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spiritual)到底是什麼?這個詞愈發頻繁地被使用,卻少有人真正思考它的含義。
我自己有意無意之間,也傾向迴避這個詞,思考後發覺在我的腦裡它其實語意不詳;更進一步思維,發覺目前主流使用「靈性」的語境裏,它較不能正向形容,而比較能反向解釋,比如:
「靈性就是非世俗性,非物質性的,是兩者的反面。」
雖然靈性涵蓋精神性,但也非單純精神性,否則不需另立一詞。追究「靈性」一詞,會發覺其在中文與英文spiritual一詞,有類似之處也有不同。
中文「靈性」的本義,我認為可以從「這個人富有靈性」「這篇作品富有靈性」的句義中提純出來;是泛指一種自然性,活潑天真的性質;並且從中可以看出中文「靈性」之本義繼承自「道家」影響。
而英文spiritual一詞,雖一開始源於更神聖,更存在形上根源的意涵,隨著發展則更逐漸更偏向精神性,非物質的一種模糊集合概念。由於近代的修行風潮是從西方回吹東方,因此中文「靈性」,也逐漸吸收了西方概念,而在修行語境內被轉化成了包含「精神性」「非物質」的概念。
前文說「靈性就是非世俗性,非物質性的,是兩者的反面。」,就是對於這個語境下的「靈性」的思考結果。
這就來到了此篇的主題,如果「靈性」一詞,無論是西方概念或東方概念,如果保持原意,兩者都是邏輯自洽且沒有問題的。
西方概念的「靈性」是一個哲學詞彙,是屬於邏輯理性思考存在本質的需求而產生的自然結果,用以指涉物質之外的存在層面,並非直接源自修行實踐,只是一種用來界定範疇的詞,是進行思維的分類工具。
東方概念的「靈性」則原本是對契合自然意趣狀態的表述,原非如同spiritual般指涉某存在本質,且本義並不進行物質與精神的二分,也非嚴格的概念分類。東方的「靈性」如果跟修行有所關聯,也非修行的核心,而是修行後的結果。
目前普遍使用的「靈性」概念,實際上已經無意識地混合了東西方兩種本質不同的語義結構。這種混合不僅無助於修行的澄明,反而製造出一種邏輯上無法成立的幻想體。
若據東方語境,「靈性」僅為修行自然產生的結果,而非其過程更非目標;若依西方語境,「靈性」屬於形上思維的分類工具,非修行實踐的路徑。兩者各自自洽,但其混合體卻無可立足之處。
簡而言之,這個世界並無一種同時「非世俗」「可修行」「屬精神性」「具出世傾向」且可被指認為實體的存在物。「靈性」作為語詞,一旦混合了彼此矛盾的結構,就已無法對應任何實質現象,只能成為語言的幻象。
於是不深究何謂「靈性」卻錨定「靈性」詞語的「靈性圈」,許多人難免會在虛幻裏蹉跎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