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父母相處好累,是不是不要面對就沒事了?!從傷痕的「代間傳遞」來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過去有一段時間,我也曾經歷,只要不回家、距離產生美,我就可以不用面對家庭的紛擾和大大小小的衝突;有一段時間我沾沾自喜,得出了回家只能三天,超過三天就沒有距離美的精闢結論,並長時間奉行此法;有一段時間我認為伴侶、朋友才是真正了解我,我可以「選擇的家人」,因此積極發展這些人際網絡,半年才回家一兩次...

但後來我發現我錯了 ...

家人間的情感從來都不是能斬斷就能斬斷的關係,縱使我已經「逃離」了家裡。家庭的陰影與光芒仍舊如影隨形。尤其是陰影,在我和我的伴侶關係中淋漓盡致地展現,我赫然發現 我和他的衝突,複製了原生家庭的傷痕,並在現在的關係中越演越烈 ...

一、原生家庭的劇本,如何重演在現在的關係裡?

我的伴侶是家裡的老么,習慣用逃避面對複雜的情緒與衝突,沉默、冷處理、超理智、自我封閉;而我作為中間小孩,從小就擔任家中紛爭的協調者與情緒吸收者,習慣壓抑自己、優先照顧他人的情緒,用理解與退讓來換取一點點安穩。對他來說從小習得的衝突經驗是,逃到自己的小世界就可以粉飾太平;對我來說從小習得平息紛爭的經驗是,透過理解別人的需求、照顧別人的情緒、甚至用情緒丟情緒,透過激烈的爭吵來溝通。

這樣的「原生劇本」讓我們在親密關係中,不斷重演彼此熟悉卻痛苦的戲碼:

我越想靠近、處理、理解,他越退縮、逃避、防衛;我越焦慮、越努力溝通,他越封閉、越抗拒。 於是我們像兩列軌道錯開的火車,總在擦身而過後留下撞擊的餘震,彼此都覺得無力又受傷。直到我真正開始學習看見自己的過往、理解這些自動化的防衛反應從何而來,我才逐漸明白——所謂的「家庭問題」,從來不只存在於家裡,而是藏在你以為早已脫離的現在。

二、從代間傳遞來拆解「家庭的傷痕會遺傳」!

我們常以為,受傷的經驗屬於個人;但其實,在家族與原生家庭中,未被處理的情緒、潛藏的傷痕,往往會以「互動模式」的方式代代流傳。

一個被情緒忽略、從小學會壓抑需求的父母,可能會在孩子表達時感到不安或不耐,潛意識裡重現自己曾經被壓抑的經驗。於是,他們不自覺地用「你怎麼那麼愛哭?」、「想那麼多幹嘛?」這些話,試圖讓孩子「正常」起來。

這不只是溝通的問題,而是一種深層的防衛反應的代間複製。當我們在衝突中感覺到被貶低、被批評、無法做自己,很可能觸動的是一種「舊傷的記憶」——這些情緒記憶原本不屬於我們,但透過家庭互動的方式,深深烙印在我們的身體經驗中。

語言,往往承載著未說出口的情緒傷痕;
而防衛行為,是傷痕未被看見時的保護姿態

這樣容易被觸發的情緒經驗,讓我們在往後的人際關係中,容易陷入一種「慣性而不自知」的情緒反應,比如:

  • 一聽到批評就退縮,因為小時候的批評太傷;
  • 習慣先道歉、討好對方,因為童年學會了順從才有安全;
  • 無法接受對方情緒的失控,因為我們從未學會如何承接情緒。

這些不是單一個體的性格,而是整個家庭系統傷痕傳承的結果。
如果不去覺察這種「慣性應對人際衝突的反應」,它就會不斷複製到現在的人際關係、親密關係、甚至親子關係中。你將陷入一種,自證預言:「你看沒有人是可以信任的,只有我自己能解決自己的問題」;「你看遇到衝突趕快道歉就好了,它就不會持續攻擊我了」;「你看沒有人是在我脆弱的時候可以接住我的」;「你看別人都是自私的,我只能不斷討好別人讓別人喜歡我」

事實上,這些並不是真的現實,往往是因為你卡在了自己過去的家庭傷痕中,選擇用你覺的「安全的、熟悉的」方式面對問題,但實際上透過覺察你就會發現,一遇到衝突就隱忍與討好的,最終只能委屈自己,實際上你有很多彈性的因應方式與選擇權。

三、怎麼破除家庭傷痕的詛咒?不處理可以嗎?

有人曾經問我:「不處理家庭衝突,把時間專注在自己身上,不就不用被困擾了嗎?」、「距離產生美,或許只要搬離家裡隔開距離就好了」。

是的,距離產生美是正確的。可是這是你期待的家庭關係嗎?還是只是因為失望的積累而對關係習得無助,不願再有更多的期待了呢?

