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科學的數學基礎課|第5課】這些「方向感超好」的向量,是模型背後的導航員!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 文/資料科學家練習生


你走在路上,手上拿著指南針,指南針告訴你「方向」,但它不會告訴你「多遠」。

在數學裡也有一種東西專門負責「方向」和「距離」的資訊,那就是──向量(Vector)

在前幾篇,我們學過怎麼量一個向量的長度(範數),現在我們要更進一步來看看:

👉 有哪些「有特殊能力」的向量? 👉 又有哪些「整齊得像軍隊」的向量組合?


✳️ 一、單位向量(Unit Vector):只有「方向」沒有「大小」

這種向量的特色是:

它的長度 = 1

也就是說,它只代表一個方向,但不帶「多遠」。

公式:

= x ÷ ‖x‖

🧠 這叫做「把向量單位化」,意思是:

不管原本多長,我們都縮小或放大,讓它的長度變成 1!

🔧 在資料科學中,單位向量就像:

  • 把每個人的走路方向都對齊來比較
  • 把數據的大小「標準化」,方便看趨勢而不是看量級

✳️ 二、正交向量(Orthogonal):彼此完全無關的方向

你還記得「內積」是什麼嗎?

簡單說,內積是拿來看「兩個向量有多同方向」。

而當兩個向量完全不一樣方向,互成 90 度時──

它們的內積 = 0

這種關係就叫做「正交」!

🧠 想像你走東、你朋友走北,你們的方向就互不干擾,是完全「正交」的!

🔍 在機器學習中,我們常用「正交」來保證:

  • 不同變數之間沒有干擾
  • 資料維度彼此獨立、乾淨

✳️ 三、正交矩陣(Orthogonal Matrix):整隊整齊又方向分明

正交矩陣就是一個超整齊的矩陣,裡面:

  • 每一「行」和每一「列」都是單位向量
  • 而且彼此都是正交關係

用數學的話來說:

Aᵀ × A = A × A= I(單位矩陣)

🧠 意思是:

這個矩陣裡的向量不但長度一樣(都是 1)

而且方向完全不重疊(彼此 90°),堪稱完美!

🔧 在資料科學中,我們用正交矩陣來:

  • 保證資料轉換時不會扭曲資料
  • 執行「旋轉」或「保持距離」的數據處理操作(例如 PCA 主成分分析)

✳️ 四、正交單位向量(Orthonormal):最完美的向量組合!

這是最厲害的組合包!一組向量如果:

  • 彼此正交(方向完全不重疊)
  • 每個都是單位向量(長度都是 1)

那我們就叫它們是「正交單位向量」,英文是 Orthonormal Vectors

🧠 這種向量組合非常穩定又好用,是許多 AI 模型、壓縮演算法、圖像轉換的基礎。

想像一個小隊,每個人走不同方向、都走同樣速度,合作無間、超好管理!


🔁 總複習:向量界的「完美隊伍」怎麼長?

🔹 單位向量:只有方向、長度 = 1  
🔹 正交向量:彼此方向差 90 度,內積 = 0
🔹 正交矩陣:每行每列都是正交單位向量
🔹 正交單位向量:方向不同又長度一致的完美夥伴

🚀 小總結:資料的「方向感」就是靠它們!

你未來會發現,很多資料其實只是「方向+大小」的組合。

而單位化、正交化、矩陣組合,就是在幫助我們:

  • 看得更清楚(去除雜訊)
  • 算得更精準(避免干擾)
  • 模型學得更聰明(更快收斂、更穩定)

