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好好說話不行嗎?」
家庭關係非暴力溝通不一定有效,設立自我界線才是第一步!
很多人都誤以為,人際關係,只要用非暴力溝通、我訊息來「好好溝通」
就能減少衝突,消彌火藥味,甚至改善關係
實際上是也不是,因為能用溫和且我立場的語氣,溝通的前提是:
- 你對自己的情緒、需求有足夠的覺察
- 你清楚本次溝通你的目標
- 你不會輕易被家人/他人的情緒帶著跑
這其中包含的能力是
自我覺察 + 清楚知道自己溝通目標 的能力
而當你缺乏這兩個能力,就急著向對方溝通,大聲呼求希望家人聽懂,往往只會感到更加的挫敗,對任何溝通技巧失望 .....
這篇文章將會跟你分享 " 非暴力溝通前,你需要知道的三大真相 "
一、情緒化溝通的背後,其實是情緒超載
要知道家庭關係是從我們一出生就有的長期關係,這其中的愛恨糾葛數不勝數,在 EFT(情緒取向治療)的觀點裡,那些我們與家人之間反覆的爭執與傷痛,往往不是因為事件本身,而是因為底層長年累積的渴望、誤解與情緒失調。也就是說 你現在的生氣、過激的情緒反應,不僅是當下的客觀事件所造成的,而是很多生氣、很多的失望所累加的。
你一定有過,想和父母溝通 A 結果吵著吵著吵到 B 的經驗
你也一定有過,明明知道和父母大小聲互丟炸彈、或躲到房間冷處理不好
但情緒一上來,就完全控制不住,理性和感性分家的經驗
這些「明知不可為(做了會破壞關係、溝通破局),而為之」的經歷
都是因為我們累加的情緒已經滿到不能在滿,超過了情緒容納之窗的程度
導致我們「認知、和行為」能力暫時失調
最終被情緒牽著跑,進入戰、逃、僵等「防衛反應」
二、什麼是「情緒容納之窗」(Window of Tolerance)?
這個概念由臨床心理學家 Dan Siegel 提出,指的是每個人對情緒與壓力的承受範圍。
可以想像成我們身體有一個承裝情緒壓力的的容器,
當情緒壓力都還在這個「容器」內以前,我們可以:
保持清楚思考、與他人連結、表達需要與情緒、保持身心穩定 ( 認知及執行功能正常)
但一旦超出這個範圍,人就會進入自動化的應激 / 防衛反應 (行為反應開始不受控):

以「媽媽碎碎念」為例,同樣促發的刺激事件,如陌生人對我們碎碎念,
我們可以理性的區隔,哪些是他的問題,哪些是我們可能的問題
選擇接收對我們有用的資訊,並維持情緒的平和。但對媽媽的碎碎念,我們卻特別容易感到煩躁,甚至一被唸就開始進入「反擊媽媽」或「麻木抽離」的狀態
這是因為長期以來的家庭關係裡,你已經積累了許多的怒氣、對父母的失望、甚至夾雜著對自己的失望等等,因此每次媽媽的碎碎唸,所激發的情緒壓力,
已經遠超過你的「情緒容納之窗」,讓你一聽到碎碎念就陷入應激反應
在認知與執行功能雙雙失調下,我們很難
維持「溫和且理性的我訊息」、使用「非暴力溝通的技巧」
更多時候我們已經陷入「戰鬥、逃跑或者是麻木僵住」的防衛反應中
在這樣的反應下,根本無法「溝通」,因為你已經深陷情緒,關閉了耳朵和好好說話的嘴巴。也因此,只學會非暴力溝通的表面技巧,根本就是「無效」的。
在你還沒有整理好自己的狀態,沒有認識到潛藏在情緒底下你真正的渴求之前
你都只是在「披著非暴力溝通的殼,假裝非暴力溝通」
三、溝通之前,先學會辨認渴望,並設立自我界線
要知道每次的情緒爆炸,背後都潛藏著一個壓抑卻真實的渴望,沒有被看見。我們的強烈反應往往不是因為事件本身,而是渴望未被回應所引起的情緒痛點。然而我們在家庭關係中,很容易誤把「情緒的表層反應」當成真相,卻忽略了底下真正需要被看見的心聲。
這也是為什麼,溝通之前,我們必須學會「辨認渴望」與「劃清界線」
🔍 辨認渴望:用覺察替代控訴
情緒的出現從來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常常搞不清楚自己為何生氣、難過、或想逃避。你是否曾經在跟父母吵架後,反問自己:「為什麼我那麼容易就爆炸了?」 這時,不妨暫停追究誰對誰錯,反而回到自己身上,問問自己:
- 這個反應背後,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 我想被看見的情緒是什麼?
- 我是否在等待某種「被理解」的可能?
☞ 示例轉譯練習:
「你從來都不聽我講話!」(控訴)
→ 其實可能是: 「我一直在等你停下來看看我真正的感受。」(渴望)
這樣的轉譯,不是為了壓抑情緒,而是透過內在的剝洋蔥式提問,把每一層表象情緒剝開,直視那個更深、更脆弱、更真實的自己。
🛑 設立界線:讓溝通不是再次受傷
辨認完渴望之後,第二步是「設立界線」
很多人聽到「界線」會以為是「拒絕對方」、「不再互動」;但在心理學上,界線其實是一種讓愛可以更安全流動的空間感。它代表我們願意誠實地看見:
哪些話題、語氣、行為,會讓我感到不舒服、甚至再度受傷?
例如:
- 「當你用嘲諷的語氣講話時,我很難聽進去,我需要你用比較平穩的語氣,這樣我才能留下來繼續談。」
- 「我理解你擔心我的工作選擇,但我希望我們可以分開討論『關心』和『批評』,我比較能聽得進來。」
- 「我理解你擔心我的選擇,但我需要你先當我的聽眾,而不是馬上跳進評價裡。」
這些界線不是「硬碰硬」的對立,而是讓彼此知道,
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我們可以安全地靠近與對話
非暴力溝通的前提不是「馬上說出好話」,
而是在情緒激動之前,先找到自己真正的渴望,並有勇氣告訴對方你想被怎麼對待
---------------------------------------------------------------------------------------------------
學會設立界線,不是為了拒絕關係,而是為了讓你在關係裡,依然可以是自己。這樣的你,不再需要情緒爆炸去換來被聽見的機會;而是能用平靜、堅定、溫柔又有力量的語言,開啟真正靠近的對話。
如果你也渴望這樣的溝通方式——
如果你也在家庭裡,曾經一次次被誤解、一次次被話語淹沒——
👉 我們誠摯邀請你來參加這場為「說不出口的人」而設計的工作坊:
【讓衝突,成為更靠近的機會】
💬 每次談到生涯就吵架:家庭關係 X 生涯溝通工作坊
時間|114年8月2日(六)14:00–17:30
地點|社會創新中心 107 教室
費用|學習家校友 150 元 / 非學習家校友 300 元
適合對象|
- 和爸媽談到生涯就會起衝突
- 想要學會更成熟、不傷人的溝通方式
- 想整理與父母的關係界線與支持感
這堂課將帶你認識:
- 家庭溝通常見的「情感互動模式」
- 如何辨識自己的情緒與需求
- 情緒容納之窗與非暴力對話的實用練習
🔗 點我了解課程詳情與報名連結
若你在家庭關係中總覺得卡住,說什麼都不對
不如給自己一個機會,透過心理學的角度重新理解自己與父母的溝通模式
有些關係,不是解不開,只是你還沒學會那把溫柔又有力的鑰匙