從心理治療角度來看,距離確實帶來暫時的安全與美感,距離並不等於療癒。情緒上的安全感與親密關係的修復,必須透過覺察、溝通與設定清晰健康的界線來實現。

持續的傷害若無法處理,不但會在夥伴關係中重演婚姻家庭的模式,還可能帶來「情緒習得性無助」,使人放棄現在關係和未來關係的期待與改變。或許現在沒有那麼有力氣和勇氣去面對和家庭的關係,但至少你要看懂: (1) 家庭對你情緒處理方式的影響 (2) 家庭對你衝突觀的影響 (3) 家庭對你人際模式的影響

否則我們將活在自己親手打造的囚牢裡,自以為安全,但實則是畫地自限。

四、回望家庭傷痕,允許它存在的同時阻止詛咒複製

要讓家庭的傷痕不再潛移默化的影響你,以下兩種路徑,能讓你和過去不再那麼疏離,有機會和過去的傷痕和解,並停下詛咒:

  • 承認家庭對我們的影響,看見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角色
    看見家庭傷痕,不是為了責怪父母,相反是為了原諒。原諒的源頭源於我們首先能理解自己怎麼了?
那些僵化的人際模式 ( 如在面對衝突時,用過分討好、或超理智的方式來應對),
如何在成長的過程中被塑造出來?
又是如何保護我們 (比如透過事事完美來抵禦被批評的可能)?

當我們願意承認過去的傷痛,並見證和感受傷痛所帶給我們的意義後,我們才有機會重新詮釋傷痛,並看見 我們所揹負的天賦(如人際中的超絕觀察力、衝突中冷靜處理的能力、高敏感力)與我們的傷痕竟是習習相關。

  • 學習新的溝通方式與情緒調節策略,建立「有界線」但「有連結」的家庭關係
    若能進一步看懂在現今卡住關係中,重複上演的惡性循環,我更有機會選擇不是用老方法處理新關係,而是重新學習怎麼「感受情緒」、「表達需求」、「設立界線」。你不需要再成為關係的犧牲者;你可以是選擇參與的、覺察的、保有自主的家人。
療癒的開始,是選擇停止複製。

不是去指責父母,而是去了解:他們沒教會我們的,我們可以自己學;他們未能承接我們的,我們可以在新關係裡學會給與與接受。你無需再逃,也無需再犧牲。你可以學會設立界線、承接情緒、說出自己,並建立一段真正安全的親密關係——從你開始,就是新的家族劇本。


如果你想打破家庭的惡性循環,辨識家庭關係的傷痕,並擁抱新的關係。
這場 人際管理思辨會,邀請你 重新理解自己

那些你以為的「太敏感」、那些反覆出現的關係困境,可能都與過去未竟的情緒有關。讓我們用六週時間,透過深度閱讀與彼此陪伴,慢慢說出那些「一直沒說出口的話」,一起練習設立界線、表達需求、修復傷痕。

【適合這樣的你】

  • 被原生家庭議題困住,渴望釐清與放下的人
  • 不斷在人際關係中重複痛苦模式,想要改變的人
  • 對情緒覺察、心理療癒有興趣的自我成長者

【你將獲得】

  • 《療癒原生家庭創傷:那些過去不是你的錯》實體書一本
  • 每週任務卡,幫助你將閱讀轉化為實際行動
  • 深度自我探索,反思自己在關係中的樣子
  • 小組討論與陪伴,與有相似困擾的夥伴一起討論

【活動資訊】

  • 時間|08/30 - 10/04,每週六晚上19:00-21:00(共6週)
  • 地點|Google Meet 線上進行
  • 詳細活動資訊|https://bit.ly/3U4EyeO

