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17歲我希望知道的升學真相》:為何它將「學歷社會」從詛咒,重新定義為凡人的唯一武器?

更新 發佈閱讀 21 分鐘
17歳のときに知りたかった受験のこと、人生のこと。

17歳のときに知りたかった受験のこと、人生のこと。


一本不說漂亮話的暢銷書,如何解開升學與人生的殘酷真相?

《17歲的時候,我希望知道的升學與人生真相》(日文書名:『17歳のときに知りたかった受験のこと、人生のこと。』)這本書,由YouTube知名教育頻道『wakatte.TV』的營運者びーやま(bi-yama)與協力者高田ふーみん(Takada Fumin)共同著作,於2025年3月由鑽石社出版後,迅速突破10萬冊銷量,成為暢銷書。

它不僅僅是升學參考書或勵志書,更是一部文化產物,以獨特的方式探討了現代日本青少年面臨的升學壓力與根深蒂固的**「學歷社會」結構。 本書「不說漂亮話」的直白態度是其最大的魅力和行銷策略核心。 它拋棄了學校和傳統媒體常說的冠冕堂皇之詞,直接揭示了學歷濾網的現實和大學名稱的社會意義等令人不悅的真相。 這種「極端誠實」**的風格,強烈地抓住了在資訊爆炸時代不知該相信什麼的年輕人及他們的父母的心。

書籍整體結構與作者背景

本書的成功不僅在於內容新穎,更暗示了新一代指導者形象的出現。 過去由學校前輩提供實際經驗的非官方建議,如今由びーやま這樣的YouTuber以虛擬形式承擔。 許多讀者評論,特別是家長,表示「比起父母說的,知名YouTuber的話更能打動孩子」。 這表明,作者「因為自己也經歷過同樣的道路,吃過苦,所以才能說」的這種可信度,超越了傳統權威(教師或父母)的影響力。 本書被接受為來自一個親切的「前輩」的坦率且實用的建議,而非權威立場的說教。

びーやま氏以高中時偏差值僅37,卻在重考一年後考上早稻田大學的**「逆轉合格者」身份,引發了讀者的共鳴與親近感。 而高田ふーみん氏則擁有京都大學肄業的背景,並扮演著高舉「學歷至上主義」的「學歷怪物」**這一挑釁角色。 這兩位截然不同的人物所交織的對話,為本書增添了獨特的深度與娛樂性。

本書以模仿學校課程的7個「時間課表」構成,每個章節處理一個與大學升學和人生相關的重要主題。 這種結構讓讀者感覺自己不是在讀一本難懂的學術書,而是在參與一場引人入勝的研討會。


七個「時間課表」的核心訊息與詳盡解析

本書的七個章節,以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討升學與人生的議題,旨在提供年輕人更為現實且具啟發性的指引。

第一堂課:不平等的社會中,大學入學考試是唯一平等的競技場

這個章節指出,現代社會充滿經濟差距等各種不平等,但大學入學考試卻是**「凡人唯一可以一決勝負的場域」。 書中斷言學歷是「擁有絕無壞處的東西」和「武器」。 這種「武器」的比喻很巧妙,強調學歷的雙面性:它可以成為必殺技,也可能變成無用的廢物,全看擁有者如何運用。 重要的是,學歷只不過是「能夠努力的人」向社會證明自己的證明書**,它本身並不保證一個人的品格。

大學入學考試不僅僅是考驗知識,更是重新定義為「面對不擅長之事並加以改善的能力」,即**「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過程。 びーやま氏指出,社會的差距比想像中更嚴峻,出生環境、父母經濟能力、居住地區等,都讓人生來就處於不平等的境地。 然而,在這樣不平等的社會中,大學入學考試卻是一個相對平等的系統。 這與2000年代初暢銷書《龍櫻》中「讀書是在這個國家唯一被允許的平等」的訊息不謀而合。 雖然入學後的學生生活和求職活動仍會受到經濟差距的影響,但在入學考試這個公平競爭的場域,知識和思考能力這些可見的成果卻能得到評價。

