的經驗,他的理論帶我們走進寶寶最初的內心世界。那些散落在心靈深處的記憶碎片,正默默影響著我們的一生。

▋ 未整合的原始狀態

一盒剛拆開的樂高積木、一鍋剛開火煮的雜菜湯、音樂會開始前樂器同時在調音、調色盤上亂擠的顏料⋯⋯

寶寶的內心世界就是這樣,充滿無限可能。

這個「未整合」的狀態不是病態。寶寶沒有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心靈和身體也還沒完全連結。他們能感受到每一絲細微的感覺,但無法形成完整連貫的印象。

▋ 意識的小島慢慢浮現

隨著成長,意識開始從無意識的海洋中浮現,像是一座座小島。

一開始這些島嶼孤立無援,彼此沒有橋樑連接。慢慢地,島嶼變大了,橋樑也越來越多。意識的版圖日趨完整。

就像地球70%都是海洋一樣,我們的心靈世界也不可能完全被意識佔據。有些島嶼仍是孤島,有些記憶和感受永遠飄浮在無意識的深處。

▋ 當整合不完整時會發生什麼?

寶寶分不清楚哭泣的自己和安靜的自己是同一個人,分不清楚陪他玩耍的媽媽和罵他的媽媽也是同一個人。這是正常的「未整合」狀態。

整合過程隨著孩子長大逐漸完成,但如果這個整合過程不太順利,一些「意識島嶼」會保持分離狀態。在極端情況下,這些分離的部分讓我們看似另一個人。

在解離狀態下,有些人可能走了幾十公里也毫無記憶。解離性人格的患者也有幾個毫不相似的人格。Winnicott認為,解離現象正來源於早期發展中不完整的整合。

那些最初散落的記憶碎片,如果沒有好好拼砌,就會像孤島一樣漂浮在心靈深處,影響我們一生的情感模式。

▋ 為什麼心情不好時看什麼都不順眼?

有一次蘇軾和好友高僧佛印參禪,問佛印覺得他像什麼。佛印說他覺得蘇軾像尊佛。蘇軾則笑說自己覺得佛印像一攤牛糞。

見佛印並不反駁,他回家後向妹妹炫耀自己的口才。蘇軾的妹妹一針見血:「佛印心中有佛,看你像佛;你心中有什麼,自己想想吧!」

這個禪宗故事,完美說明了心理學中的「投射」現象。

Winnicott發現,寶寶最初完全活在投射的世界裡。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如何區分內心和外界,所以把所有內在感受都投射到環境中。

心情好的時候,整個世界都是彩色的、溫柔的;心情壞的時候,世界就變得充滿敵意、到處都是威脅。這不是寶寶故意的,而是他們唯一理解世界的方式。

在這個階段,寶寶以為自己就是整個世界。想要攻擊時,就覺得整個世界都在反擊;感到快樂時,就覺得世界充滿愛意。Winnicott稱這為「原始報復」(Primary Retaliation)的狀態,不是真的報復,而是內心感受完全等同於外在現實的心理狀態。

▋ 幻覺與現實的神奇融合

在寶寶最早期的內心世界裡,完全是「心想事成」。

他想要媽媽餵他時,媽媽就出現了。他不想要媽媽時,媽媽就會消失、被毀滅了。

想像餓了的寶寶,內心充滿飢餓的不適和攻擊欲望。他心想要「攻擊」媽媽的乳房,在他的內心世界中,這是真實的攻擊。

當媽媽真的來餵奶時,外在現實豐富了寶寶飢餓的感覺:媽媽的溫暖、奶的甜味、肌膚的觸感⋯⋯這些真實感覺讓心裡的幻想和現實結合。

當媽媽在一次次餵他後還反覆來到,他漸漸明白內心世界不完全等同現實世界。

寶寶逐漸學會:「原來『不想要』不等於『毀滅』,原來自己不是無所不能的神,世界也不會因為自己的情緒而末日降臨。」

▋ 為什麼有些人害怕滿足?

有些人深深恐懼被滿足,因為在早期經驗中,「滿足後不再需要」等同於「毀滅」。為了避免失去,他們選擇永遠不讓自己的需求被真正滿足。

這些早期的記憶碎片雖然意識不到,卻深深影響著成年後的情感模式。理解這個原始的心理機制,或許能幫助我們更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反應。

▋ 從神話回到人間的寶寶

心靈裡的材料慢慢開始整合,之後會發生什麼事呢?

Winnicott觀察到一個看似平凡,卻極其重要的行為:大約5-6個月大的寶寶,會把抓到的東西放進嘴裡嘗試。

寶寶抓起什麼:可能是一塊蘋果、或是一輛玩具車,然後放進嘴裡咬咬看。是蘋果、是甜的:他咀嚼吞嚥,感到滿足;玩具車、是難吃的:他放鬆手臂讓它掉落。

這個簡單動作背後是心理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寶寶開始知道什麼是「內心」,什麼是「外面」!