很多人以為,離開家,就代表自由,但原生家庭的影響,從未停止過。這場思辨會,是給那些在家庭中曾經受傷、迷惘、卻仍想努力的人,讓我們一起探索自己,重新理解並接納過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曉曦的沙龍
20會員
21內容數
曉曦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31
非暴力溝通不一定有效,設立自我界線才是第一步!很多人都誤以為,人際關係,只要用非暴力溝通、我訊息來「好好溝通」就能減少衝突,甚至改善關係。實際上在你還沒有認識到潛藏在情緒底下真正的渴求之前,你都只是在「披著非暴力溝通的殼,假裝非暴力溝通」
Thumbnail
2025/07/31
非暴力溝通不一定有效,設立自我界線才是第一步!很多人都誤以為,人際關係,只要用非暴力溝通、我訊息來「好好溝通」就能減少衝突,甚至改善關係。實際上在你還沒有認識到潛藏在情緒底下真正的渴求之前,你都只是在「披著非暴力溝通的殼,假裝非暴力溝通」
Thumbnail
2025/06/19
每一次情緒升起的時刻,往往都伴隨著一段未竟的需求、一段來不及表達的渴望。我們的語氣或許尖銳、態度或許冷淡,但內心真正想說的,常是:「你有聽見我嗎?你有在乎我嗎?」或許比起解決衝突,真正值得被看見的是那些在關係裡,沒被滿足的需求。本文透過「澄心聚焦」六步驟,陪你覺察感受,與內在連結,並促進真實的溝通。
Thumbnail
2025/06/19
每一次情緒升起的時刻,往往都伴隨著一段未竟的需求、一段來不及表達的渴望。我們的語氣或許尖銳、態度或許冷淡,但內心真正想說的,常是:「你有聽見我嗎?你有在乎我嗎?」或許比起解決衝突,真正值得被看見的是那些在關係裡,沒被滿足的需求。本文透過「澄心聚焦」六步驟,陪你覺察感受,與內在連結,並促進真實的溝通。
Thumbnail
2025/05/08
當我們談到親密關係中的付出與平衡時,許多人直覺地想到「AA制」:你出一半、我出一半,公平合理、避免吃虧。這種等價交換的模式確實能帶來一種可計算的穩定感,但它真的能讓關係長久嗎?從關係心理學與情感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來看,我們會發現:真正支持關係穩定與親密的,是彼此 ...
Thumbnail
2025/05/08
當我們談到親密關係中的付出與平衡時,許多人直覺地想到「AA制」:你出一半、我出一半,公平合理、避免吃虧。這種等價交換的模式確實能帶來一種可計算的穩定感,但它真的能讓關係長久嗎?從關係心理學與情感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來看,我們會發現:真正支持關係穩定與親密的,是彼此 ...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一天的生活中,無一不是繞著因與緣在發生,尤其跟家人相處,行住坐臥都在一起,那份緣結得很深邃,代表恩怨情仇很深刻。所以生活中,與我們相處融洽,一眼就很喜歡的人,必定曾經彼此施恩施慧。而那些與我們老是格格不入,一眼就不對盤的人,必定曾經互害互憎,雖然肉體的記憶不見了,但是潛意識裡曾經刻劃的舊恨一件都忘
Thumbnail
每一天的生活中,無一不是繞著因與緣在發生,尤其跟家人相處,行住坐臥都在一起,那份緣結得很深邃,代表恩怨情仇很深刻。所以生活中,與我們相處融洽,一眼就很喜歡的人,必定曾經彼此施恩施慧。而那些與我們老是格格不入,一眼就不對盤的人,必定曾經互害互憎,雖然肉體的記憶不見了,但是潛意識裡曾經刻劃的舊恨一件都忘
Thumbnail
  人屬群居性, 或許你會認為每個人都需要做好人際關係, 但有人卻選擇獨來獨往, 疏遠親朋好友, 或許有伴侶, 或許獨居生活, 除了伴侶與子女, 鮮少與親戚朋友互動. 究竟是什麼原因? 通常他們都經歷了一些事情, 所以選擇走自己的路.   1.沒遇到有愛的父母及親戚
Thumbnail
  人屬群居性, 或許你會認為每個人都需要做好人際關係, 但有人卻選擇獨來獨往, 疏遠親朋好友, 或許有伴侶, 或許獨居生活, 除了伴侶與子女, 鮮少與親戚朋友互動. 究竟是什麼原因? 通常他們都經歷了一些事情, 所以選擇走自己的路.   1.沒遇到有愛的父母及親戚
Thumbnail
最近重新融入社會,需要適應與他人相處的距離,以及如何處理與父母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暫時無法與人建立深入關係,因此需要尋求方法來保護自己並緩和與父母的關係。
Thumbnail
最近重新融入社會,需要適應與他人相處的距離,以及如何處理與父母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暫時無法與人建立深入關係,因此需要尋求方法來保護自己並緩和與父母的關係。
Thumbnail
和自己在一起的感覺是怎樣的呢?原來,並不舒服。因為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我直覺的選擇忽視與逃避 - 忽視內在小孩的感受,對她施以冷對待。而這種模式,跟小時候我媽媽對待我的模式,竟然如出一轍。
Thumbnail
和自己在一起的感覺是怎樣的呢?原來,並不舒服。因為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我直覺的選擇忽視與逃避 - 忽視內在小孩的感受,對她施以冷對待。而這種模式,跟小時候我媽媽對待我的模式,竟然如出一轍。
Thumbnail
愛情帶來的痛苦和不確定性常常讓人感到困惑。走過這些痛苦的經歷,我們才能更加珍惜幸福。
Thumbnail
愛情帶來的痛苦和不確定性常常讓人感到困惑。走過這些痛苦的經歷,我們才能更加珍惜幸福。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Thumbnail
對於孩子們而言,父母的內在傷痛會對他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影響他們尋求愛與價值感的方式,並牽引他們尋求同樣感到匱乏的伴侶。因此,陰性能量與自我連結的重要性被強調,同樣擁有陰性能量的伴侶間的交流對於肯定自己的存在是具有意義性的。
Thumbnail
對於孩子們而言,父母的內在傷痛會對他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影響他們尋求愛與價值感的方式,並牽引他們尋求同樣感到匱乏的伴侶。因此,陰性能量與自我連結的重要性被強調,同樣擁有陰性能量的伴侶間的交流對於肯定自己的存在是具有意義性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