金句

「學歷是一把武器。要讓武器發揮作用還是讓它生鏽,全看自己。」

解説:這句話濃縮了本書對學歷的看法。 它不盲目崇拜學歷,也不將其視為一無是處,而是將其視為增強個人能力的「工具」。 並且,強調工具的價值取決於持有者自身的「主體性」。 這種賦權的思想貫穿全書。

金句

「『學歷的世界』是凡人唯一可以一決勝負的場域。」

解説:這是書中最具挑釁性也最現實的訊息之一。 對於沒有天賦或家世背景等與生俱來優勢的「凡人」來說,規則明確、全國統一標準評估的大學入學考試,才是最能公平競爭的場所。 這聽起來或許與現代社會尊重多元價值的風氣背道而馳,但它精準地捕捉了許多年輕人所面臨的現實。


個人經驗:びーやま氏以自身偏差值37重考一年後考上早稻田大學的經歷,證明了即使出身平凡,努力也能逆轉。 他指出,像大谷翔平這種高中畢業也能成功的人是極少數的,而對於大多數沒有壓倒性才能的「凡人」來說,學歷是獲得機會的必要工具。 他更強調,學歷是「努力的證明書」

第二堂課:我們是否能用自己的頭腦做出決定?

第二章強調了升學選擇中**「主體性」的重要性。 書中警告許多高中生可能被老師或父母的意見,或是「莫名的氛圍」所影響,而輕率地決定志願學校。 尤其提醒地方高中生留意被建議就讀當地大學的風氣,以及無批判地接受父母價值觀的情況。 本書主張,如果沒有明確想做的事情,那麼「先提升學力並爭取更好的學校」才是正確的選擇**。

輕易選擇當前學力能進入的大學,無異於自行限制未來的選擇,並嚴酷地指出求職活動從大學入學考試時就已經開始了。 心理學中的「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和「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也會影響學生的判斷,導致他們容易隨波逐流。 びーやま氏建議學生應擺脫「升學是團體戰」的觀念,因為**「你的生命是你的」**。

金句

「不要隨波逐流,要遵循自己的軸心,主體性地活著。」

解説:這是本書最終想要傳達的人生教訓。 大學選擇被定位為考驗這種主體性的第一個重要關卡。 書中指出,整個升學過程是訓練學生不依賴他人評價,而是憑藉自己意志開創人生的場域。 這超越了單純的升學指導,是普世的人生指引。

個人經驗:作者自身的經驗表明,許多人在升學時並非主動選擇,而是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 他強調,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至少要努力提升學業,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權。

第三堂課:學歷有總比沒有好,但它不是幸福的絕對條件

本章肯定學歷的價值,但也明確其局限性。 學歷是拓展人生選擇、獲得社會信用的強大工具,但它不保證幸福。 書中警示**「學歷殭屍」**的危險性,即過度執著於學歷而失去其他價值,並提出「別被學歷支配!馴服學歷!」的有力訊息。 書中還提供了一個觀點: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日本的學歷社會其實並非那麼固化,鼓勵讀者多角度看待事物。

びーやま氏坦言學歷「不是沒有關係」,而是**「有學歷通常更有利」。 厚生勞動省調查顯示,大學畢業生與高中畢業生在終身薪資方面約有7000萬日元的差距。 然而,學歷僅是起跑線,之後的人生如何活躍是另一回事。 幸福度不僅由收入決定,還與工作意義、家庭關係、健康狀況等多種因素交織。 幸福學研究也顯示,當年收入超過一定水平後,收入與幸福度的相關性就會減弱。 本章還提出了「浪人是合法作弊」**這個有趣的說法。 びーやま氏將浪人定位為「人生中幾乎唯一被允許重來」的特殊機會。