他把外界的東西吃掉,放到內心世界。那塊蘋果不只充飢,也豐富了他內心世界:「這個是甜的,我喜歡吃。」那輛玩具車雖然不能吃,但嘗試的過程也填補了認知的空白:「原來玩具車不能吃。」

▋ 媽媽不再是身體的延伸

更重要的是,他明白到媽媽有實體、也有內心世界,就如他一樣。寶寶開始理解:媽媽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不再只是自己身體的延伸。

這是人際關係的開始。從這一刻起,寶寶可以真正與媽媽建立關係,而不是把她當作自己的一部分。

很多故事都說孩子的靈魂原本住在天上,有一天他們投胎到人間,成為媽媽的孩子。雖然Winnicott不是寫故事的作家,他的敘事也驚人地相似。

他認為在明白「外在」和「內在」的分別前,寶寶活在一個神話般的世界裡:以為自己無所不能,情緒就是整個宇宙的情緒,想要暴風雨就有暴風雨,想要陽光就有陽光。

但現實慢慢平衡了這種全能感(Omnipotence)。寶寶學會:「原來世界不會因為我的情緒而毀滅重建,原來一天不會有20次世界末日。」

▋ 安全的環境是一切的前提

所有這些發展都需要一個前提:安全穩定的環境。就像Winnicott常說的,「寶寶無法獨自存在」。

只有在媽媽持續的照顧和回應中,寶寶才能安心地探索內外世界的差異,慢慢建立起穩固的自我感。

每個看似平凡的日常互動,其實都在幫助寶寶從天上真正來到人間。那些散落的記憶碎片,在愛的環境中慢慢拼湊成完整的自我。

心理成長不是一條直線,而是無數小小積木慢慢拼湊的過程。多一點理解,或許能幫助我們更溫柔地對待自己內心那些孤獨的小島,那些還在等待整合的記憶碎片。

重點整理:

  1. 心理發展從「未整合」開始:寶寶的內心世界像散落的拼圖碎片,需要時間和安全環境慢慢拼湊
  2. 投射是寶寶理解世界的方式:心情不好時看什麼都不順眼,正反映了我們內心最原始的投射模式
  3. 5-6個月是心理里程碑:寶寶學會區分「內在」和「外在」,人際關係從此真正開始
  4. 從全能幻想回到現實:寶寶原本以為自己是神,現實的平衡讓他們安全地「投胎下凡」
  5. 理解內心的分裂狀態:當我們感到情緒解離時,記得這可能源於早期整合過程的不完整,那些散落的記憶碎片仍在等待被溫柔地拼砌

