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有一年開學時,看到新學期的新課表,差點要昏倒,媽呀!怎麼這麼多汽車科的課,腦中無限的輪迴跑過,每年排到實用技能班上課,簡直就像中了頭獎,旁邊的老師都會靠過來安慰這位頭獎得主,頭獎得主心中無限惆悵。
會選擇進入實用技能班當學生,基本上以就業性質為導向,故當學生學習的引擎發不動時,老師要先點燃自己的火花,在汽車科教書,有時候感覺自己不是在教課,而是在開一間不收費的修車廠——只不過這修的不是車,是學生的學習動力
而我是一位英文老師,卻當學期幾乎每天穿梭在汽車科的教室裡。對,沒錯,我教的不是手排變速箱,不是引擎解剖,是...Be動詞。。
每次上課,總會有人邊走邊吃,邊滑邊笑,還會邊比自己改過什麼「車尾管」或「排氣聲浪」,或在講「低級的笑話」,而我在念「英文句子」,他們在討論「最近遇上哪個妹子好看」,全場根本兩個頻道。但身為老師,我也不是省油的燈,我告訴我自己:如果這台車發不動,不能直接報廢,我得試試幾種方法——不管是換電瓶、清油路,還是...換個說法講課!
第一天走進班級的時候,我還穿著有點正式的服裝,心裡盤算著要用怎樣的暖身活動來破冰。但我的開場白還沒講完,後面已經有人開吃洋芋片,前排有人戴著耳機看影片,還有人站起來直接走去窗戶邊大喊:「欸欸欸我昨天把避震器換掉啦!」
我心裡只想:「老師不是應該上課嗎?這裡到底是車聚還是教室?」
但接下來學生的一句話,直接讓我內心「煞車失靈」:
「老師,我以後要修車,不要去美國,也不去外商,為什麼我要學英文?」
這句話,其實問得很誠實。我當時沒立刻回答,因為我也在問自己同樣的問題:我要怎麼讓這些學生相信「英文有用」?
有一次我改變策略,直接把教材變成「VR虛擬實境,學生用最愛的手機,做虛擬實境,裡面有出現修車廠、洗車店等」並且融合生活英文對話,我和他們說你以後要開改裝店,總不能只賣給台灣人吧」「你想做跨國企業,不能只會說中文吧」的風格來講,說到「英文對話」我就問:「你總不能讓客人和你英文對話時,你叫客人請講中文?」瞬間有人笑了,有人說:「老師你這講法好像可以喔!」這時我發現一件事——這些學生不是不想聽,而是他們「沒感覺」。
雖然他們還是會吃東西、走來走去,但開始有些人會對我說:「老師,那個‘ignition system’是不是點火系統?」這時候我知道,不用管他嘴裡還吃著早餐,但他真的有聽進去。
所以我常常告訴自己一句話:教英文,不一定從課本開始;讓學生相信你,是每一堂課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