金句

「學歷是起跑線的差異,之後的人生取決於自己。」

解説:學歷固然能帶來初期優勢,但真正的成就和幸福在於畢業後的持續努力和自我實現。 它強調了學歷的工具性而非目的性,告誡讀者不要成為「學歷殭屍」。

個人經驗:びーやま氏與高田ふーみん的對比:一個逆轉合格者,一個中途退學的「學歷怪物」,顯示學歷並非人生唯一的成功路徑。 作者提及大公司創業者多高學歷,但中小企業經營者不盡然,說明成功多樣性。 他本人也有大學退學的經驗,傳達了人生不一定非要走在既定軌道上的訊息。

第四堂課:考試很重要,但把高中生活完全獻給考試則有些可惜

本章對完全以考試為中心的高中生活敲響警鐘。 雖然學習當然重要,但書中也強調了人際關係、社團活動、戀愛等高中時代獨有的經驗的價值。 本書主張高中不應僅僅被視為大學的預備學校,而應被珍惜為人格養成的場所。 為了學習而犧牲一切,長遠來看可能會是人生的損失,書中提示了這種平衡感。

章末的專欄還吐露了作者自己高中時代的煩惱,引發讀者共鳴。 びーやま氏鼓勵學生平衡學習與玩樂,集中學習時專心,玩樂時盡情。 發育心理學也指出,青少年時期的多元經驗對人格形成有巨大影響。 書中提到**「決定自己可能性的是自己」**這句話也令人印象深刻,鼓勵學生不要過度自我設限。 **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的學生更容易長期成功。

金句

「考試很重要,但把高中生活完全獻給考試則有些可惜。」

解説:這句話傳達了本書對全面發展的重視。 考試固然是重要的一環,但高中生活作為人生獨特的階段,其間的人際互動、社團活動、探索興趣等經驗,對於人格成長和未來人生的豐富性同樣不可或缺。

個人經驗:びーやま氏在高中時代也有過打工的經驗。 他反思,當時如果能更多地平衡學習與玩樂,可能會更好。 他強調,人生不只是學習,也需要體驗青春時光的寶貴。

第五堂課:掌控考試的隱藏必修科目「心態」

本章詳細闡述了作為決定考試成敗關鍵隱藏因素的**「心態」**的重要性。 書中指出,實現逆轉合格的人,都具備「沒有根據的自信」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它強調了放棄完美主義、在正式考試時不慌張、穩健地拿下能得分的問題的重要性。

同時,也引入了現代熱詞**「時間效益」(タイパ,Time Performance)**的概念,提倡有目的意識的高效學習,而非長時間的拖沓學習。 書中還指出,重考成功的案例較少,因此在應屆時就確立高效學習方法至關重要。 維持動力、管理壓力、保持自我肯定感等對學習效率和表現有很大影響。 適度壓力(eustress)能提高學習效率,而過度壓力(distress)則會阻礙專注力和記憶力。 びーやま氏介紹了積累「小成功經驗」、自我鼓勵等心態強化方法。 心理學中的「分散練習」(Spacing)和「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等概念也與書中的建議相符。 研究數據顯示,考生壓力的最有效緩解方式是與朋友交談,這突顯了社群支持的重要性。

金句

「不夠努力的時候,精神上反而更難受。…痛苦,就是正在成長的證據。」

解説:這段話精準地捕捉了考生的心理。 它撫慰了許多學生因怠惰或拖延而產生的罪惡感。 並且,將學習的痛苦不僅僅視為一種苦痛,而是像肌肉痠痛般的「成長痛」。 這種巧妙的框架轉換,減輕了許多讀者的心理負擔。

個人經驗:びーやま氏強調,他本人也是心態比較脆弱的人,但正因如此,他理解心態的重要性。 他指出,即使只有微小的成功,累積起來也能增強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和韌性(resilience)。 他鼓勵讀者不要放棄,因為「現在就是最早的時候」。