    此文參考 〖 D.W. Winnicott - Primitive Emotional Development (1945)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心火相傳・Hearitage
0會員
4內容數
精神科醫生・心理科普作者 榮格心理分析受訓中 @ ISAPZURICH 分享心理健康與精神分析文章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寫東西的時候,我經常先觸碰一些游離的情緒,順利的話,順著某條情緒往裡面走,可以遇見別有生機的洞穴。 童年經驗必然影響了成年以後的行為模式,儘管有一些心理勵志的說法,說人可以完全掌握自己,完全擺脫過去的習性和限制,開創全新的局面。 理論上可以,但童年經驗是初次認識世界最初的基石,之後的世
Thumbnail
□寫東西的時候,我經常先觸碰一些游離的情緒,順利的話,順著某條情緒往裡面走,可以遇見別有生機的洞穴。 童年經驗必然影響了成年以後的行為模式,儘管有一些心理勵志的說法,說人可以完全掌握自己,完全擺脫過去的習性和限制,開創全新的局面。 理論上可以,但童年經驗是初次認識世界最初的基石,之後的世
Thumbnail
每次瀏覽關於內在小孩的文章時,總會看到那麼一句:我們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所以我一直以為內在小孩只有一個,但當我開始療癒內在小孩時,我發現我遇到不只一個內在小孩……
Thumbnail
每次瀏覽關於內在小孩的文章時,總會看到那麼一句:我們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所以我一直以為內在小孩只有一個,但當我開始療癒內在小孩時,我發現我遇到不只一個內在小孩……
Thumbnail
沒有公主、也沒有怪獸和英雄,回歸到一如你我的平凡人,深入探究全人類共通的心理
Thumbnail
沒有公主、也沒有怪獸和英雄,回歸到一如你我的平凡人,深入探究全人類共通的心理
Thumbnail
對於”內在小孩”這個名詞,大部分的人都聽過,也略知一二,但是”內在父母”則是相對較少被討論的主題 "內在父母" 是一個心理學和心理療癒的概念,最早由心理治療師 #艾瑞克·柯恩(Eric Berne)提出,它是一種內在的心智狀態,代表著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對父母的印象和模仿 內在父母通常分為兩個部分:
Thumbnail
對於”內在小孩”這個名詞,大部分的人都聽過,也略知一二,但是”內在父母”則是相對較少被討論的主題 "內在父母" 是一個心理學和心理療癒的概念,最早由心理治療師 #艾瑞克·柯恩(Eric Berne)提出,它是一種內在的心智狀態,代表著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對父母的印象和模仿 內在父母通常分為兩個部分:
Thumbnail
孩子的天真燦爛,彷彿是大自然賜予我們最純淨的禮物。 每當細細端詳一張張孩子的畫作,我總能被深深打動,感受到一種難以形容的溫暖力量。 這就是孩子們內心世界的可貴能量,透過筆觸、線條和色彩的流瀉,化為視覺上的詩意。 著名心理學家-里夫‧福伊溝斯基 (Lev Vygotsky)在兒童繪畫心理分析理論
Thumbnail
孩子的天真燦爛,彷彿是大自然賜予我們最純淨的禮物。 每當細細端詳一張張孩子的畫作,我總能被深深打動,感受到一種難以形容的溫暖力量。 這就是孩子們內心世界的可貴能量,透過筆觸、線條和色彩的流瀉,化為視覺上的詩意。 著名心理學家-里夫‧福伊溝斯基 (Lev Vygotsky)在兒童繪畫心理分析理論
Thumbnail
每一幅兒童畫作都充滿了想像力和創造力,並反映了他們深藏的情感和經歷。文章探討了兒童繪畫的意義和心理分析的重要性,呼籲支持和尊重每個孩子的心靈,並分享了作者的社群資訊。
Thumbnail
每一幅兒童畫作都充滿了想像力和創造力,並反映了他們深藏的情感和經歷。文章探討了兒童繪畫的意義和心理分析的重要性,呼籲支持和尊重每個孩子的心靈,並分享了作者的社群資訊。
Thumbnail
繼上一篇的文章, 因而看見自己的狀態, 開始也跟療癒自己內在小孩, 也做了跟自己和解關係, 我發現我到內在小孩好生氣喔😢 原來一直忽略到她的感受, 原來我都沒有好好跟自己和解關係, 也療癒童年創傷以及青少年時期的創傷, 並撿回那時候的靈魂碎片, 以及胎內記憶,連結到那時候母親的心
Thumbnail
繼上一篇的文章, 因而看見自己的狀態, 開始也跟療癒自己內在小孩, 也做了跟自己和解關係, 我發現我到內在小孩好生氣喔😢 原來一直忽略到她的感受, 原來我都沒有好好跟自己和解關係, 也療癒童年創傷以及青少年時期的創傷, 並撿回那時候的靈魂碎片, 以及胎內記憶,連結到那時候母親的心
Thumbnail
題外 在方格子所發的每一篇文章, 都是在與內在自己對話跟了解自己, 真正要的是什麼, 從文字療癒自己,以及與不斷內在小孩對話, 我知道內在小孩的她, 曾經她是被我塵封在一個, 木製的六邊形盒子裡, 放在森林中的土裡,當我打開蓋子時, 看到自己的內在小女孩,留著長髮, 捲曲著身體
Thumbnail
題外 在方格子所發的每一篇文章, 都是在與內在自己對話跟了解自己, 真正要的是什麼, 從文字療癒自己,以及與不斷內在小孩對話, 我知道內在小孩的她, 曾經她是被我塵封在一個, 木製的六邊形盒子裡, 放在森林中的土裡,當我打開蓋子時, 看到自己的內在小女孩,留著長髮, 捲曲著身體
Thumbnail
這週聽吾境私塾「愛的理論-Winnicott與這個時代的生命條件」課程聽完第三堂課了!重點摘錄與心得將分成兩篇文章來撰寫,分別是你現在正在讀的本篇文章,以及下週的文章。     (小提醒:這系列文章分享的筆記都以列點的形式,以斜體字列出我上課的筆記,每篇文章只列五點,讓大家比較有
Thumbnail
這週聽吾境私塾「愛的理論-Winnicott與這個時代的生命條件」課程聽完第三堂課了!重點摘錄與心得將分成兩篇文章來撰寫,分別是你現在正在讀的本篇文章,以及下週的文章。     (小提醒:這系列文章分享的筆記都以列點的形式,以斜體字列出我上課的筆記,每篇文章只列五點,讓大家比較有
Thumbnail
  內在小孩是一個心理學上的概念,指的是在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存在著一個類似於童年時期的自我存在。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在20世紀初提出的,他認為內在小孩是一種自我存在的投射,代表著個人對自己童年時期的經驗和記憶的深層意識。   內在小孩的內涵包括童年時期的各種情感體驗、需要和渴望,包括受到
Thumbnail
  內在小孩是一個心理學上的概念,指的是在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存在著一個類似於童年時期的自我存在。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在20世紀初提出的,他認為內在小孩是一種自我存在的投射,代表著個人對自己童年時期的經驗和記憶的深層意識。   內在小孩的內涵包括童年時期的各種情感體驗、需要和渴望,包括受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