📮 下次我們來聊「內積是怎麼計算的?可以幫我們判斷兩個人是不是同路人?」

喜歡這系列文章嗎?歡迎留言或收藏,我會用最簡單的方式,陪你邁向資料科學家的第一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溫蒂的夢幻島航海日誌
1會員
19內容數
我是 Wendy,一位相信知識可以讓世界更美好的學習者。 白天是品保工程師,晚上是資料筆記的整理者。 正在深入統計與品質管理,也持續探索資料科學與商業邏輯的連結。 偶爾也會記錄家庭經營、親子對話與自由工作者的嘗試。 每一篇文章,都是給自己的備忘錄,也希望成為你前行路上的地圖。
2025/08/04
這篇文章介紹資料科學中四種常見且重要的矩陣:單位矩陣、對稱矩陣、反矩陣和奇異矩陣,並以淺顯易懂的比喻說明其特性和用途,幫助讀者快速理解矩陣在機器學習、影像處理和推薦系統中的應用。
2025/08/04
這篇文章介紹資料科學中四種常見且重要的矩陣:單位矩陣、對稱矩陣、反矩陣和奇異矩陣,並以淺顯易懂的比喻說明其特性和用途,幫助讀者快速理解矩陣在機器學習、影像處理和推薦系統中的應用。
2025/08/04
這篇文章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了範數 (Norm) 的概念,並結合生活化的例子,例如走路、計算距離等,說明 L1 範數、L2 範數、Max 範數和 Frobenius 範數。文章也解釋了範數在資料科學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幫助資料科學家分析數據。
Thumbnail
2025/08/04
這篇文章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了範數 (Norm) 的概念,並結合生活化的例子,例如走路、計算距離等,說明 L1 範數、L2 範數、Max 範數和 Frobenius 範數。文章也解釋了範數在資料科學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幫助資料科學家分析數據。
Thumbnail
2025/08/03
透過自助餐點菜的例子,淺顯易懂地解釋矩陣乘法,並說明其在資料科學中的應用。
Thumbnail
2025/08/03
透過自助餐點菜的例子,淺顯易懂地解釋矩陣乘法,並說明其在資料科學中的應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高中數學主題練習—向量分點公式
Thumbnail
高中數學主題練習—向量分點公式
Thumbnail
高中數學主題練習—向量分點公式
Thumbnail
高中數學主題練習—向量分點公式
Thumbnail
高中數學主題練習—點與圓之關係
Thumbnail
高中數學主題練習—點與圓之關係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2 函數概念小史 1.2.1 中譯的來源 1.2.2 一個速度問題 1.2.3 幾何的方法 二 這一百廿一頁其實只是第一版的一個附錄,名為「幾何學」。除了坐標系統的引進,笛卡兒明顯地結合了幾何和代數的語言。事實上,所謂「解析幾何」就是用代數方法表述被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2 函數概念小史 1.2.1 中譯的來源 1.2.2 一個速度問題 1.2.3 幾何的方法 二 這一百廿一頁其實只是第一版的一個附錄,名為「幾何學」。除了坐標系統的引進,笛卡兒明顯地結合了幾何和代數的語言。事實上,所謂「解析幾何」就是用代數方法表述被
Thumbnail
大語言模型(如GPT-3和GPT-4)的出現改變了我們與機器互動的方式。這些模型能夠理解和生成自然語言,實現許多以前無法想像的應用。然而,你可能會好奇,這些模型究竟是如何理解語言的?這裡,我們來探討一個關鍵的概念:「一切語義都是關係」。
Thumbnail
大語言模型(如GPT-3和GPT-4)的出現改變了我們與機器互動的方式。這些模型能夠理解和生成自然語言,實現許多以前無法想像的應用。然而,你可能會好奇,這些模型究竟是如何理解語言的?這裡,我們來探討一個關鍵的概念:「一切語義都是關係」。
Thumbnail
本文提供快速的計算方式,不考慮相機校正的部分,主要會解釋單應性矩陣的計算原理,但要精確還是要進行相機校正。本文主要包括單應性矩陣的定義與計算、實際的校正方式,以及程式碼示例。
Thumbnail
本文提供快速的計算方式,不考慮相機校正的部分,主要會解釋單應性矩陣的計算原理,但要精確還是要進行相機校正。本文主要包括單應性矩陣的定義與計算、實際的校正方式,以及程式碼示例。
Thumbnail
在為「質數」此純數學範疇搜索相關的教學資源時,我發現到一個很好用的教具,那就是「Anchor Chart(錨點圖)」,類似於「海報展示」,對於純數學抽象概念的引導、闡明非常有幫助。
Thumbnail
在為「質數」此純數學範疇搜索相關的教學資源時,我發現到一個很好用的教具,那就是「Anchor Chart(錨點圖)」,類似於「海報展示」,對於純數學抽象概念的引導、闡明非常有幫助。
Thumbnail
高中數學主題練習—求空間中直線參數式
Thumbnail
高中數學主題練習—求空間中直線參數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會帶著大家複習以前學過的格子點DP框架, 並且以移動路徑Unique Path的概念與應用為核心, 貫穿一些相關聯的題目,透過框架複現來幫助讀者理解這個演算法框架。 格子點DP框架 依循題目的定義和規則,找出格子點移動的共同模式。 以本篇文章的例題為例,每一步可以選擇往右走一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會帶著大家複習以前學過的格子點DP框架, 並且以移動路徑Unique Path的概念與應用為核心, 貫穿一些相關聯的題目,透過框架複現來幫助讀者理解這個演算法框架。 格子點DP框架 依循題目的定義和規則,找出格子點移動的共同模式。 以本篇文章的例題為例,每一步可以選擇往右走一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