第六堂課:無論選擇哪個學系,將來的夢想大部分都能實現

本章為煩惱學系選擇的高中生提供了大膽的視角。 書中主張,對於沒有社會經驗的高中生或大學生而言,所選的「專業」意義不大,許多職業幾乎可以從任何學系開始。 真正重要的是,

大學四年中你投入了什麼、積累了什麼樣的經驗,而不是學系名稱這個「招牌」

書中還指出,無論文科或理科,進入社會後重要性會增加的技能是「英語」,並強烈建議學習。 作者自己大學曾退學的經歷也被提及,其中包含了不需害怕脫離人生軌道的訊息。 びーやま氏用「沒有什麼學系是萬金油」這句話來告誡學生不要輕易選擇看似穩妥的學系,而應重視自己真正想學的東西。 日本的招聘體系多以潛力為主,大學專業與工作行業不一定匹配。 書中強調的是「完成了什麼」以及「大學四年學到了什麼、成長了什麼」的過程。 這與**「T型人才」(T-shaped talent)**的概念相符,即既有深度專業知識,又有廣泛視野的人才。

金句

「大學四年中你投入了什麼、積累了什麼樣的經驗,而不是學系名稱這個『招牌』。」

解説:這句話打破了許多學生對學系選擇的迷思。 它強調了大學教育的核心價值在於學習過程中所培養的能力和所獲得的個人成長,而非單純的學術頭銜。 換句話說,大學是一個自我塑造的平台,而非僅僅是專業知識的傳授地。

個人經驗:びーやま氏強調,他希望學生不要受限於「這個系很實用」的刻板印象,而是專注於在大學中如何學習、如何成長。 他本人曾退學的經驗,也證明了人生道路並非只有一條,隨時可以重新選擇。 他還特別強調了英語的重要性,認為英語能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得更加重要。

第七堂課:人生的白金門票就在你手中

最後一章探討了大學入學考試這段經歷所能帶來的最有價值的東西。 書中結論,這並非志願學校的錄取通知書或「學歷」這個頭銜本身,而是面對困難目標並努力克服的**「自信」。 這種成功經驗正是無論將來面對何種困難,都能支持自己的「一生一次的白金門票」**。

結尾還附上了題為「致19歲,即將升入大學的我」的作者寫給過去自己的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餘韻。 書中鼓勵年輕人「我們還能成為任何人」,並強調平衡學習和娛樂的重要性。 雖然大學入學考試是人生的重要轉折點,但它並非唯一的機會。 社會學的**「生命歷程理論」(Life Course Theory)**也指出,人生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充滿選擇和分支的連續過程。

金句

「人生的白金門票就在你手中。」

解説:這句話將大學入學考試的經歷昇華為一種無價的資產。 它傳達了透過努力克服挑戰所獲得的自信和問題解決能力,是能夠開啟未來人生無限可能的重要憑證。 這張「白金門票」不是指學歷本身,而是指應對挑戰的內在力量。

金句

「痛苦,就是正在成長的證據。」

解説:這句話與第五堂課的心態主題緊密相連。 它鼓勵學生將學習過程中的艱辛和壓力視為進步的標誌,透過積極地重塑對痛苦的看法,從而增強內在的韌性,並在困難中找到前進的動力。

個人經驗:びーやま氏透過他寫給19歲自己的信,傳達了對自我成長的肯定,並鼓勵讀者將升學經驗視為未來人生的寶貴財富。 他認為,在升學過程中學到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學歷本身更有價值。


本書的魅力:為何能抓住年輕人的心

本書之所以能獲得如此多讀者,特別是年輕人及其父母的支持,主要歸因於以下三個要素:

  • 「極端誠實」(過激なほどの正直さ):本書正面處理許多學生隱約感受到但大人不願提及的「學歷濾網」和「大學序列」等不便的真相。 這種「不說漂亮話」的態度為對充滿冠冕堂皇言論的社會感到不信任的年輕人帶來了一種宣洩(catharsis)。 它將年輕人模糊的焦慮和疑問具體化並肯定,從而確立了本書作為可靠資訊來源的地位。
  • 「共鳴性逆轉劇」(共感可能な逆転劇):作者びーやま氏坦率地講述自己從「偏差值37到早稻田大學」的親身經歷,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讀者反應,這比像電影《墊底辣妹》那樣的奇蹟故事,感覺「可複製性更高」。 作者的成功故事並非遙不可及的英雄傳說,而是給予讀者「只要努力,我也可能做到」的希望。 此外,他包括大學肄業和創業在內的人生經歷,超越了單純的升學指導,作為有深度的「人生論」引起了讀者的共鳴。
  • 「家庭溝通催化劑」(家族内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触媒):分析讀者評論發現,40歲到50歲的父母為孩子購買本書,自己先讀後深受感動的案例非常多。 他們覺得本書「代父母說出了很難啟齒但又想傳達的事情」。 大學入學考試時期是親子之間容易產生衝突和壓力的時期。 父母的建議,即使出於善意,也常被孩子視為過時的說教。 此時,由人氣YouTuber這個「外部可靠第三方」所寫的本書,起到了仲介親子對話的作用。 本書為親子雙方提供了一個共同的語言和視角,探討學歷的價值和努力的重要性等敏感話題,彌合了代溝。 這種對學生和家長雙重讀者群的吸引力,是本書成功的隱藏因素。

批判性視角:本書的局限與注意事項

另一方面,本書的風格和內容也受到了一些批評:

  • 文科偏重:由於作者和協力者的背景分別是早稻田大學教育學部和京都大學經濟學部(肄業),本書的論點和例子傾向於偏向文科生。 因此,對於旨在從事研究的理科學生或重視專業性的領域的學生而言,本書的建議可能不完全適用,這種批評是合理的。
  • 風格凌駕內容的危險:大量使用模仿YouTube影片的口語和重複主張,對於「影片世代」的年輕人來說易讀,但部分成年讀者則認為其「冗長且難讀」。 此外,作者以斷定語氣講述個人主觀意見,有時可能誤導讀者。
  • 過度簡化風險:例如,「日東駒專程度的學校只要努力誰都能考上」這種斷言性說法,雖然有激勵讀者的效果,但也可能被視為無視個人學習環境、特質、發展障礙等多元背景的武斷之詞。 其「不說漂亮話」的態度,有時會陷入缺乏考量的過度簡化,這是思考本書功過時不可忽略的一點。

綜合評價與社會意義

綜合評估其功過,《17歲的時候,我希望知道的升學與人生真相》並非一本闡述不變真理的哲學書,而是一本為在現代日本教育系統這個特定「戰場」中生存,極具實用性的**「戰鬥手冊」**。 其價值在於它拋棄了理想論,直面現實,並提出了如何在其中獲勝的現實戰略。

本書對於煩惱於升學的高中生而言,是強大的動力來源;對於家長而言,是理解孩子所處現代壓力的一大幫助。 而對於已踏入社會的成年人,它提供了一個回顧自身經歷、重新確認學歷對人生影響的機會。 本書無疑是一本對生活在日本「現在」的所有人而言,都具有啟示意義的書籍。本書的成功,回應了現代日本**「學歷社會」這個不變的現實,並提供了一個極其有效的應對方式。 各種調查數據顯示,學歷在日本社會的重要性依然很高。 2024年的調查中,約七成的社會人士回答「學歷社會是必要的」或「贊成學歷社會」,尤其在20多歲的年輕族群中這種傾向更為明顯。 這暗示了根深蒂固的觀念,即透過自身努力獲得的學歷應該得到公正評價。 企業方面,設置「學歷濾網」**也是實情。 某項調查顯示,約四成的企業設定了目標大學,超過四成的求職者實際感受到其存在。 特別是大型企業,錄取名牌大學畢業生的比例較高,這已得到數據證實。 這種結構為年輕人帶來了被稱為「人生最大壓力」的嚴酷升學競爭,也成為各種社會問題的溫床。

過去,關於學歷社會的論述多半是批判性的,認為它是一種「應被克服的陋習」。 然而,本書巧妙地扭轉了這種論述。 它沒有哀嘆和否定學歷社會,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將其重新定義為**「凡人唯一能公平競爭的場域」。 這種視角的轉換,將考生從被系統擺布的無力「受害者」,轉變為理解規則、積極追求勝利的

「策略性玩家」**。 這種賦權正是本書的核心價值。 它將本是壓迫來源的系統,重新解讀為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 這種修辭手法與傳統的教育理論和社會批判截然不同,是一種激進的方法。


結論:一本主宰人生的智慧之書

《17歲的時候,我希望知道的升學與人生真相》的成功,不僅僅在於提供升學策略,更在於它對當代日本社會中「學歷社會」這一不變現實的回應。 書中以一種現實、不加修飾的語氣,肯定了學歷的重要性,但也提醒讀者學歷並非幸福的唯一條件。 這種嚴謹與溫柔並存的平衡感,讓它在眾多教育書籍中脫穎而出。

本書成功地將升學的壓力和挑戰,轉化為個人成長和自我實現的機會。 它鼓勵年輕人將困境視為「成長的證據」,並透過主動選擇和不斷努力,將升學這趟旅程變成獲得「人生白金門票」的過程。

在當今全球化與數位化快速變遷的時代,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びーやま強調,在這樣一個時代,**「學習的能力」、「思考的能力」以及「獨立判斷的能力」**才是最寶貴的資產。 本書的核心訊息——

「你的人生是你的」 ——是一個簡單卻有力的宣言。 它鼓勵年輕人不要被他人的評價或社會的常識所束縛,勇敢地憑藉自己的價值觀做出選擇。 這不僅是一本升學指南,更是一本關於如何主宰自己人生的智慧之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核心知識
2會員
10內容數
一位探索如何用AI高效分享深度知識的上班族。專注為終身學習者與決策者,萃取經典書籍、趨勢報告背後的思維模型與底層邏輯。 https://www.youtube.com/@TheCoreKnowledge
核心知識的其他內容
2025/08/0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h2s8sXaGs第一章:數位世界的地震:當YouTube權力情侶的分裂成為全國頭條 一場醞釀已久的私人衝突,最終以數位海嘯的形式席捲台灣社會,其震央源於一個擁有數百萬訂閱者的YouTube頻道。
Thumbnail
2025/08/0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h2s8sXaGs第一章:數位世界的地震:當YouTube權力情侶的分裂成為全國頭條 一場醞釀已久的私人衝突,最終以數位海嘯的形式席捲台灣社會,其震央源於一個擁有數百萬訂閱者的YouTube頻道。
Thumbnail
2025/08/0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1HsmxS_tCE《低成本生活》完整解析:不需拼命工作,為何有人總能活得游刃有餘? 作者本人曾因身心失調,徹底反思了生活中的各種「成本」,最終每月僅需七萬日圓的富足生活。她所提倡的「低成本生活」,核心並非節儉,而是一種心靈的解放。
Thumbnail
2025/08/0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1HsmxS_tCE《低成本生活》完整解析:不需拼命工作,為何有人總能活得游刃有餘? 作者本人曾因身心失調,徹底反思了生活中的各種「成本」,最終每月僅需七萬日圓的富足生活。她所提倡的「低成本生活」,核心並非節儉,而是一種心靈的解放。
Thumbnail
2025/07/3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Ue8TX058ow「四毒」理論的核心概念與背景 「四毒」理論是由日本醫學專家兼作家吉野敏明(よしの としあき)醫師所倡導的一種健康飲食觀念。這本書的核心概念指出,現代日本人的健康問題主要源於四種食物,被稱為「四毒」
Thumbnail
2025/07/3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Ue8TX058ow「四毒」理論的核心概念與背景 「四毒」理論是由日本醫學專家兼作家吉野敏明(よしの としあき)醫師所倡導的一種健康飲食觀念。這本書的核心概念指出,現代日本人的健康問題主要源於四種食物,被稱為「四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少年时代,我们渴望知识,当然也追求娱乐,但我们清楚地知道,作为学生,良好的学习是这一阶段的生活目标。尤其是在澳門的80年代和90年代,充斥着“精英制度”的读书氛围下,我们基本上被灌输了只有在学业上表现出色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否则就无法进好中学、无法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高薪水、找不到理想的伴
Thumbnail
在少年时代,我们渴望知识,当然也追求娱乐,但我们清楚地知道,作为学生,良好的学习是这一阶段的生活目标。尤其是在澳門的80年代和90年代,充斥着“精英制度”的读书氛围下,我们基本上被灌输了只有在学业上表现出色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否则就无法进好中学、无法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高薪水、找不到理想的伴
Thumbnail
今天在Thread中看見有高中生PO的文章(見下圖一),這讓我們可以好好省思目前台灣教育的問題。以下節錄貼文內容與留言,讓社會大眾可以一起思考目前教育的問題,並且揭開最真實的面紗。
Thumbnail
今天在Thread中看見有高中生PO的文章(見下圖一),這讓我們可以好好省思目前台灣教育的問題。以下節錄貼文內容與留言,讓社會大眾可以一起思考目前教育的問題,並且揭開最真實的面紗。
Thumbnail
讀高中基本就是必然的 我的故事來到了高中的時代,邊要說一下,那時的找高中排名,是真的有點像在人力銀行找工作有點像,查詢學校風評,換成是自己的分數夠不夠進去, 苦讀三年的考試就等基測成績,已就是是否能考上公立高中,沒有在乎國中你的職涯,對就是這麼現實,因為公立的學費大概5、6萬左右,私立學費大概是
Thumbnail
讀高中基本就是必然的 我的故事來到了高中的時代,邊要說一下,那時的找高中排名,是真的有點像在人力銀行找工作有點像,查詢學校風評,換成是自己的分數夠不夠進去, 苦讀三年的考試就等基測成績,已就是是否能考上公立高中,沒有在乎國中你的職涯,對就是這麼現實,因為公立的學費大概5、6萬左右,私立學費大概是
Thumbnail
《哪有工作不委屈,不工作你會更委屈》 作者:洪雪珍 出版社:時報文化(2017出版) 本書總結:工作上難免受到委屈,但該如何回應工作上遇到的這些委屈,決定了你未來的職涯發展。
Thumbnail
《哪有工作不委屈,不工作你會更委屈》 作者:洪雪珍 出版社:時報文化(2017出版) 本書總結:工作上難免受到委屈,但該如何回應工作上遇到的這些委屈,決定了你未來的職涯發展。
Thumbnail
當初寫過一篇探討相關問題,最後到了結尾,我寫道「追求正確答案」跟「開放式討論」各有利弊,結果馬上有人留言說「所以你還是沒說追求正確答案是好是壞啊?」我認為自己沒有在那個當下提出什麼意見,就是想留下一個開放式結論供大家思考,不是只提供個人看法跟結論而已。
Thumbnail
當初寫過一篇探討相關問題,最後到了結尾,我寫道「追求正確答案」跟「開放式討論」各有利弊,結果馬上有人留言說「所以你還是沒說追求正確答案是好是壞啊?」我認為自己沒有在那個當下提出什麼意見,就是想留下一個開放式結論供大家思考,不是只提供個人看法跟結論而已。
Thumbnail
唯有讀書高?升學至上不一定成全美好人生?如何做更好的自己,並且不再荼毒下一代?
Thumbnail
唯有讀書高?升學至上不一定成全美好人生?如何做更好的自己,並且不再荼毒下一代?
Thumbnail
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身邊開始出現「為什麼要念大學?」的疑問
Thumbnail
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身邊開始出現「為什麼要念大學?」的疑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